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铜冶炼过程中杂质元素砷、锑、铋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实际生产数据,初步理清了砷、锑、铋在铜冶炼过程中不同工艺及工序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冶炼工艺中砷、锑、铋的分布情况有较大差异,赋存在铜精矿中的砷、锑、铋经过熔炼、吹练、电解精炼过程后,主要流向烟尘、炉渣、阳极泥及黑铜等副产品中.介绍了近年来从铜冶炼副产物中回收砷、锑、铋的主要方法、工艺流程、工艺参数以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诱导法脱铜、砷、锑、铋的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白银公司一年来诱导法脱砷、锑、铋的生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对电积过程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生产实践中技术数据的分析,提出诱导法脱铜、砷、锑、铋的最佳工艺技术条件,并对过程中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及砷化氢气体的有效抑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混合铅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中的砷、镉、铜等杂质的含量,是采用每个元素分别测定的方法,测定周期长,分析成本高。因此,作者提出采用一次溶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即ICP-AES法)对原标准中砷、镉、铜同时进行测定,并增加了钴、铋、镍、锑4种杂质元素的测定。经大量的试验和实际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可靠,加标回收率均在95%~106%之间。能够满足混合铅锌精矿中砷、铋、镉、钴、铜、镍、锑含量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4.
某些炼锑原料中含有铜、铋、砷等杂质,这些杂质在熔炼时进入粗锑,所以粗锑必需进行精炼。粗锑在硫酸盐—氯化物溶液内进行电解精炼,已在许多著作中有所论述。本文所谈的  相似文献   

5.
简述铜锍吹炼原理,重点分析铜锍吹炼过程中镍、锌、铅、铋、砷、锑、硒、碲等杂质元素的反应原理及脱除方法,同时提出降低粗铜中杂质元素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铜电解液净化的传统方法是抽出部分电解液进行中和、浓缩、结晶,生产硫酸铜(CuSo_4·5H_2O)。结晶后的母液采用不溶阳极电解脱铜,使电解液中铜含量降低到0.5g/1以下。在不溶阳极电解脱铜的后期,砷,锑、铋杂质与铜一道在阴极上呈海绵  相似文献   

7.
正本研究采用加碱湿磨后固砷焙烧,使铜精炼生产电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砷锑铋的黑铜渣中的砷与碱生成易溶于水的砷酸钠,在水浸脱砷工序中进入溶液;水浸液中的砷加石灰生成砷酸钙沉淀填埋;脱砷后滤液含碱高、含砷极低,可部分返回循环使用;其它返铜盐厂沉镍工序替代一部分纯碱使用;滤渣进行硫酸浸出,酸浸液可用作生产铜盐产品;硫酸浸渣用于提取锑、铋、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技术指标。现有铜精炼系统电解液净化过程中,砷、锑、铋与铜一起在阴极上析出,产出成分复杂含砷较高的黑铜渣。其数量通常为电铜量的1.0%~1.5%,渣中含铜  相似文献   

8.
三氧化二铬中杂质的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国内交流过的资料只有测定铅、锡、铋、锑,砷的冶金部试行部颁标准,国外资料也比较少。最近我们结合冶金工艺技术改造研究的实际需要,试验制订了三氧化二铬中铁、锰、镍、铝、镁、铜、铅、锡、铋、锑、砷等11种杂质元素的直流电弧光谱分析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铜火法吹炼、精炼过程中铅、砷、锑、铋等主要杂质的分布状态、脱除机理和物相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脱杂剂(主要成分为含钠钙的高活性碳酸盐),通过新型脱杂剂在铜火法吹炼、精炼段的生产应用,形成了铜火法吹炼、精炼联合除杂工艺,砷、锑、铋脱除率分别由42.19%、22.98%、74.02%提高至54.18%、36.35%、80.41%,确保了高杂原料条件下的阳极铜质量稳定,拓宽了公司原料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10.
高铜砷废水处理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涛 《铜业工程》2004,(2):34-35,37
本文就铜阳极泥中砷、锑、铋等杂质含量的提高对处理高铜、砷废水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热力学、电化学、溶液化学等方面,研究和探讨了细菌浸铜溶液体系中杂质的行为。结果表明,细菌浸出条件下,由于铜浸出体系酸度低、细菌的选择性浸出以及溶液化学行为,影响阴极铜质量的杂质在细菌浸出液中含量低。细菌浸出为萃取—电积制备超高纯阴极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在铅电解槽生产现场,试验降低铅电解阴极导电铜棒与极片接触点电压降(Vj)的情况,试验效果显示,Vj值由100mV以上降到了7.8mV;浅析了导致该电压降增高的原因;提出了降低Vj值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侯马冶炼厂2008年年初出现的阴极铜韧性差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合影响阴极铜韧性的相关因素,理论联系实践,找出韧性差的症结,并提出提高阴极铜韧性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林 《铜业工程》2002,(4):41-44
本文紧扣德兴铜矿堆浸现状与设计 ,对达产 2 0 0 0t/a电铜的能力进行了适当的分析 ,并对提高德兴铜矿堆浸电铜产量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连测高纯阴极铜中砷锑铋硒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氨性溶液中,以镧盐为载体,共沉淀富集高纯阴极铜中杂质砷、锑、铋、硒、碲,使之与基体铜分离,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考察了测定的最佳条件、共存元素对规定的影响及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16.
某铜业公司电解厂在 2020 年 2 月份出现阴极铜底部长大面积粒子,当月阴极铜平均返修率急剧升至 10.45%,远高于正常生产时的 4%。通过分析阴极铜底部结粒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消除了阴极铜底部长大面积粒子,将阴极铜返修率降至 4% 以下,提高了阴极铜质量。  相似文献   

