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房纤颤的高危因素及其对围术期护理的影响.方法总结食管癌术后发生房颤的病人63例,并与同期手术的126例未发生房颤的食管癌术后病人做对照,分析可能导致房颤的高危因素,比较2组病人的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术期死亡率.结果房颤组中年龄在65岁以上、男性、术前合并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1)病人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中高血压和糖尿病人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颤组中并发氧饱和度低和胸胃扩张的病人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发热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与对照组的围术期死亡率(x2=0.51,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t=4.8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男性以及术前合并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在行食管癌术后容易发生心房纤颤,术后低氧饱和度、胸胃扩张是诱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房颤不会增加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病人50例,并以同期手术的100例未发心房纤颤的食管癌病人做对照。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是多因素引起的,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内,房颤组围术期死亡率为4·01%(2/50),对照组围术期死亡率为3·02%(3/100),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要以“防重于治”的态度积极对待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发生,护理观察要全面细致,及时发现,找出原因,立即处理、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它不仅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导致心力衰竭,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发生房颤,可使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增加手术的风险及术后的并发症。近年来笔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围手术期心房纤颤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25例病人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结果:心房纤颤大都发生在3d内,经过及时治疗及护理,本组病人均转为窦性心律。结论:护理观察要全面细致,及时发现并找出房颤原因汇报医师立即处理,及时正确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生命体征、心房纤颤复发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p O2、LVEF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BNP、HR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房纤颤转复率高于对照组,心房纤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或预防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发生,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马玉艳 《全科护理》2016,(21):2228-2229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围术期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对两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镇痛药使用次数、住院时间及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病人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均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理念能促进病人术后恢复,控制并发症发生,并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左心房的大小的差异,以及左房的大小是否与炎性标志物的表达有关.方法:15例心电图和既往病史证实持续性心房纤颤老年患者分别通过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左心房的大小,并同时测定血浆CRP的浓度,并与阵发房颤和对照组比较.结果:持续房颤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阵发房颤组和对照组(P<0.05).利用放免法测定C反应蛋白浓度,持续房颤高于阵发房颤组及对照组,后两者的两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左房长大是房颤持续状态的原因,其机制可能与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心房纤颤(房颤)病人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抽静脉血化验45例住院房颤病人的血B型利钠肽,并与35例非房颤病例对照;2组病人采取不同级别的护理措施.结果房颤组病人血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61±119)pg/ml和(89±64)pg/ml,t=4.87,P<0.01];2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者分别有(43/45)例和(30/35)例,2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房颤病人血BNP水平会增高,护理工作者应了解这些变化,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预防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的作用。方法:将46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心房纤颤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房颤的复发率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EI类药物能减少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复发率,对房颤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5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予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 mg/d,1周后依据血压变化将其剂量调整为80-160 mg/d。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左室重量、左房内径、P波离散度、夜间平均收缩压、A波最大速度和房颤平均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左室重量、左室内径、A波最大速度和P波离散度均有明显改善(P均〈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均〉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组房颤的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能显著改善预测房颤发生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