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乙肝病毒(HBV)的清除依赖于强大的、多克隆的、特异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和CD4+T辅助细胞来对抗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P蛋白抗原。而且,效应T细胞通过分泌淋巴因子能够中止病毒复制而不损伤感染的肝脏细胞,这些效应T细胞需要APC用提呈的抗原、MHC分子、共刺激分子共同激活,树突状细胞(DC)表达MHC1类和2类分子,并能够在摄取抗原后上调细胞膜上的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只有DC能直接使初始型T细胞活化,促进Th1和Th2细胞分化,增强CTL细胞功能。有研究认为长期慢性的乙肝感染与不足的CTL细胞以及TH细胞分化比例不同有关,而这些情况均可能与DC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向晓星  周霞秋 《医学综述》2004,10(9):573-575
树突状细胞(DC)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微生物感染机体后,不成熟DC经模式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TLR)识别微生物抗原并成熟,其吞噬活性下降,而细胞表面分子(如MHC.Ⅰ、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CD54)、黏附分子以及细胞因子(IL-12、IL-10、IFN-α)表达增强,能有效地刺激初始性T细胞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刺激分子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3qA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以β-actin血为内参,用RT-PCR和Real-Time PCR.方法 对61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免疫清除期患者37例、免疫耐受期患者24例)和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刺激分子B7-2、PD-L1及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PD-L1/B7-2比值与FOXP3的相关性.结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L1/B7-2比值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清除期和免疫耐受期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OXP3 mRNA表达在免疫清除期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和健康对照组(P<0.01);免疫清除期PD-L1/B7-2比值与FOXP3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负共刺激分子和FOXP3 mR-NA的表达有相关性;共刺激分子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共同参与调节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 ccells,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成熟DC表面高表达MHC-Ⅰ、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等)和黏附分子(LFA-3、ICAM-1等),而有效将肿瘤抗原提呈给T细胞,T细胞与DC结合后,大量分泌IL-12,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有利于肿瘤清除。DC尚能分泌多种趋化因子,作用于初始型T细胞,增强T细胞的激活,使DC具有高水平抗肿瘤免疫功能,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和研究方向,并获得快速发展。现将近期DC肿瘤疫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Th细胞极化群体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以测定Th1/Th2 /Th3细胞的百分数,探明Th细胞各极化群体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佛波脂(PMA)、钙离子导入剂伊屋诺霉素Ionomycin、细胞内转运阻断剂莫能星Monensin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FACS)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Th细胞内IL-4、IFN-γ和TGF-β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2.3%-18.6%的CD4+T细胞为Th1细胞,0.9%-9.2%为Th2细胞;0.7%-7.1%的细胞仅表达TGF-β, 为Th3细胞.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CD4+T细胞中,以Th0细胞居多;而Th1细胞则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的加剧而明显增多,在炎症活动明显的慢性乙型肝炎,其Th1百分数明显高于炎症活动呈静止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则较为恒定(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h3细胞的百分数则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的加剧,其比例也明显减少(P<0.05),在无症状携带者(AsC)组,Th3细胞的百分数远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P<0.05) .Th3细胞重叠于Th2细胞之中.结论 Th1细胞类因子与炎症活动呈正相关,Th2细胞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相关联.而Th3细胞与Th2细胞协同发挥负性免疫调节作用,并可能与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状态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ROS对树突细胞表型和功能成熟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成刚  海春旭 《医学争鸣》2004,25(4):382-384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可以将抗原提呈给T淋巴细胞,诱生抗原特异性CTL,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活性氧(ROS)、自由基(RF)是体内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大量研究表明ROS参与包括NF-κB在内的多种信号途径,诱导重要的免疫系统基因的表达. 氧化应激诱导树突状细胞几种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上调,包括MHCⅡ类分子(DR和DQ)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并通过下调由甘露糖受体介导的胞饮作用来诱导DC早期成熟. 另外ROS处理过的DC比正常细胞更能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此作用可以被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别嘌呤醇抑制. 