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5例平山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F波以及针极肌电图检测。结果: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总异常率为24.4%(44/180),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DML延长以及CMAP波幅减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F波平均最小潜伏期为(26.64±3.10)ms,平均出现率为(58.77±35.53)%,总异常率为75.6%(34/45)。针极肌电图检测中57.7%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主要异常为出现自发电位,MUPs时限延长、波幅增宽、多相波增多,募集相异常。前臂肌肉的异常率为患侧伸指总肌(100%)≥健侧伸指总肌(100%)>患侧拇短展肌(97.8%)>患侧小指展肌(97.7%)>健侧拇短展肌(82.6%)>患侧肱二头肌(75.0%)。双侧三角肌、健侧肱二头肌、下肢胫骨前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正常。结论:根据平山病临床神经电生理学表现推测平山病可能为颈段脊髓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26例四肢运动神经远端、近端多节段检查;F波、H反射及感觉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每例均有3条以上神经受累;远端潜伏期延长77.9%;MCV减慢70.2%;SCV减慢50%;F波异常率91.3%,H反射异常率100%,神经传导阻滞占84.1%和波形离散占57.7%。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占42.3%。结论 GBS为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损害,早期以神经根和近端神经损害为主:肌电图表现近端损害重、F波、H反射阳性率高。神经电生理检查是GBS早期诊断、分型、判断预后的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41例MS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同时采用神经传导速度(NCV)技术检测MS患者周围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及其潜伏期、波幅;检测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H反射的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结果MS合并PNS损害的发生率为41.4%,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麻木12例(29.2%)、肢体乏力10例(24.3%)、神经根性疼痛2例(4.8%);体征有末梢/根型感觉障碍9例(21.9%)、腱反射减低5例(12.1%)、肌力减低(〈Ⅳ级)5例(12.1%)、肌萎缩3例(7.3%)。神经电生理改变为F波、H反射潜伏期延长,F波的出现率下降;神经电位波幅降低;不同程度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末端潜伏期延长。结论MS是一种以CNS受损为主的脱髓鞘疾病,部分患者可以同时累及PNS,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对周围神经损害进行定位,同时可定量反映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运动诱发电位(MMEP)动态检测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重要性。方法对15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儿应用磁刺激分段测定(C6/7、L4/5、肘和窝)周围运动传导通路功能,分别在上肢拇短展肌和下肢拇展肌肌腹处记录。结果MMEP阳性率93%,周围传导时间(PCT)异常率35%左右。重症GBSMMEP电位消失或呈异常低波幅多相波形伴潜伏期、时程显著延长(P<0.001)。结论动态检测MMEP可提高GBS的诊断阳性率,PCT可能有助于提示近端神经,尤其是神经根脱髓鞘病变。月国  相似文献   

7.
陈菁华 《新医学》2006,37(6):382-38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ALS患者行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及F波、脊髓单突触反射(H反射)检测.结果:肌电图正常2例,20例存在不同的异常表现.176条神经MCV的异常率为62%(均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SCV 1例减慢,F波检测末端潜伏期延长者14条,传导速度减慢14条,H反射检测异常5例.结论:肌电图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诊断ALS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与特点。方法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四肢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与正常值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检测结果均提示四肢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即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运动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F波潜伏期延长且出现率下降,H反射减弱消失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其周围神经存在明显的脱髓鞘改变,也存在明确的轴索变性,而且具有四肢神经远近段多节段同时受累的特点,但其病变的轻重程度与糖尿病病史的长短和血糖水平的高低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H反射检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周围神经近端功能损害情况。方法测定腰椎间盘突出患者H反射的潜伏期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H反射的潜伏期比正常人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正常人慢。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容易出现周围神经近端功能损害,检测H反射的潜伏期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损害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F波最短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病变的检测.然而,F波的其他参数的意义和诊断评估价值较少见报道,其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评估敏感性如何?目的探讨F波各参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意义.设计以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对象糖尿病组为1999-01/2000-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平均(55±1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0.2±4.8)年.正常对照组为75例健康志愿者,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4±12)岁.两组间年龄、腿长匹配(P>0.05).干预以Nicolet-VikingⅣ肌电图仪,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胫神经进行F波测定;同时记录M波.主要观察指标①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Fmin)、时限(Fdur)、波幅(Famp)和面积(Farea);M波负峰波幅(Mamp)和面积(Marea)的差异.②有无神经病变及不同病变程度2型糖尿病患者异常胫神经F波分布情况.结果①对照组Fmin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②无神经病变患者组(n=30)Fdur增宽8例(异常率27%)、Fmin延长4例(13%)、F/Marea增大2例.③与对照组比较,有神经病变患者组(n=76)Fmin延长,F/Mamp及F/Marea增大(P均<0.01).④轻型DPN亚组与重型比较,Fdur异常率显著高(96%和21%,P<0.01);Fmin异常率低(51%和76%,P<0.05);其余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F波(尤其是Fdur)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近、远端神经均可受累,近端损害可早于远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波及H反射测定在腰骶神经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0例腰骶神经根痛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测定双下肢F波和H反射,比较F波与H反射的异常率,H反射波幅与潜伏期异常率。结果 240条胫神经中45条出现F波异常,异常率为18.75%;127条出现H反射异常,异常率为52.9%,F波异常率低于H反射异常率(P0.05);H反射的波幅异常率为48.2%,明显高于潜伏期异常率(27.74%)(P0.01)。结论 F波和H反射测定对腰骶神经根损伤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其中H反射的诊断价值优于F波。  相似文献   

