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方法:采用Irwin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 诱导痰细胞分类检查,对慢性咳嗽持续8周以上的患者67例进行病因分类,并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结果: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27例(40.30%),咳嗽变异性哮喘(CVA)13例,胃食管反流综合征(GER)10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9例,PNDS CVA2例,GER CVA2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例,原因不明咳嗽1例。经过针对病因特异性治疗95.52%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有PNDS、CVA、EB、GER,试验性治疗有效,对确诊病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和诊断,评价特异性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流程,并补充痰细胞分类检查,对125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给予特异性治疗。无痰者采用5%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的产生。所有患者均符合咳嗽时间大于3周,胸片阴性,年龄大于14岁,不吸烟或戒烟4周以上的入选标准。结果125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114例,确诊率91.2%。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9例,占23.2%;鼻后滴漏综合征(FNDS)28例,占22.4%;感染后咳嗽(PIC)23例,占18.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16例,占12.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15例,占12%;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3例,占2.4%。114例确诊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107例(93.9%)得到临床控制,7例(6.1%)咳嗽部分缓解。结论慢性咳嗽的解剖学诊断流程及诱导痰细胞分类学检查是诊断慢性咳嗽的重要手段。CVA、FNDS、PIC、GER、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EB等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孙蝶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596-598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76例,采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流程,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常规胸部X线、血常规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特异性治疗的反应确定病因诊断。结果本组诊断明确者68例,PNDS26例(38.2%),CVA20例(29.4%),GER11例(16.2%),EB3例(4.4%),其中胃食管反流并发咳嗽变异性哮喘3例(4.4%),鼻后滴漏综合征并发咳嗽变异性哮喘5例(7.4%)。2个月内患者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为有效,总有效率为92%。结论CVA、PNDS、GER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大部分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咳嗽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4.
痰诱导在慢性咳嗽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痰诱导的可行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探讨其在慢性咳嗽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按照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进行诊断,对于仍不能确诊的42例慢性咳嗽患者行痰诱导及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结果42例慢性咳嗽患者中41例痰诱导成功,成功率为97.6%;4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41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痰嗜酸粒细胞增高的有25例,约占61.0%,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2例(53.7%),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3例(7.3%);痰嗜酸粒细胞不高的有16例(39.0%),其中感染后咳嗽(PIC)4例(9.8%),CVA 2例(4.8%),胃食管反流(GER)5例(12.2%),原因未明5例(12.2%)。CVA及EB患者治疗后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下降。结论痰诱导可行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慢性咳嗽的诊断、治疗提供了一项可靠的评价气道炎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在慢性咳嗽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我国的咳嗽指南,纳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经明确诊断的慢性咳嗽患者,分别归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组,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组及其他病因慢性咳嗽组。分别给予FENO检测、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等检查,并评价咳嗽症状积分、生活质量问卷。经指南推荐的方案治疗4周后再次进行上述评价。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其中,诊断CVA 29例,EB 19例,其他病因慢性咳嗽39例。CVA、EB组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后咳嗽缓解患者的基线FENO值为(63±42)ppb,显著高于未完全缓解患者[(28±13)ppb,t=3.91,P0.01)]。ICS治疗后FENO下降的比例与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比例显著相关(r=0.54,P0.01),与咳嗽症状积分下降比例显著相关(r=0.48,P0.01)。以基线FENO水平预测CVA及EB患者ICS治疗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以FENO36 ppb为标准预测CVA或EB患者对ICS治疗有反应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93%,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87%,准确度为83%。结论 CVA和EB患者ICS治疗后FENO的下降与咳嗽症状的缓解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依据FENO水平增高可预测慢性咳嗽患者对ICS治疗有反应。  相似文献   

6.
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诊断和特异性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流程,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对106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常规胸部X线、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鼻窦X线或CT、24h食管pH监测、诱导痰细胞分类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特异性治疗的反应确定病因诊断。结果106例慢性咳嗽患者中,101例(95.3%)诊断明确,单一病因咳嗽者81例(80.2%),复合病因者20例(19.8%)。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66例(62.3%),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15例(14.1%),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11例(10.4%),感染后咳嗽(PIC)4例(3.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物性咳嗽3例(2.8%),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2例(1.9%),病因未明5例(4.7%)。经特异性治疗后92例(91.1%)患者咳嗽得到控制,9例(8.9%)咳嗽部分缓解。结论CVA、PNDs、GER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大部分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咳嗽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7.
