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太湖水环境质量调查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1年2月-1994年10月对太湖的水质监测,分析了东太湖水质现状、变化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保护水质的对策。适当网围养鱼对东太湖水质影响不大,相反可延缓东太湖的沼泽和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东平湖及周围水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调蓄水库之一的东平湖水环境,进行了水质现状监测评价,富营养化状态评价、多年来水质变化趋势,污染状况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对重点海域水环境质量的掌握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文章基于24个站位的监测结果,综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富营养指数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的评价方法,评价2015-2019年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水质较好;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但大部分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5年和2018年位于河口的站位处于富营养状态,其他年份和站位均处于贫营养状态;除近岸和河口的个别站位外,海水未受到有机污染,水质处于较好或良好状态,且有继续向好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从沉积学、地层学、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角度,综合分析了太湖的成因和演变。认为地壳沉降与海面上升是构成江南碟形洼地的内外动力,为太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太湖海湾水深潮急、泻湖、滨海沼泽围绕海湾分布。随南部湾口沙嘴封堵,海湾趋于消失,陆地扩大,遗址增多。3700a来,海面回升,湖面逐渐扩展,形成现代太湖。  相似文献   

6.
太湖五里湖沉降通量及其有机质分解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进一步探索重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形成机理,1996年7月19日-9月2日,在太湖北端湖湾重富营养化水体--五里湖中层水体进行了试验。通过对微分方程的积分与数理统计分析,确定了该湖区该时段平均沉降通量为405gd^-1m^-2,其中有机质沉降通量是无机沉降通量的3倍,有机质初始分解率为0.01251h^-1,长期分解率为0.00662h^-1,1个月的时间就有80%的有机质分解掉。这种作用造成许多重  相似文献   

7.
8.
2011年三沙湾增养殖区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2011年三沙湾增养殖区的水质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在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比较结果表明: 三沙湾增养殖区的较高水温、稳定的盐度和适合的pH 有利于渔业养殖; 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油类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较小的年际变化不会对海水养殖带来大的影响; 无机氮 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呈富营养化状态; 重金属含量均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近20年来铜含量正逐年增加, 应严格控制营养盐和重金属物质进入海洋,防止赤潮发生。  相似文献   

9.
南四湖的形成及水环境演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重力活塞取样器在南四湖的独山湖和微山湖分别采取了两个湖底沉积剖面的样品。通过对湖底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粒度、矿物、磁化率、有机碳、色素等环境指标和沉积年代学的综合研究 ,结合研究区的历史文献资料 ,探讨了南四湖形成近 2 5ka以来的水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表明 ,南四湖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 4个阶段 :初时 ,湖区为古泗水及其沿岸平原 ;西汉时期古泗水中下游段形成分散的湖沼地 ;唐—明代受黄河夺泗入淮和开挖京杭运河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湖沼扩张、合并 ;清同治 1 1年黄河大决于东明后 ,先后出现的南阳、昭阳、独山、微山四湖合并为统一的南四湖。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太湖水源被大面积暴发的蓝藻严重污染,影响了无锡市民的正常生活。尽管笔者远离太湖,但从电视镜头中看到市民抢购瓶装水的场景,想象着自己身处此境的感受,我的心不能平静。曾经有一首歌唱道: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太湖冬季底泥和经过处理后的底泥中活体微囊藻 (Microcystisspp .)细胞的数量 ,并将分离出来的微囊藻经过低温 (3~ 4℃ )、高温 (>38℃ )、干燥、无光等处理 ,探讨了太湖微囊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为研究太湖藻类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微囊藻水华的爆发机理。结果表明 ,微囊藻能在低温、高温、干燥、低光或无光的环境中长时间生存 ,条件适宜时又能快速增殖。这些特性使得微囊藻不仅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耐受性 ,而且具备良好的传播和增殖能力。讨论了微囊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与其在水华中的优势地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有风浪太湖水体的光照传输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启铭  杨平 《海洋与湖沼》1993,24(3):286-293
根据辐射传输方程的近似解方法和光照传输的累加原理,建立了包括水面风浪效应、水中悬浮粒多次散射和底泥反射的垂直分层水体的光照传输数值模式。利用该模式和太湖悬浮粒实测资料,计算和讨论了太湖水体中光照随水深的变化以及悬浮粒浓度、风浪和太阳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粒的多次散射所形成的漫射光是湖水中光照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水体的下层,漫射光甚至是光照的主要构成部分。风浪对水中光照的影响则主要在天顶角大于70°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此时风浪水体对太阳直接辐射和全辐射的反射率比平静水面都有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13.
南四湖湖内浅槽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四湖湖内工程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的单项工程,工程区位于山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挖泥船施工将对湖内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从排泥场回水污染物、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三个方面阐述了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析模型的太湖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悬浮物浓度是水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遥感技术准确获取区域面状水域悬浮物浓度信息,是遥感监测水质参数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地面实测的14个样点的光谱数据,将2004年7月26日太湖TM数据的DN值,校正为遥感反射率,并利用Gordon模型和太湖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建立水体反射率模拟的分析模型,模拟水体R(0-),进而利用TM数据反演水体悬浮物浓度,并绘制太湖悬浮物浓度分布图。将悬浮物浓度反演的结果与14个样点的实测结果相比较,其中,有79%的样点的估计精度高于70%,有64%的样点的估计精度高于80%。  相似文献   

