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米饭食味计评价华南籼稻食味品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STA1A米饭食味计和感官食味品尝对133份籼稻米样食味进行评价,建立了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值与籼稻米饭食味综合评分的回归方程,发现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值与籼稻米饭食味综合评分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利用STA1A可方便、准确、快速地测定籼稻的蒸煮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北方粳稻主栽品种食味品质及水稻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并与日本、美国粳米的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及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比较。提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标准,科学制定育种目标及品种品质选育指标,选育和推广种植广、适性较好的优质食味品种,研究早世代材料食味鉴定筛选技术的有效性,建立完整的稻米产品产业链,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稻谷质量等提升粳稻食味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明晰稻米理化指标和食味相关基因Wx对杂交籼稻与常规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163份籼稻种质的品质理化指标、食味品质、基因Wx分别进行了检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的米饭口感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正相关,且杂交籼稻的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Wx~bWx~b型籼稻比Wx~aWx~a、Wx~aWx~b型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垩白粒率均较低,米饭的口感评分也较高。在直链淀粉含量为15%~22%的籼稻种质中,常规籼稻种质的口感评分都在中等以上,而杂交籼稻种质中存在一定比例口感评分为差的组合,说明在杂交籼稻中直链淀粉含量不是导致稻米口感较差的唯一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60份华南籼稻晚造稻米样品进行了品质指标系统测定。蒸煮、外观、碾米品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籼稻晚造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粉率和垩白度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胶调度和粒型与食味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入选的3个主成分值分别被称为垩白粒率因子、出糙率因子和胶稠度因子。出糙率因子对食品品质有极显著正线性效应,垩白粒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对食味品质的重要性顺序为出糙率因子>垩白粒率因子>胶稠度因子。讨论了华南籼稻晚造食味品质育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稻米食味品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和市场流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稻米食味品质主要是由淀粉(少量蛋白质和脂肪)在水和温度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独特的质构和滋味。本文介绍了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发展历程,综述了淀粉组成结构、淀粉与其他成分互作、淀粉生物合成与分解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稻米食味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稻米食味品质提升、水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我国近年来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分别介绍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重点阐明了稻米食味品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建议通过遗传基因工程、生化调节等技术来改良食味品质,结合品种对光、温气候条件的反映特性,优化品种推广种植区域来提高稻米食味品质。在检测技术上应不断更新标准,探索更快速和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稻米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甄选合适的评价指标,为培育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综合优良的杂交籼稻品种提供理论参考,以8个不育系与25个恢复系配制的200个杂交籼稻组合为材料,采用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稻米外观品质性状与食味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粒宽、垩白度、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显著负相关;米饭食味综合评分与粒长、长宽比显著正相关,与粒宽显著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的两对典型相关变量,累计贡献值为91.329%。在第一对典型变线性组合构成中,U1和V1分别以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的权重较大;在第二对典型变线性组合构成中,U2和V2分别以粒长、食味综合评分的权重较大。  相似文献   

8.
浅谈稻米的食味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稻米食味品质的感官、理化分析(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略述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改良的最终目标,其研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及其仪器分析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有关食味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重点论述了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和棚化温度(GT)对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遗传机制,概述了RVA(Rapid Visco Analyser)的工作原理和测得各项指标对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日合作水稻品质·食味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中国水稻食味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对今后水稻食味研究的发展做了展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主食稻米的需求正在由数量型向品质食味型转变。影响水稻食味的三大因素包括遗传特性、产地特点和生产技术,其中,首选遗传特性。中国水稻食味育种工作已经展开,优质食味米配套生产技术的研...  相似文献   

11.
蛋白质影响水稻米饭食味品质的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组合为材料,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收获期,分析稻米主要品质指标(直链淀粉、总蛋白含量、RVA特征值等)和米饭食味品质,并用二硫苏糖醇 (DTT)或蛋白酶(Trypsin)分别打破样品蛋白质二硫键或酶解蛋白质后,观察RVA特征谱和膨胀势的变化,旨在明确蛋白质对不同食味品质样品RVA的影响,进而探索蛋白质影响米饭食味品质的机理。结果表明,第3播期(6月13日)稻米品质主要指标(直链淀粉、总蛋白、膨胀势、RVA特征值)与第4播期(6月23日)样品差异不显著,但食味品质明显好于后者;分别经蛋白酶处理后,第3和第4播期样品RVA上升段斜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后段冷却后回升斜率明显小于第4播期。由于影响RVA特征谱后段凝胶刚性的主要因素是淀粉与水之比,刚性随淀粉凝胶中含水量减少而提高,食味品质较好的第3播期米粉经蛋白酶处理后,凝胶刚性小且减弱程度大,这可能是蛋白质酶解后形成蛋白质碎片的持水能力弱,即淀粉与水之比低,由此推测蛋白质影响米饭食味品质可能在米饭蒸煮后阶段,即可能与蛋白质水合后持水能力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提供的65个水稻品系为试材,分析了这些水稻品系食味值的总体表现,及食味值与各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系品质普遍较好,但品系间各品质性状有一定差异;各参试品系食味值在60.44~84.00之间,品系间差异显著,并接近正态分布;食味值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选择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籽粒长宽比较小的品种,这样可以提高食味值。但是,食味值的提高会增加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13.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of Rice Gr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ce is one of the major crops served as the staple food of more than 5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Recently,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rice quality, especially the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than achieving the higher yield. The amylose content (AC),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T) and gel consistency (GC) are the three major rice characteristics directly related to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responsible fo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rch in the endosperm [1…  相似文献   

14.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定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两方面简要介绍了评价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实用指标,并从水稻品种的血统和熟期、产地的土壤和水质、选用肥料的品种和用量、收获时期和方法四方面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主要因素,旨在为发展名牌稻米生产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从定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两方面简要介绍了评价稻米蒸煮食昧品质的实用指标,并从水稻品种的血统和熟期、产地的土壤和水质、选用肥料的品种和用量、收获时期和方法四方面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米蒸煮食昧品质的主要因素,旨在为发展名牌稻米生产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16.
崔晶 《北方水稻》2007,(3):1-4,9
以当前我国粳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稻米食味的概念、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法,详细论述了优质食味稻米遗传资源的筛选、引进和利用等若干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食味米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稻米食味品质与植株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农艺性状与稻米食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颈弯曲度、株高、穗长、总粒数、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单株生产力、着粒密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除穗颈弯曲度外)呈正相关,与胶稠度呈负相关,剑叶长与直链淀粉和糊化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粳稻品种的粒厚特征及其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6年收获的71份北方粳稻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糙米粒厚的分布及粒厚与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糙米粒厚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6.57%,粒厚在1.81~2.10 mm的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的78.88%。糙米粒厚与米饭食味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用粒厚分级机对其中5个粳稻品种进行粒厚分级,测定同一品种不同粒厚样品的米饭食味评分值、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RVA谱特征值。结果表明,粒厚对稻米蛋白质含量、RVA特征值、米饭食味评分等指标有显著影响,同一品种随着粒厚的增加,食味品质得到改善。讨论了粒厚作为品种选育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以12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和8个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硬米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两类稻米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低的软米食味优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硬米;硬米食味值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和粒型呈显著正相关,软米食味与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硬米和软米食味值与胶稠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硬米食味值与RVA谱相关性不显著,软米食味值与崩解值和最高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今后的稻米食味品质评价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分类,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食味品质指标进行测定,以便能更加准确地评价不同类型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