慢性咳嗽的诊断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京京 《当代医学》2009,15(4):54-55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诊断及病因。方法对本院近11年来75例慢性咳嗽患者的诊断及病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5例患者明确诊断者70例,确诊率93、33%。其中鼻后滴漏综合症(PNOs)18例,占24%,咳嗽变异性哮喘(OVA)16例,占21.33%,胃食道返流性咳嗽(GER)12例,占16%,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12例,占16%,病毒感染后咳嗽(PIC)6例,占8%,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诱导的咳嗽3例,占4%,PNDs及OVA双病因3例,占4%,不明原因5例,占6.67%。结论慢性咳嗽伴随症状少,明确诊断较困难,但只要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大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可获得明确的病因诊断。本75例患者病因分析显示鼻后滴漏综合症(PNDs)、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胃食道返流性咳嗽(CER)、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病毒感染后咳嗽(PIC)、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诱导的咳嗽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及针对性治疗措施。方法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中慢性咳嗽的诊断流程为指导,对123例咳嗽时间大于8周的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疗效判定。结果 123例患者中明确诊断116例,确诊率为94.3%;病因未明7例。116例患者中单一病因104例(89.6%),双重病因12例(占10.4%)。病因分布:咳嗽变异性哮喘(C VA)占30.9%、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 AC S)占17.9%、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 ER C)占16.3%、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占11.3%、感染后咳嗽(PIC)占8.1%、药物性咳嗽占5.7%、心因性咳嗽占4.1%、病因未明占5.7%.针对病因治疗后93.9%的患者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或缓解。结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予以特异性治疗效果好,正确诊断慢性咳嗽的病因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辽宁某煤矿地区原因不明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构成。方法:对入选的该煤矿地区原因不明的106例慢性咳嗽患者,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进行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胸部CT、鼻窦CT、24h食管p H值监测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最后明确病因诊断。结果:106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明确病因诊断者104例(98.1%),其中单一病因者100例(96.2%),双重病因者4例(3.8%)。慢性咳嗽病因构成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31例(28.7%),变应性咳嗽(AC)22例(20.4%),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15例(13.9%),感染后咳嗽(PIC)12例(11.1%),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8例(7.4%),其他病因18例(16.7%)和病因未明2例(1.9%)。结论:该煤矿地区原因不明慢性咳嗽患者的常见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感染后咳嗽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可为临床诊治慢性咳嗽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诊治现状。方法:对我院呼吸科门诊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诊治的138例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38例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按病因分类,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最多,占35.5%,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占27.5%,胃—食管返流性咳嗽(GERC)占12.3%,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占10.9%,变应性咳嗽(AC)占8.7%,感冒后咳嗽占5.1%。其中116例被误诊,误诊率84.1%,确诊后121例经治疗1~8周治愈,治愈率87.7%。结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易被疏忽和误诊,明确病因诊断,规范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张建玲  任伟 《中外医疗》2013,(27):34+36-34,36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及其诊断,分析针对病因治疗后效果。方法依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程序,对126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诊断并通过分析治疗效果而确诊。结果 126例慢性咳嗽中确诊124例(98.4%),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52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36例,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21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15例,其它原因2例(1.6%)。针对病因治疗后,症状控制78例、有效38例。结论 CVA、EB、PNDs、GERC是诱发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好,可作为重要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浙江台州地区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构成和临床特征进行研究,为经验性诊治该地区儿童慢性咳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1年8月就诊并有完整资料的慢性咳嗽患儿258例,遵循国内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作出慢性咳嗽初步诊断并按时随访,作出最终诊断。结果258例患儿中最终确定病因患儿239例(92.6%),其中单一病因咳嗽患儿204例,占85.4%;二重病因35例,占14.6%。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前四位分别是咳嗽变异性哮喘(CVA)107例(41.5%),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59例(22.9%),CVA合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35例(13.6%),UACS31例(12.0%)。幼儿组和学龄前期组患儿均以变异哮喘咳嗽为主,而学龄期儿童组以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为主。CVA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夜间咳嗽,UACS的临床特征主要为湿痰咳嗽。初诊就能确定病因诊断的比例为57.4%(148/258)。结论浙江台州地区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CVA+UACS、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而且不同年龄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不同。各种病因的咳嗽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可为经验性诊治儿童慢性咳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79例慢性咳嗽病因分析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79例慢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慢性咳嗽的定义及诊断流程,对79例慢性咳嗽患者询问病史,查体,行胸部X线及CT、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胃镜检查、副鼻窦拍片、痰细胞学分类及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79例中咳嗽变异性哮喘51例(占64.56%);鼻后滴漏综合征10例(占12.70%);胃食管反流病11例(占13.92%);慢性心功能不全6例(占7.60%);药物性咳嗽6例(占6.30%);感染性咳嗽2例(占2.50%);贲门失弛缓症3例(占3.79%);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2例(占2.50%);病因未明的2例(占0.01%)。