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邹淑连 《抗感染药学》2019,16(5):812-814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或单用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42例临床资料,其中,与其他药物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2例(联用组),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0例(单用组);比较两组患者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给药途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P<0.05);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与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到45.45%,明显高于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且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症状可能累及神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以及过敏反应(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应从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类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等角度考虑,采取控制和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5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并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以及不同给药方式造成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本次研究中有33例患者出现变态反应(66.0%),有8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16.0%),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的有9例(18.0%)。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第一、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明显更多。本次研究中仅有3例患者为口服用药,其余均为静脉滴注给药。结论在临床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合适的药物品种,并在患者用药前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理变化,一旦发现可疑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诊治的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70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患者不同年龄段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与类型等。结果:70例服用头孢菌素患者中,年龄>45~55岁、>55~70岁以及≤1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他啶,用药途径发生率最高为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结论:服用头孢菌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常为小孩及中老年人群,静脉滴注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给药,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医师正确地掌握、了解、使用某些常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病员身体健康。方法 搜集中国临床药理学、中国药学文摘2000—2002年共3年刊载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 增强了医师对某些常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了解,提高了医师的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刘雄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75-176
目的 分析头孢类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的预防措施,确保临床上的安全用药,减少头孢类菌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将2009年12月至2011年09月在我院输液的既往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的140例患者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现象及其发生不良现象的原因.结果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本身的病症、患者年龄以及患者的情绪、饮食习惯、饮酒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量的加大使得其发生不良现象的概率也在提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护理用药时不仅要考虑到头孢类药物的药效,也要考虑到其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医护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药理水平,及时了解药物的常用剂量以及药物的用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防止或避免头孢类菌素药物不良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为临床抗感染类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发生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12例,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并分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结果临床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皮肤损害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0.96%、20.83%、9.94%;发生不良反应的抗感染类药物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复方类,发生率分别为32.37%、18.27%、14.42%;发生不良反应前3种途径分别为静滴、口服、肌注,其发生率分别为86.22%、10.90%、2.24%。结论在临床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恰当用药方式,医护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曾丽宁 《北方药学》2015,(4):148-149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基于了解并掌握患者实际状况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制定预防策略。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诱导因素包括合并用药、原发病、年龄、饮酒、饮食、输液速度、药物质量、个体差异等。结论:在临床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过程中,要关注抗菌效应,深入分析不良反应诱导因素,基于常规治疗强化服务意识,掌握药理知识,把握常用剂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戴亚萍 《家庭医药》2016,(12):76-77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期为临床提供用药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89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采用Person对诱发不良反应的原因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89例患者的诱发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联用不当、给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药物滴速过快、药物剂量过大、药物没有及时停用、未做皮试及其他因素等;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消化系统等;与不良反应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因素有药物联用不当、给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剂量过大等.结论:临床用药中,充分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作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等,安全、规范、有效、合理地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是避免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其对策,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1 000例资料,按给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0例);A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累及部位的构成比差异。结果:B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较少累及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及其神经系统等。结论: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通常其症状较轻,临床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类型,探讨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本监测中心8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临床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不良反应症状,研究不良反应诱发原因和解决办法。结果 80例研究对象中出现变态反应54例,占总研究人数67.5%,其余患者则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第二代药物以及第三代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明显比第一代药物和第四代药物高,经静脉滴注治疗诱发的不良反应明显比口服药物和其他方式治疗诱发的不良反应严重。结论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针对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选择给药方式,正确挑选抗菌药物品种,加强用药检查及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11.
索娟  陈铭智  陈军 《广东药学》2014,(6):447-449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07~2011年上报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7例ADR中,ADR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发病年龄以儿童和中青年患者为主;引起ADR最主要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共涉及22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达62.52%。结论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以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并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头孢菌素类药物653例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彭芳辰  史岑  史双来 《中国药房》2003,14(6):358-360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分析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653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结果 :归纳总结出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论 :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 ,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 ,还应高度关注其不良反应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以儿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共59例,占47.58%。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9例,占23.39%;消化系统27例,占21.77%;严重及少见不良反应10例,占8.0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共111例,占89.52%。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进行常规静脉注射治疗的患者1900例,对他们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并就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临床分析显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且以过敏反应(56.34%)为主。头孢他啶产生的不良反应最少,且所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无明显的关联性(P>0.05)。结论在进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时,要在关注抗菌效应的同时,注重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从而确保药物应用的正确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出现药物滥用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抗菌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临床科室自发呈报的268例抗菌药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8例抗菌药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人比例最大,占59.7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8.36%;以头孢菌素类ADR比例最高,占53.73%;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7.76%。结论:应高度重视抗菌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65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的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65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药发生例数最多(35.51%),其次为喹诺酮类(25.34%)和青霉素类(19.73%);ADR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88.01%);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53.87%)。结论: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用药频率等密切相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和及时报告ADR,以保证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我院2009年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06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我院上报不良反应中居首位,其中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魏怡雯  邱菡 《药学研究》2016,35(6):361-363
目的:汇总近10年国内发表的报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药源性死亡的文献,分析国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药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中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药源性死亡的文献资料,对致死病例的性别、年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死亡原因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有效文献55篇,共报道病例76例,男性45例(59.2%)、女性31例(40.8%),男女性别比为1.45∶1;患者年龄0.5~79岁,平均年龄46.9±17.9。患者原发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29例(38.2%)、(支)气管炎12例(15.8%)、肺部感染11例(14.5%)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有65例(85.5%)。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0 min 以内,有48例(63.2%);全部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59例(77.6%),用药后休克症状发生时间<5 min 有46例(78.0%)。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最高,有49例(64.5%)。全部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死亡原因分布中,过敏性休克占比最多,为59例(77.6%)。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各异,其中致药源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过敏性休克,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最高。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前应当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等,密切观察防止药品不良反应致死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0年南京市第一医院抗菌药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我院临床科室上报的266例抗菌药ADR报告,按患者性别、给药途径、药品品种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6例抗菌药ADR中,男性ADR构成比高于女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85%)和口服给药(9.40%)为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青霉素类药所致ADR占抗菌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严重ADR占全部病例的1.88%。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