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建设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高等中医药院校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对合并后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该如何认识?怎样建设?这是高等中医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大事,也引起了从事经典著作教学、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加以讨论,将有利于这一学科的完善和建设。 一、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思考 《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长期以来,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必修课程开设,除作为经典课程开设比较明确外,其性质究竟属基础还是临床长期以来并不明确,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三者并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范畴内,中医  相似文献   

2.
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国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 ,中医学科目录调整已于 1 997年正式出台 ,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一个学科。作为一个新的学科 ,应如何发展 ,其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教材编写及研究生招生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亟需研究和解决。现就个人一己之见 ,与同道共商。1 新学科命名问题解放后 ,全国高等教育创办中医药大学以来 ,《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温病学》作为经典著作而成为中医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之后 ,四门学科的建设基本自成体系 ,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了应…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在中医老年病学中的运用张贤媛(南京中医学院210029)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中医老年病学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显著延长,老龄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型国家不断增加,社会对老年医疗的需求急剧上升,老年病学正日益受到人...  相似文献   

5.
经方一般指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处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汉代医圣所作,是对汉代以前医疗经验的总结。它是理、法、方、药的先河,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古今名家莫不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推崇备至。自从接触《思考中医》《中医十大类方》以及因特网上《黄煌经方沙龙论坛》之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学子如何学好《方剂学》.[方法]通过对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研究,爰举浙江名医朱丹溪、张景岳等的学术观点,并以作者本人教学和临证经验为例,阐发《方剂学》在学习中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果]《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结论]对《方剂学》课程作用和意义的揭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方剂学》重要性的认识,对学好《方剂学》及中医各专业课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临床辨证用药亦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加强中医经典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尤其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个学科合称为中医临床基础专业,是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亦是中医早期的基本临床学科,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谈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将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门学科合并为一,即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作为新的学科,应如何发展,其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教材编写及研究生招生等一系列问题亟需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笔从事中医内科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十年,并有幸参加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中医内科学》统稿工作及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了一些关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兹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由温桂荣博士编著的《经方临证心法》一书,近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汇集了作者多年从事临床、使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书中内容实用,方法可行,适合中医药工作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阅读与借鉴。定价:25元。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搞好中医急症研究 ,实现中医现代化 ,介绍《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温病条辨》等古代医著对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和急救技术的影响和贡献 ;回顾了清末以后中医内科急症发展概要 ;从研究机构和组织的成立、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的提高、中医急症用药的中医学特色三方面系统介绍了 80年代以来中医内科急症研究的飞速发展 ;对中医急症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一些可供探讨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近颁布的学科目录,高等中医院校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3门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均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具有重要学术地位。3门学科形成的年代跨度越千余年,又自成体系,各有重点,三者合并后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其性质究竟是什么?在中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搞好中医急症研究 ,实现中医现代化 ,介绍《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温病条辨》等古代医著对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和急救技术的影响和贡献 ;回顾了清末以后中医内科急症发展概要 ;从研究机构和组织的成立、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的提高、中医急症用药的中医学特色三方面系统介绍了 80年代以来中医内科急症研究的飞速发展 ;对中医急症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一些可供探讨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是中医古典临床医学专著。为多数中医院校历来作为主干必修课程 ,定位在基础教学中 ;近年来 ,也有少数院校将其改为选修课仍作为基础选修。课程定位不明 ,性质不清是长期以来对它们认识不足的原因。表现在 :对其重要性不能充分肯定 ,褒贬不一 ;模糊的学科概念 ,基础临床不清 ;波动的教学课时 ,随意增减 ;不规范的课程排序 ,2、3、4学年任意安排。   1 997年 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专业研究生招生目录进行了修订 ,将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这三门课程确定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二级学科 ) ,基本…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学科目录时提出的,包括了高等中医院校原有的《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和《温病学》3门课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立,实为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举措之一,它必须有适合其学科特点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现行的《温病学》教材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实践,已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温病学的各个方面,尽管某些内容还存在商榷之处,但总体来说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我国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因其对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论述较详,所载方药疗效卓著,被誉为中医经典著作而流传至今。因为其文字古朴深奥,难于理解,所以学生觉得难学,老师觉得难教。多媒体技术出现后,为《金匮要略》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可以运用声、光、图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生动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通利气机法刍议汪艳荣,黄振俊,郜希山河南省舞阳钢铁公司职工医院(467000)主题词金匮要略/历史,中医名词,注释《金匮要略》之方施之于病,功捷效卓,其治法用药奇妙变幻,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尤其是贯穿全书的“通利气机”之思想方法,更予人以登...  相似文献   

18.
《中药学》《金匮要略》《中药炮制学》即将出版。分别由我院凌一揆教授、李克光付教授、徐楚江付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专业统编教材《中药学》、《金匮要略》、《中药炮制学》等,已按期完成编写任务,并经全国20余所中医院校专家审定通过,已按计划交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读朱文锋教授《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黄惠勇(92级博士研究生班410007)主题词@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中医药学文献,书评病名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医病名极其简朴,且非出自一家,命名依据不一,...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学生知识掌握重要一环.对教师而言,上好一堂课,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所在,为中医事业作出贡献,《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首当其冲.本人从事中医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30余载,觉得有必要回顾、总结.本文重点谈谈如何上好一堂《中医基础理论》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