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规范化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对8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规范化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结果:对本组病例经复诊随访表明,术后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规范化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患者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功能康复的原因。方法对210例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影响功能康复进行原因分析,制定个性化护理。结果对21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有效促进髋关节康复。结论通过对影响髋关节术后功能康复的原因分析,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促进髋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护理配合的要点与体会。方法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的资料。结果42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痊愈出院。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代替病变关节,具有改善关节功能效果.是临床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矫正畸形,重建髋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期的护理和术后的康复锻炼,对手术的疗效有很大的影响,我院骨科自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对26例患者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6例患者中全部康复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患者及家属对我科的治疗及康复护理均十分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施全程护理策略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2-02在我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206例,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206例患者术后进行跟踪6~60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术后综合评价为优良的患者有189例,占91.7%.结论:通过对人工髋关节转换术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策略,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翠丽 《航空航天医药》2012,(10):1266-126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例同期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规范化护理。结果:通过细致有效护理及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规范化护理,缩短了治疗周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多次手术的病痛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夏江英  陈荣荣 《西南军医》2006,8(5):121-12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重建全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技术要求高,易出现并发症,术后护理难度大。我科2004年1月-2005年8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4例,由于加强了护理,有效控制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不愈的一种全新术式,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及术后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我科自2000-05~2001-05共进行了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要点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叶敏  孙丽娟  阳娟 《西南军医》2014,(1):100-1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将已经失去功能的关节切除和修整,放置特定的人工关节使其重新获得功能,解除病人疼痛,多用于骨性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部位的骨肿瘤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多为高龄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性增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1%~85%[1],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在抗凝、溶栓等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血栓脱落引起心、脑、肺栓塞等并发症[2-3],危险性较高。通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分析,全身危险因素评估,采取恰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显得非常有必要。现将我科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普丽萍  王元山  朱燕  周艳  孙芳  肖丽  许兰  许颖  王波 《西南军医》2010,12(4):780-78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护理的24例应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髋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症状改善,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手术的预期效果。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髋部疾病患者的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2月我科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临床效果,评估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结果 17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获得6~62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3~10天,平均7天。88.2%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无感染、松动、脱位。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使患者早日下地行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郭建华 《西南军医》2012,14(4):585-587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浅静脉充盈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的发生率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浅静脉充盈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的发生率为36.36%,实验组为4.5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63.64%,实验组为90.91%,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假体替代病损的髋关节,可以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大部分功能的手术。2003年8月~2006年8月,我们对单髋或双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的94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吴翠玲 《西南军医》2010,12(6):1261-126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被认为是髋关节疾病和骨折的最佳治疗手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改善关节活动及稳定性,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总体生存质量,人工关节置换具有关节活动较好,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老年病人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等优点.但如不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并发症,可能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机患者生命.对我科2008年至2009年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以医护为主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的治疗模式,明显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中老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本科2008-01~2011-04收治3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总结和必要的分析.结果:术后髋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认真及时纠正患者手术围术期出现的问题是使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3月-2013年2月15例行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均采取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水泥叠加技术固定假体;骨折发生时间为髋关节置换术后10d~3年,按Vancouver骨折分型:B2型11例,B3型4例。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观察术后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X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假体稳定,位置安放合适;无感染、无内固定物及关节假体移位、断裂发生。髋关节功能Harris平均83分(76~87分)。结论骨水泥叠加技术是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对预防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0)早期使用周期性的加压充气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进行护理干预;B组(n=40)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均行侧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果:A组无DVT发生,B组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5%。术前两组冷感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7、14天,A组冷感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DVT护理干预能降低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三维CT技术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跟踪随访2~4年,通过三维CT影像技术,对人工假体磨损、移位及周围骨溶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2年假体功能良好(Harris评分85.4),髋臼杯移位程度较小,磨损情况较轻(0.17±0.05)mm。结论三维CT技术与传统X线方法相比精密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及远期临床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赖铭春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550-1551
目的:分析比较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内应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对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手术中开始使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术后才予使用抗菌药物。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平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中预防地使用抗菌药物,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矫形手术.临床用于治疗股骨颈、股骨粗隆间及髋臼骨折、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等病息。其目的在于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随着外科手术安全性的提高和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手术对年龄的限制逐渐减少。本文总结了50例70岁以上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