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证与证候异同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证与证侯,是同一种概念,还是具有相互联系的两种概念?这一问题在中医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皆认为“证即证候。”而有的学者则提出:“证,绝不是证候”,本文试就这两个概念的异同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宋以前的证、候、证候,意义相近考宋以前证、候、证候三个名词,意义大体相同。证,指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据,亦即所谓第一手临床资料。候有多种义项:作动词解,有伺望、等候、侦察、占  相似文献   

2.
血滞证与血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佑衡 《中医杂志》2001,42(6):379-380
血瘀证已明确定义为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而瘀血是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除外伤原因外,必然有一个血液运行变化即血液运行缓慢或血质变浓变粘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应称为血滞期,这一时期所产生的病变则称为血滞证,它可有症状或无症状表现,它是  相似文献   

3.
徐恕甫 (1 884~ 1 964)为江淮名医 ,擅治奇难杂症。其所见螳螂毒证乃毒素侵犯人体手足而染的疾病 ,多因螳螂虫遗毒于农田、菜园山芋藤杂草等有浆之物上 ,农民在夏令栽种山芋等农作物时 ,手足染毒而发此证。重者可因毒邪归心而殒命。先生据证采用了多种治法。现介绍如下。外邪袭表杨某 ,女性 ,2 8岁。平素身体健壮 ,日前于下田耕作时手足沾染毒邪 ,皮肤瘙痒 ,局部未见红肿。证属毒邪犯皮袭表 ,病势较轻 ,热象不重 ,治用荆防败毒散。处方 :荆芥 4.5g、牛蒡子 4.5g、柴胡 4.5g、银花 4.5g、桔梗 4.5g、鲜公英 3棵 ,蝉蜕 3g、黄芩 4.5g、茯苓 6…  相似文献   

4.
痰,属体内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痰生成后可成为一种继发病因,在体内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在内可停聚于脏腑,在外可阻滞于经络,还可凝结于其它组织,以致百病丛生。正如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痰》中所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到不同,病证特点亦有不同,“在肺则咳,在肾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医方集解》)。临床常见之咳嗽、哮证、喘证、头痛、眩晕、中风、肿瘤、失眠、心悸、胸痹、癫、狂、痫、皮下结节等…  相似文献   

5.
痰证论     
褚玄仁 《江苏中医》1989,10(7):43-45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整理小青龙汤古今医案116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小青龙汤证的脉症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详细研究,探讨了该方证的主证、兼证和舌脉的一般规律,同时总结了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不同认识,为小青龙汤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归纳诸家对证的认识,阐述证的定义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王萍  杨海燕  喻松仁  袁肇凯 《中医杂志》2012,53(10):815-816
证本质的研究历经多年,从证本质的理论探讨到证研究方法的改进累积了丰富的素材.从证本质研究的现状出发,提出了证本质存在异质性的特点,并对证本质存在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为证本质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半表半里证病位与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英 《河北中医》2002,24(5):386-387
1 病位质疑八纲辨证中的半表半里证 ,与伤寒六经辨证中的少阳病大体相当。其病位近代医家大都认为“病邪既不在表 ,也不在里 ,而在表里之间” ,实则似是而非。一般来讲 ,病邪伤人必然侵犯机体的肤表、腠理、肌肉、经络、筋骨、脏腑等某特定的组织器官 ,致其发生结构性或功能性  相似文献   

10.
痰证论     
前言王珪,字均章,号中阳老人,元代吴郡人,中年隐君虞山(今江苏常熟),世称隐君。所著《痰证论》一卷,“于诸痰诸饮,悉究精详,制有滚痰丸最神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历来备受医者推崇,在医著中引用其文者极多。此论原载《泰定养生主论》卷十四,坊间流传不多。笔者于首都图书馆获其明刻本全文照片,阅后得益良多,爰将其点注,公诸同好,冀对研究王氏学说者有所裨益。限于水平,容有不当之处,尚望同道不吝赐教是幸。  相似文献   

11.
<正> 乔原诚老中医善治重证、怪证,其多年使用的“宣肺养肺”法,在治疗各种疑难重证上每获良效。常见久病、重病多从脾肾论治,从肺治者甚少。肺、脾、肾三脏均为主气之脏,治疗时,虽侧重面不同,亦可收到殊途同归之效。殊不知,肺主一身之气,与生命之动气—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  相似文献   

