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电子鼻AIRSENSE PEN 3测定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生产时间的13个名优绿茶和6个红茶的香气组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对香气主成分进行分类判别。电子鼻10个传感器对绿茶和红茶香气组分均有较好的响应,结合PCA分析,从红茶中提取出氮氧化合物、甲烷类、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4类香气主成分,绿茶还包括醇类和醛酮类,有5类香气主成分;PCA和LDA对绿茶和红茶香气判别率有明显差别,绿茶干茶和茶汤的PCA判别率分别为96.86%和94.71%,高于红茶的87.29%和89.63%,而红茶干茶和茶汤的LDA判别率为92.92%和94.92%,高于绿茶的70.95%和73.75%;绿茶和红茶香气判别分类效果LDA优于PCA,两者基本将茶叶香气按产地、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级及贮存时间区分开。电子鼻应用于茶叶香气检测和判别要与茶叶感官审评、影响茶叶香气因素及其他茶叶香气检测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对茶叶香气的整体特征进行科学评价与合理鉴别。  相似文献   

2.
为提供含硒茶的正确饮用方式,以红茶、青茶和绿茶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茶叶和茶汤中硒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并揭示室温(25±2)℃下沸水浸泡的茶叶茶汤中硒元素溶出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叶和茶汤中硒元素检测的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线性关系均符合定量分析方法学要求。所选红茶、青茶(乌龙茶)和绿茶中的硒元素含量分别为104.27、149.48 μg/kg和179.93 μg/kg。在室温(25±2)℃下,当茶水比为1∶200(g/mL),用沸水浸泡时,红茶、青茶(乌龙茶)和绿茶中硒溶出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0、60 min和120 min,溶出率分别为68.31%、65.44%和67.51%。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水温有规律下降的同时,茶汤中硒的质量浓度也以不同速率下降。当浸泡时间达到5 h时,红茶和青茶中硒的质量浓度分别下降到10.09 μg/kg和 10.35 μg/kg,而绿茶中硒的质量浓度为 83.31 μg/kg。  相似文献   

3.
正茶饮料是指用水浸泡茶叶,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果汁或植(谷)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制品。茶饮料不仅保留了茶叶的风味,而且富含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中的功能性成分,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为了解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本研究对市场销售的红茶、绿茶茶饮料进行了茶多酚含量的分析,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合理化参考。材料与方法 ,康师傅绿茶、康师傅红茶、统一绿茶、  相似文献   

4.
刘志彬  张是宁  张雯  倪莉 《食品与机械》2016,32(10):27-29,43
选取10种典型武夷岩茶(5种肉桂和5种水仙)作为研究对象,以绿茶、铁观音和红茶为对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叶片及冲泡茶汤中的可可碱、茶碱和咖啡碱含量,并依据各样品的生物碱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试验结果发现,武夷岩茶叶片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含量分别约占茶叶干重的2.341%,0.065%,0.011%,低于绿茶、铁观音和红茶;茶叶经过60s沸水冲泡后,约46.56%,46.36%,50.15%的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溶于茶汤中。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武夷岩茶的3种生物碱含量与绿茶、铁观音和红茶的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随机选取市售几种典型绿茶(碧螺春、高山绿茶)、乌龙茶(铁观音、肉桂、水仙)及红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茶种茶粉的水浸提液与沸水冲泡茶叶而得的茶汤中的茶多酚含量;并测定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人工合成自由基DPPH·与ABTS~+·的清除活性)和体外还原活性(FRAP法测定其对三价铁的还原力)。试验结果表明,绿茶的茶粉浸提液与冲泡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与体外还原活性最强,乌龙茶次之,红茶最弱;这与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几种冲泡茶汤中,铁观音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少且体外抗氧化活力最弱,这应是源于茶叶包揉工艺的不同。另外,沸水冲泡茶汤较茶粉浸提液的茶多酚含量少,但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以日常沸水短时间冲泡的方式获得的茶汤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消费者进一步认识饮茶的健康功效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绿茶比红茶更健康?是的。绿茶和红茶的原料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茶树叶,其区别只在于茶叶的加工工艺不同。茶叶要制成绿茶,只需将茶叶干燥;红茶则相反,茶叶需切小后进行发酵.让氧化赋予红茶深暗色和特殊的茶味。红茶在发酵时,多酚会被分解掉不少。而没有经过发酵的绿茶,就能保持更多的多酚,从这个角度看.绿茶更有助于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以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绿茶、红茶、姜等为辅料,进行茶叶鸡蛋干的研制,对茶叶鸡蛋干生产工艺流程、茶汤的比例等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按15%的比例添加茶姜汤,不经卤制工艺生产出的茶叶鸡蛋干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8.
茶叶的品种很多,因地而异。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按其生产工艺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常见的有绿茶、花茶、红茶、砖茶、乌龙茶等。  相似文献   