17.
阴极铜质量的稳定关系到企业品牌形象的稳固和产量任务的顺利完成。获得板面平整、结晶致密、化学成分合格、物理外观良好的阴极铜一直是贵溪冶炼厂电解车间提升工艺技术水平的重点工作。通过对阴极铜表面质量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入追踪阴极铜电解生产环节中由物料指标控制、循环系统生产环境、产品输出洗涤质量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足之处,从中总结归纳出阴极铜表面质量缺陷把控关键性技术措施,为阴极铜电解生产质量的提高做出进一步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高纯阴极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阴极铜产能迅速扩张,原料供应越来越紧张,杂铜原料和外购阳极板数量不断上升。外购阳极在电解精炼过程中阴极铜上口长粒子,影响阴极铜的质量。就阴极铜上口长粒子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减少和消除上口粒子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阴极铜市场的发展,深加工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用户对阴极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阴极铜的表面不允许有残酸。为确保阴极铜的市场竞争力,保证阴极铜质量,通过缩短夹边条更换周期,增设校边装置,加强机组洗涤质量,完善机组程序等一系列措施,消除了阴极铜表面残酸,极大的提升了阴极铜质量。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Electrolysis of liquid fayalite slags was carried out at 1250 °C using a liquid copper cathode and an inert platinum anode. At the cathode, iron precipitated with a current efficiency above 55%. The cathodic current efficienc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lag magnetite content. When Cu2O was added to the slag, metallic copper was formed at the cathode with current efficiencies as high as 80%. In terms of the recovery of copper from metallurgical slags, electrolysis would be most beneficial for slags with a high dissolved copper content such as slags from direct to copper smelting.

Over time, the cell voltage decreased due to an increase in the effective surface area of the anode and also partly due to an increase in the slag conductivity due to increasing magnetite content. The increasing anode area was caused by a magnetite-rich deposit forming around the platinum wire anode.

On a effectué l’électrolyse de laitiers de fayalite liquides à 1250 °C en utilisant une cathode en cuivre liquide et une anode inerte en platine. Le fer était précipité à la cathode avec un rendement du courant au-dessus de 55%. Le rendement du courant cathodique diminuait avec une augmentation de la teneur en magnétite du laitier. Lorsqu’on ajoutait du Cu2O au laitier, du cuivre métallique se formait à la cathode avec des rendements de courant aussi élevés que 80%. En ce qui concerne la récupération du cuivre à partir des laitiers métallurgiques, l’électrolyse serait davantage bénéfique pour des laitiers ayant une teneur élevée en cuivre dissous, comme des laitiers du traitement direct de fonte de cuivre.

Avec le temps, le voltage de la cellule diminuait à cause d’une augmentation de la superficie efficace de l’anode et aussi en partie à cause d’une augmentation de la conductivité du laitier résultant d’une augmentation de la teneur en magnétite. L’augmentation de la superficie de l’anode était causée par un dépôt riche en magnétite qui se formait autour du fil en platine de l’ano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