12.
13.
中医眩晕证证治九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又是中医的病名、病证,凡西医的耳性眩晕、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神经衰弱等,基本上有眩晕表现,均可参此文辨证论治。该病以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耳鸣,甚至听力减退为特征。《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云:“无虚不作眩”。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现又有“无瘀不作眩”理论。可见本病病机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痰、火、瘀五个方面,病位在心(脑)、肝、脾、肾。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为多见,须详察病情,辨证施治。至于治法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化痰、祛瘀、清火等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证机概念深入认识证相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证机概念,深入的阐释了症机、证机及病机的逻辑关系,分析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深刻内涵及适用基础并论述了辨证的核心。指出病机、证机、症机不可同一而语,他们是3个处于不同层次的中医诊断概念,不能逻辑不清的混为一谈。"异病同治"具有局限适用性,"同病异治"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辨证的核心是辨证机。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柴胡证不能代表少阳病,也不独为少阳所具有。本文将柴胡证一分为三,并以少阳统括,提出了伤寒六经只有三阳才具备柴胡证。太阳柴胡证属少阳病中一个汤证,并对其产生实质、主症以及传变规律进行了概略的探讨。其实际意义,能正确认识太阳篇所论柴胡证和少阳病三禁等问题,对进一步揭示少阳病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栀子豉汤证是《伤寒论》中主要证型之一,历代伤寒学家对此议论颇多,但在其所属何经病证的问题上认识不一。有认为邪热客于胸中或上焦者,有认为邪热涉及阳明,属阳明轻证者。笔者认为,栀子豉汤证当属少阳三焦证,兹论述之,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一、栀子豉汤证治分析据论中所述,栀子豉汤证的主要见症有“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76条);“烦热,胸中窒”(77条);“身热不去,心中结痛”(78条);“饥不欲食,但头汗出”(228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221条)等等。综合这些病症可以  相似文献   

17.
冲任失调是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确定的一个证型,源自顾伯华等治疗乳腺增生的经验,治则是补肾温阳调冲任,为妇科证候。目前冲任失调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但诊断标准不够明确,治则也不统一,甚至连冲任失调究竟是不是一个证候也没有统一意见。现将个人观点及辨治思路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临证疾病变化多端 ,寒热混淆 ,辨证实为复杂。分辨寒热当充分结合病因、病机 ,综合分析。兹将笔者所治寒热疑似治验介绍如下。1 虚阳浮越 ,失其正位 ,虚寒误作实热赵某 ,女 ,6 5岁 ,鼻出血 4天 ,于 2 0 0 1年 4月就诊。患者4天前出现鼻衄 ,时时暴流 ,经多方治疗无效。刻诊 :语低声微 ,行动迟缓 ,鼻翼微肿 ,头昏乏力 ,舌淡苔灰黑 ,脉浮。视前医方 ,一为龙胆 ,一为泻心。服后非但无转机 ,反增腹泻、纳差。再查舌脉 ,见苔虽灰黑 ,但质尚润 ;脉虽浮 ,但重按无力。且喜热饮。此为虚寒却以实热误治。故改方用黄土汤加减 :灶心土、代赭石、仙鹤草…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538-2541
目的:总结并分析痰证相关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整理、归纳1988—2018年痰证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对病名、证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证中医证候特点是实证与虚实夹杂证并见,以实证为主。实证中以痰瘀互结、痰浊、湿痰、痰热内扰为多见。痰瘀互结证以冠心病为首,痰浊证以血脂异常为主,湿痰证以高血压病为要。结论:69种痰证类型分布于百病中,体现出病证结合的思想及异病同证的理论。探索痰证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痰证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论》原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被后世医家称之为少阳病的提纲证。作为一经的脉证并治提纲,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然而,很多医师认为提纲证仅仅具有理论价值,不能临证运用。在此,笔者对少阳病提纲证进行临证解读,揭示它的临床意义以供同道参考。部分医家认为邪犯少阳,其病位为半表半里之证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质疑由来已久,起源于《伤寒论》148条"伤寒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