9.
以红茶(6种)、青茶(6种)、绿茶(6种)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舌技术研究了茶叶茶汤的滋味(酸味、苦味、涩味、咸味、鲜味)特征,与茶叶中茶多酚、咖啡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电子舌对三大类18种茶汤样品滋味特征呈现不同的响应值,可有效区分红茶、青茶、绿茶三大类茶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含量与电子舌测定滋味特征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茶多酚的含量与涩味等级两变量间高度相关(—0.963),咖啡因含量与苦味等级两变量间高度相关(0.906)。对茶多酚含量与涩味等级、咖啡因含量与苦味等级的曲线回归方程进行了拟合分析,茶多酚含量与涩味等级二次型拟合曲线效果较好,回归系数为0.950;咖啡因含量与苦味等级二次型拟合曲线效果较差,回归系数为0.82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白茶与绿茶、红茶生化成分的差异,探讨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以寿眉、安吉白茶及白琳工夫分别为白茶、绿茶、红茶代表,分析茶叶成分,测定茶汤抗氧化活性,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总黄酮含量与年份呈正相关关系,而咖啡碱则相对稳定;白茶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均低于绿茶,但其酯型儿茶素所占比重显著高于绿茶,且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及总黄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茶类;EGC所占比重与酯型儿茶素均与茶汤抗氧化活性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白茶与其他茶在成分和抗氧化性上均有显著差异;EGCG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1.
乳酸菌发酵红茶饮料主要营养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茶浸提液为发酵基质,接种植物乳杆菌种子液进行发酵制备乳酸菌发酵红茶饮料,对其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蔗糖、茶多酚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分光光度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及风味物质,并比较红茶浸提液发酵前后二者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红茶饮料pH值由4.97降至3.16,总酸由0.15 g/L升至2.38 g/L,蔗糖含量由0.90 g/L降至0.34 g/L;茶多酚含量由15.1 g/L减少至10.6 g/L,游离氨基酸含量由0.921 g/100 g提升至1.175 g/100 g,发酵前后分别检出88和9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乳酸菌发酵红茶饮料较红茶浸提液营养成分更加丰富,酸甜适宜,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2.
红茶茶褐素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钦  张峰  龚加顺 《食品科技》2012,(6):281-284
以红茶茶褐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红茶茶褐素经分级所得各组分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红茶茶褐素是80%甲醇溶出物含量最多。对红茶茶褐素不同浓度甲醇溶出物的基本成分进行了测定,基本成分各自含量存在差异,但在茶褐素分级物中都是茶多酚、蛋白质和多糖占较大比重;酸性基、羧基、酚羟基和儿茶素则含量相对较低。且不同甲醇浓度提取物的红茶茶褐素在不同pH、不同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不同,其各自变化趋势相似且都是在380nm条件下,吸光值随pH变化其波动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脱脂奶粉和红茶粉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种新型奶茶泡腾片固体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奶茶粉的最佳工艺配方为脱脂奶粉8%,红茶粉1.5%,复配稳定剂0.3%(单甘脂0.2%、卡拉胶0.1%),白砂糖5%。经优化后,奶茶泡腾片的最佳工艺配方为奶茶粉8%,三氯蔗糖0.8%,柠檬酸与碳酸氢钠质量比1︰1。在该工艺下制备得到的奶茶泡腾片平均崩解时间为235 s,平均pH 4.77,所得饮料呈棕褐色,酸甜可口,富有牛奶和红茶的香气。  相似文献   