单一病因66例(占83.54%),两种以上病因13例(占16.46%)。经针对性治疗,75例(占94.90%)患者咳嗽完全缓解,4例(占5.10%)症状有所改善。结论慢性咳嗽主要病因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其次是鼻后滴漏综合征和胃食管反流病,同时不能忽视慢性心功能不全和ACEI类药物,病因明确后,经针对性治疗,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充分说明了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上气道疾病、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关联,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92例慢性咳嗽并同时有咽部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进行相关病史采集及支气管激发试验后,根据针对性治疗结果进行相关疗效评价及病因学分析。结果对疑为CVA的49例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其阳性率为28.6%(14/49),占全部病例数的15.2%(14/92)。18.5%(17/92)的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或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其中部分患者抗胃食管反流治疗有效。有鼻炎/鼻窦炎病史和/或症状的患者仅占全部病例的33.7%(31/92)。51.1%(47/92)的患者仅有单纯的慢性咽部症状和体征。结论 UACS的病因不只与鼻炎/鼻窦炎有关,慢性咳嗽患者的"慢性咽炎"表现既可能是继发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的鼻后滴流和胃食管反流的结果,也可能是独立的慢性咳嗽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顺尔宁治疗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咳嗽超过4周,咽试纸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FQ-PCR)检测DNA阳性条件,确诊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的患儿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64例均给予克拉霉素3周;观察组加用顺尔宁4周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38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58%;对照组患者显效例27例,有效2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9.69%,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顺尔宁治疗支原体感染致小儿慢性咳嗽疗效明显,临床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关宪廷  康晶 《黑龙江医学》2009,33(11):855-856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和除肺部有明确疾病以外的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的治疗方案。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哮喘学组2005年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采取"5步诊断法"确定慢性咳嗽的病因,并针对不同病因确定治疗方案和疗程。结果无明显肺部疾病的慢性咳嗽的病因43.75%为UACS;26.56%为CVA;6.25%为EB;20.31%为GERC;1.25%为其他原因所致。针对4种常见病因给予特定方案的治疗,91.07%获临床控制,总有效率达96.43%。结论无明显肺部疾病的慢性咳嗽绝大多数为UACS、CVA、EB、GERC所致,给予正确治疗90%以上病例,2~4周内可获得有效缓解。不需反复检查和大量抗生素治疗。慢性咳嗽误诊、误治现象明显,提请基层医师注意避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病因分析和特异性治疗。方法:参考Irwin等的解剖学诊断程序,通过痰或诱导痰查嗜酸细胞计数,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等方法,对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类。结果:通过对223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是: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感冒后咳嗽、支气管内膜结核、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胃食道返流综合征;病因确诊率98.7%。结论:感冒后咳嗽,支气管内膜结核也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特异性治疗是确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咳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及临床症状分组,分别取定喘、肺俞、膻中、天突等穴,通过贴药对肺经上穴位长时间的刺激,宣发肃降肺气,通畅气机,气不上逆治愈咳嗽。比较咳嗽发作次数,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改变。【结果】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年中呼吸系疾病引起咳嗽次数减少(P<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血清免疫球蛋白lgA及lgG测定均有改善(P<0.05)有显著性差异。穴位贴敷明显减少呼吸系疾病引发咳嗽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突显了穴位贴敷的优点。【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咳嗽方法简单,疗效明显,易于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周波  王敏  宋婷婷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10-10,12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自然病程、危险因素、诊断处理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43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情况、诱因、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3例,45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32例。年龄42-80岁。明确家族史者3例,诱因为劳累或休息不好者5例,情绪激动3例,散瞳2例,其他手术后2例。给予单纯药物治疗7例(15.56%),手术治疗36例(83.72%)。药物治疗后3例患者视力无明显提高(7.0%),其余均较发作时视力明显提高(93%),药物治疗组中2例视力提高且眼压正常,余5例均有视力不提高,或眼压高,或瞳孔扩大。治疗组中虹膜萎缩、瞳孔固定11例(25.6%)。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劳累、情绪因素、散瞳等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其对视功能影响很大,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所致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的影响,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7-2009年我院接诊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6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基础治疗相同,实验组联合应用左卡尼汀3g/d,静脉滴注,疗程14d,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各项心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肾功能评价指标明显改善.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组血红蛋白、CysC及BNP浓度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LVEDD明显缩小(P<0.05),LVEF显著提高(P<0.05),两组血糖、血脂及血肌酐降低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础治疗联合左卡尼汀静脉滴注可进一步改善慢性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