15.
湖泊大型贝类控藻与净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湖泊大型贝类控藻与净化水质的效果,本研究在太湖梅梁湾利用其土著大型贝类褶蚊冠蚌、三角帆蚌、湖螺分别在14只敞口水箱、鱼池(计3000m2)和设置在太湖梅梁湾20只围隔的自然水体中,建立贝类净化水体系统,定期测试,结果表明:1、三种贝类净化水体效果显著。在相同条件下,对水体叶绿素a单位消除量、消除率,褶纹冠蚌>湖螺>三角帆蚌; 2、鱼池系统中二龄三角帆蚌密度1.6只/m2,蚌以网袋设置在水面下30cm,时间距6月30日~9月6日,与无蚌对照池比较,水体叶绿素含量降低57.5%,悬浮物含量降低49.2%,水体透明度提高7~8cm;3、在太湖围隔净化系统中:(1)贝类生物量相同时,即50%生物量褶纹冠蚌悬挂水上层,50%生物量湖螺在底层的复合系统与100%生物量褶蚊冠蚌悬挂水上层的单一系统,历时228h,结果比较,后者的叶绿素a、悬浮物单位消除量均分别高于前者2.7%~37.4%和5.2%~26.8%。表明褶纹冠蚌在水上层的单一系统净化水体效果较好。我们在蚌对太湖围隔系统水体藻类结构变化试验的结果与该结果一致。(2)当水温(18.5±1)℃,本系统不同贝类生物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褶纹冠蚌生物量384g/m3对水体叶绿素、悬浮物消除效果相对最好,132h,分别达到407.3μg/kg·h和94.7mg/kg·h。在太湖围隔水体中,只有蚌生物量达到一定量值时,才能在有限时段内发挥对水体叶绿素a、悬浮物、藻类生物量降低消除的效果,但褶纹冠蚌生物量过大,单位消除量反而减少。我们在贝类不同组合,对太湖围隔系统水体、藻类结构变化试验的结果与该结果一致。(3)经108h后观察测量,对照组透明度为38~39cm,实验组为72~120cm,是对照组的2.3倍。而且,对照组约1/10水面出现水华,而实验组水面洁净,未出现水华。实验组贝类对叶绿素和悬浮物消除率分别达到72.0%~90.5%和59.1%~80.8%。贝类净化水体效果非常明显。(4)褶纹冠蚌在太湖试验围隔系统中,从10月17日至22日,使藻类结构产生了明显变化;1、2、3、4试验组藻类数量分别下降66.4%;84.0%;95.3%和90.1%。藻类结构中蓝藻占75.8%;微囊藻占蓝藻总量的97.2%。以上各试验组围隔系统中的蓝藻数量分别下降83.6%;91.7%;99.8%和94.4%。微囊藻数量分别下降73.1%;85.8%;100%和90.3%,所以蚌对太湖水体中藻类,特别是蓝藻、蓝藻中的微囊藻数量下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太湖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与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分析表明,草型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总体比藻型湖区高。湖泊从贫-中营养水体向中-富营养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沉积物TP、TN则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各湖区表现出差异。湖泊演化到富营养阶段,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明显的偏负。近50年来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反映的湖泊环境演化过程与实际环境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20世纪太湖水环境存在50年代及90年代两次较明显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太湖北岸风浪谱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2年在太湖北岸马迹山地区测得的浅水风风浪资料,采用FFT方法求算风浪频谱,对谱结构特征的分析表明,观测到的风浪谱在平衡范围谱值按-4.0幂指数衰减,风浪谱形状与文圣常给出的理论结果比较接近。另外,分析以风要素为参量得到的无因次化频谱可以看出,观测谱基本满足谱的相似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