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志浩 《东方论坛》2012,(6):118-122
为了深化对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市场经济"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社会"的提问要转变为"中国传统市场经济何以可能"的问题。如果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市场经济,需要弄清传统市场经济运作的要素和外部环境何以可能,还需要厘清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的"市场经济",是什么类型的"市场经济"。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市场经济运作的主客体要素和外部环境,国家对经济的改革或干预非但没有阻碍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反倒成为传统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国家的财政需求推动了中国传统市场经济的"繁荣",因而,传统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国家主导和参与下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的经济职能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观,第二种是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观。对于国家干预主义,政府的存在和政府对经济的具体干预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许多人认为,它是否定政府的存在,否定政府对经济的必要管理,其实,这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误解。 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呢?在理论上,那种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自行调节,维护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并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一切理论形态,都属于经济自由主义的范畴,在政策上,主张经济自由、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都属于经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企业家又是社会经济起飞的前提。企业家阶层形成与发展的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文明状况。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因而不可能产生企业家,从而造成了我国经济的长期落后。14年市场取向改革唤醒和引入了市场机制,改变了企业性质,因而也孕育了社会主义企业家。但新  相似文献   

4.
论市场经济的国家干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局限的存在,国家必须确立其相应的职能对市场予以干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当好“调控员”;建立和维护市场规则,关键是约束好国家自身的行为,当好“裁判员”;提供社会服务,当好“服务员”;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当好“管理员”。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和严重问题,有市场本身的原因,但在相当程度上更是由于国家干预不当引起的。因此,全面认识并积极重塑国家的经济职能,严格规范国家的行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也应是当前我国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本世纪30年代,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单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的自由放任经济的破产。此后,凯恩斯主张用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干预经济的系统理论才终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重视。同样,当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愈来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时,市场取向的改革才被我国所认识和接受。历史就是在这样曲折地前进着。中国在痛定思痛后摈弃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僵化观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然而,西方国家从重视市场完全反对政府干预到重视市场也要重视政府干预,以及中国从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完全排斥市场到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干预具有区别于西方成熟市场国家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应性干预和以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进行的强制性干预同时并存,往往出现前者干预不足、后者干预过度的局面。这不仅不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反而成为阻碍经济体制深入改革和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桎梏。为此,必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预应当服从市场客观需要"的新型干预理念和相应干预模式,以经济干预为特征的经济法应当以尊重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增强市场导向型的反垄断干预的适用力度和能力建设,审慎适用行政命令式的干预措施。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干预除了要承担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竞争的任务,还要担负起一系列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使命,通过市场导向型的国家干预,推动市场化改革,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由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基金会赞助,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慕尼黑德国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于1997年10月9日至1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与会者除德方代表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厦门、青岛、乌鲁木齐、香港等地的中方代表,共52人,提交论文38篇,研讨会就以下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这是与会者注意力最集中、争论也最激烈的领域。关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武汉大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丁安新教授探讨了艾哈德与社会  相似文献   

8.
对"经济民主"的强调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自由主义者最为突出的思想特征。所谓"经济民主",就是实现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结合的学者,颇受拉斯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和英国工党社会实践的影响,而主张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学者,则受到哈耶克思想的重要影响。同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普遍向往也源自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因无法准确衡量要素收入与其贡献不匹配的量度,使得实践中功能收入分配理论很难用于指导具体的收入分配改革。由于市场经济中内含的"强者挤压"与"累积效应",形式公平之下内含着实质上的不公平,依靠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体系无法解决,使得政府适当干预具有了伦理上的合法性和现实上的必要性。收入分配改革在价值导向上应有利于激励个人奋斗和限制浪费,在实践上应有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构建和对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的充分发育是国家、市场、社会三者结构优化的标志,但在与西方国家主义相契合的传统儒家思想和前苏联集权主义思想影响下,中国的社会领域被国家全面湮没,形成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三者合一的"整体性"国家.中国的社会改革意在通过发展民间组织、壮大社会力量来破解国家的"整体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民间组织的官方背景和发展不平衡又延缓了这一进程.党和政府只有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创新领导方式,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才能真正破解中国社会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的标志.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思想前提.一、实行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本世纪初期,世界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之后的长时期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政治制度共存,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共存,并且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都暴露出各种弊端.尤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迫使人们认真思索:处于相同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否应该采取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实践的结论,而是十九世纪后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教育必然进行与之相应的改革,这是由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因为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而教育的发展又受社会的制约。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拓宽了办学门路,改变了高校由国家统包统揽的现状;促进了高校专业的调整、改造和招生分配的改革,促进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体的局部利益所驱动,因而往往会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冲突,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则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这是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作用的两重性。这种负效应的产生,对高等学校的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1978年前的"计划经济"理论与行政性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相适应,有它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2、80年代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与"双轨制"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在理论上有突破,改革亦有成效,但本身带有不彻底的局限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大发展,它必将推进我国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公有权明确的不完全竞争型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哲学和市场经济──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对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组胡义成市场机制是长期存在发展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为什么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否定市场经济?为什么邓小平理论肯定市场经济?显然,这中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判据,因而对同一现象得出了相异或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5.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设想的萌芽.分析了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首次冲破了传统理论中所认为的所有制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状态,阐述了市场机制是一种"中性机制",可存在于不同的所有制中,它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更是一种激励机制.因此,了解和研究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之路是一条成功之路,政治改革同步亦趋。但在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中,观念的更新是粘合剂。在一定意义甚至可说,如果没有政治文化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改革。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是要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因而建立一个相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观念体系,就成为推动中国21世纪经济、政治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中得到的启示李莹,贺军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不同于美国、日本的市场经济,就是德国有着更多的国家干预。当然,在德国也存在着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的争论。但在国家的政治体制应与经济结构相分离这一点上,已被政府和公众所认同。他们认为,国家的...  相似文献   

18.
"需要国家干预说"之经济法认为,市场经济固有市场失灵之弊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国家权力进行经济干预,因此经济法出现以供给国家干预权力。但此学说存在着基本的缺陷:"国家干预"一词存在歧义,导致理解和使用混乱;以"国家干预"定经济法之名,弱化了市场自组织的价值;"需要国家干预"之经济法的目标与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之经济法的目标不符;"需要国家干预"之经济法被赋予了太多经济期望,经济工具性色彩过浓。  相似文献   

19.
中国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是中国自20世纪来社会变革与国家革命的一项基本命题。20世纪初期,在各种试图解决中国问题,救济中国的理论、实践中,梁漱溟独树一帜。他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概括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结构背后的"统治力"为早启的"理性"与礼俗秩序;而将中国问题归结为"文化失调",强调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国家存在着"权力大"和"能力小"的双重性,根源在于社会关系伦理化导致社会关系"二人化",消解了本应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和社会组织,造成公共领域私人化,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由于缺乏社会组织作为中介,使国家公权力扩张和社会控制能力不足。而在20世纪,历史惯性使国家仍带有传统痕迹而对社会转型产生深刻影响。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通过市场经济和多元的社会组织形式,训练人们公共生活的规范意识和习惯,建立中介性社会关系,形成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间的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