本文就ROS对树突细胞表型和功能成熟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eAg对体外活化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例患者分为HBV-1组(免疫耐受期)、HBV-2组(低或非HBV复制期),并设正常对照组,自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培养DC,经HBeAg体外负载后,分别检测各组负载前后的DC表型、DC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刺激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1)与其他两组比较,HBV-1组患者DC表面分子表达率降低、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12的能力较弱;(2)经HBeAg刺激后的DC表面分子表达率升高,3组间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无明显差异,HBV-1组患者DC的CD80表达率较其他两组降低(P〈005);(3)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显示,HBeAg负载的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在DC:T比例为1:5、1:10、1:20时,各组之间的刺激指数无明显差异;(4)HBeAg负载后的DC分泌IL-12水平较负载前明显增高,3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免疫耐受期乙肝患者存在DC成熟障碍和功能缺陷,HBeAg体外负载可提高DC功能,从而可能对增强免疫耐受期患者的HBeAg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调节机制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Ⅱ,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并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的细胞,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调节中扮演着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双重角色[1],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随着免疫学的发展,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如何利用树突状细胞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并维持其耐受状态成为研究热点,由此提出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概念[2]。1 tDCs的定义和来源DC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的发育过程中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γ-干扰素(IFN-γ)刺激培养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研究在体外IFN-γ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效应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GM-CSF+IL-4诱导方案,以获得细胞表面缺乏共刺激分子的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经IFN-γ刺激培养后,通过外源性抗原T细胞表位pCol(28-40)多肽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MHC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DC表面相对特异性标记OX62的情况,将脾脏分离淋巴细胞分为3组,即对照组、imDC组和imDCIFN-γ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Anneix-V-Flous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体外培养脾细胞上清液Th1/Th2型细胞因子,观察体外CD4+T细胞Th亚群的分化情况。结果 IFN-γ刺激培养的未成熟树突细胞通过外源性抗原T细胞表位pCol(28-40)多肽培养后低表达表面MHCⅡ类分子(14.01%)及共刺激分子CD80(4.78%)、CD86(19.79%),同样低表达DC表面相对特异性标记OX62(15.31%,P<0.05,n=4);MTT法检测共培养的脾淋巴细胞imDC组i、mDCIFN-γ组与对照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卵巢癌(OVCA)细胞与自体或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融合后体外诱导特异性CTL的作用。方法:用PEG法将OVCA细胞与自体或异体DC融合,在含GM-CSF的RPNH-1640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14d,然后将融合细胞与CA-125特异性T细胞共同培养,用细胞内细胞素染色法检测其诱导CTL活性。结果:人类OVCA细胞表达CA-125、HER2A/neu、MUC1肿瘤相关抗原及MHC-Ⅰ类分子和粘附分子(ICAM),但不表达MHC-Ⅱ类分子、B7-1和B7-2;DC则表达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ICAM,但不表达DF3/MUCl或CA-125等OVCA相关抗原,而OVCA细胞与自体或异体DC融合细胞则表达CA-125及MUC1肿瘤相关抗原、MHC-Ⅰ类和Ⅱ类分子、B7-1、B7-2及ICAM。结论:人OVCA与自体或异体DC融合细胞能诱导由MHC-Ⅰ类分子限制的CTL活性和自体肿瘤细胞的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儿脏器重量与胎儿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受精龄为13 ̄38周正常胎儿的心、脾重量及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了荷泽医专一年级大学生244人(男159,女85)的身高、体重、胸围、最大胸围和腹围,并计算了有关指数,依其指数大小做了体型分类和体质分型。调查结果表明:1.身高、胸围、体重、最大胸围和腹围男均大于女,性差明显。2.体型分类,男廋长型占50.49%,中间型占48.1%,矮胖型仅占0.63%;女瘦长型占41.18%,中间型占58.5%,无矮胖型。3.体质分型,男性强占11.32%,好占18.24%,中等占53.46%,弱占16.89%,女性强占2.35%,好占31.77%,中等占45.88%,弱占20.00%。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小儿结核性脑膜炎130例,其中误诊20例,误诊率为15.4%。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6例,病毒性脑炎5例,手足搐搦症3例,不明热6例。误诊主要原因为中枢神经症状不明显,小婴儿症状表现特殊,脑脊液改变不典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设计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的方法 ,并建立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方法应用缩窄门静脉主干1/2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制作犬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然后,实施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即行脾切除后,保留贲门周围血管、食管曲张静脉及迷走神经,从根部离断胃冠状静脉等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胃静脉血管,使胃的静脉血流经门奇间的交通支血管进入体循环。将已形成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犬12只随机分为脾切除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于开腹后、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测量门静脉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3周末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犬模型均存活。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与开腹后相比,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F=7.386,q=3.503、3.121,P<0.05);食管曲张静脉压力亦显著下降(F=8.026,q=3.661、3.240,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t=0.268~1.325,P>0.05)。结论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存活率高,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模型质量可靠,有助于研究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