12.
磁运动诱发电位对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杨林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83-1284
目的 探讨磁运动诱发电位(MMEP)动态检测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重要性。方法 对15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儿应用磁刺激分段测定(C6/7,I4/5,肘和Guo窝)周围运动传导通路功能,分别在上肢拇短展肌和下肢拇展肌肌腹处记录。结果 MMEP阳性率93%,周围传导时间(PCT)异常率35%左右。重症GBSMMEP一消失或是呈异常低波幅多相波形伴潜伏期、时显延长(P<0.001)。结论 动态检测MMEP可提高GPS的诊断阳性率,PCT可能有助于提示近端神经,尤其是神经根脱髓鞘病变。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99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资料与方法为探讨神经电图检查在糖尿病性神经炎病变程度中的诊断价值,我们对99例糖尿病患者作了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检查。上下肢分别选用正中神经、腓总和胫神经,用园盘表面式刺激肘、腕、腓骨小头,月国窝及内髁神经,用板状电极在外展拇短肌,趾短伸肌及足母展肌记录,检查结果全部按汤氏正常±2s标准计算异常。2结果正中神经共有189条神经减慢,其中运动传导速度(肘到腕)减慢者75条(39.6%),感觉传导速度(腕到肘)减慢者114条(60.4%),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120条,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51条。结果90例有1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腰骶神经根神经丛神经病(DLRPN)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15例DLR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神经电生理学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或非对称性双侧下肢局灶性疼痛,随疾病进展出现肌无力、肌萎缩,下肢近端较远端易受累.15例患者下肢感觉、运动周围神经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或消失,伴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F波、H反射未引出波形或潜伏期延长.针极肌电图显示下肢多个肌节失神经-神经再支配性改变,伴腰段脊旁肌受累.结论 DLRPN临床表现具有阶段性、致残性,完善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明确诊断、病变范围、程度及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神经肌电图在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不同病程(病程1年,47例;病程1~10年,55例;病程≥10年,38例)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前瞻性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给予神经肌电图检查,比较不同病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等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并对患者尺神经f波、胫神经H反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病程≥10年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异常率达到42.1%(16/38),显著高于正中神经MCV、尺神经SCV异常率,腓总神经SCV异常率达到44.7%(17/38),显著高于病程1~10年组、病程1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胫神经H反射异常率显著高于尺神经f波异常率,病程≥10年组患者胫神经H反射及尺神经f波异常率分别为92.1%、21.1%,显著高于病程1~10年组、病程1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能够有效评估糖尿病患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斯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键)41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F波,探讨其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意义。方法:检测68例糖尿病患者和41例健康人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神经F波,检测参数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潜伏期离散度(Fchd)、F波传导速度(Fwcv)、F比值(Fratio)。结果:病例组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3例,其Flmi、Fchd、Fwcv及Fratio与健康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F波各参数异常率普遍较高(32.1%~66.0%),总阳性率为79.2%;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15例,其中Fchd增加4例、Flmi延长2例、FWCV减慢2例。结论:F波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病变,多个参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NCV可发现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部分周围神经呈损伤性改变,总异常率达25.33%,同时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且NCV改变与病程有关,而与年龄无关.结论:NCV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9.
F波在评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价值(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106例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和75名正常人下肢F波最短潜伏期、时限、波幅和面积,以及M波波幅和面积。结果无神经病变的DM患者30例,F波时限增宽8例,F波最短潜伏期延长4例,F/M波面积增大2例。有神经病变的DM患者76例,F波最短潜伏期均延长;F/M波波幅和F/M波面积增大;F波时限在轻型DPN患者中增宽,在重型DPN患者中未见明显异常。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结论F波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DPN。DPN患者的近、远端神经节段均可受累,近端神经损害可早于并重于远端神经。  相似文献   

20.
F波在评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upathy,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106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和75名正常人下肢F波最短潜伏期、时限、波幅和面积,以及M波波幅和面积。结果 无神经病变的DM患30例,F波时限增宽8例,F波最短潜伏期延长4例,F/M波面积增大2例。有神经病变的DM患76例,F波最短潜伏期均延长;F/M波波幅和F/M波面积增大;F波时限在轻型DPN患中增宽,在重型DPN患中未见明显异常。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结论 F波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DPN。DPN患的近、远端神经节段均可受累,近端神经损害可早于并重于远端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