14.
李建芳  尹鹏  张江萍 《食品科技》2012,(6):101-104,108
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研究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茶水比、pH值四大因素对红茶汁中茶红素(TR)、茶黄素(TF)浸出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TR/TF浸出率和浸提液感官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确定了红茶汤最佳浸提工艺。结果表明:当红茶汤中TR含量过高或过低,TR/TF比值过高或过低时,红茶汤的感官品质并不是很好,红茶汤的感官品质与TR/TF的浸出率不成正相关。红茶汤较优的浸提工艺为:浸提温度85℃、时间15min、茶水比1:40、pH5.5,在这一浸提条件下得到的红茶汤光泽透明,呈红棕色,且具有红茶汤特有的香气,味感纯正,爽口。  相似文献   

15.
速溶茶泡腾片是以速溶茶粉、柠檬酸和碳酸氢钠为主要原料,经过造粒、干燥、压片制成。通过测定酸碱反应的CO2气容量和溶液的pH,确定柠檬酸和碳酸氢钠的合适配比。选择聚乙二醇600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作为粘合剂,可溶性淀粉作为润滑剂,压片效果较好。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柠檬红茶泡腾片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研究,选择泡腾剂碳酸氢钠∶柠檬酸为1∶1.4,确定配方为:速溶红茶:12,泡腾剂:50,砂糖:35,甜蜜素:4,柠檬粉末香精:0.5。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信阳毛尖茶汤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汤的pH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茶叶质量的高低,不同嫩度的茶叶酸碱度不同。芽茶酸性相对比叶茶弱,即茶叶越嫩,酸性越弱,茶叶越老,酸性越强。并对高档信阳毛尖与低档信阳毛尖茶汤的pH值比较,结果显示,茶汤的pH值随茶叶品质的下降而下降,这是由于嫩度越差,茶叶有机酸含量越多。  相似文献   

17.
红茶菌酒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红茶菌酒饮料的生产方法:以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为工作菌种,用糖、茶作为营养成分,在菌种互为条件,共同生存的情况下产生代谢产物;然后以发酵茶菌液为基液,加入一定数量的基酒,制成一种酒饮料。实验结果表明:红茶菌酒饮料酸甜适宜,既具茶的清香,也具有酒的清香,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有利于吸收,对人体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探究祁门槠叶种制作的不同茶类的感官品质和理化特性。方法 按生产性工艺制作不同种类茶样,感官审评法评定各茶类的基本品质特征,用氨基酸分析仪、液相色谱和气质联用方法分析关键品质成分,用体外模拟方法测定不同茶类的自由基清除力,SPSS用于统计分析。 结果 卷形红茶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含量仍然较高,并产生6-甲基-5-庚烯-2-酮, 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呋喃-3-醇等烘干型红茶中很少的甜香成分,红茶干燥中烘炒制结合应成为一种普遍推行的技术。安茶滋味醇浓,但没有一般黑茶那种木腐味和陈香。3种茶叶中绿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最高,但黑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含量高于红茶和绿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试验表明,大多数情形下安茶(黑茶)自由基清除力最强,但3种茶叶差异不明显,总还原力试验显示绿茶>黑茶>红茶。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比,抗氧化力差异没有表现一致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红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其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其中发酵是红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关于红茶发酵过程中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已有文献表明,多酚类物质含量及组成比例、酶种类及其活性、温度、湿度、pH,以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等内部及环境因素均会影响红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调控技术主要包括新发酵技术、冷冻萎凋技术、外源酶技术以及光质。未来研究重点将是优化红茶适制品种培育、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微生物对红茶发酵品质的影响机制和加工设备智能化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对红茶发酵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升红茶的滋味品质和推进红茶新研究进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干燥成形方式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 采用相同的萎凋、揉捻、初烘程序, 用不同的干燥做形方式制成不同形态的红茶,以感官审评结合理化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形态的红茶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 通过不同干燥成形方式获得了卷曲形、毛峰型、针形、扁形4种形态的红茶。4种红茶茶黄素、茶红素及氨基酸含量稍有差别,针形红茶茶黄素、类黄酮与氨基酸总量略高, 有利于提高其饮用价值,但4种红茶色、香、味感官品质总体接近。二次干燥(足火)-成形过程促使不同形态白叶红茶香气组成发生一定变化, 进而对红茶香型产生了细微影响,4种红茶以甜香为基本香型,卷曲型红茶香气特征偏于花香,扁形红茶略带果香。结论 毛火过程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形成和固定具有关键意义, 干燥成形方式不改变总的香气特征, 但可使白叶红茶的具体香型发生细微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