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虽注解《春秋》,但并非完全依附于《春秋》。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左传》有其自身的历史观,所以,在揭橥《春秋》隐讳的同时,记史中亦有讳笔,为僭国成功者的某些非道德行为隐讳。与《春秋》隐讳主体的不同,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同时也体现了《左传》的时代进步性和历史观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左传》虽注解《春秋》,但并非完全依附于《春秋》。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左传》有其自身的历史观,所以,在揭橥《春秋》隐讳的同时,记史中亦有讳笔,为僭国成功者的某些非道德行为隐讳。与《春秋》隐讳主体的不同,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同时也体现了《左传》的时代进步性和历史观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多篇专门的吕祖谦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现,值得关注。同时,另有单篇论文百余篇。这些研究认为,吕氏是宗经的,但他研治《左传》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切入,为了阐释其中的历史要素,把握历史规律,而不是要从中去发现什么传经的义例。目前,吕祖谦《左传》学研究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空间,诸如吕祖谦《左传》学的特点、吕祖谦的研《左》轨迹、吕祖谦《左传》学的辞章学价值、吕祖谦《左传》学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评介毛振华所著《〈左传〉赋诗研究》。认为研究古代典籍中的赋诗、引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各国对《诗》的审美功能、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诗》学活动特点,有助于解决文学艺术的整体研究问题。《〈左传〉赋诗研究》对《诗经》和《左传》的研究均有所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5.
评介毛振华所著《〈左传〉赋诗研究》。认为研究古代典籍中的赋诗、引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各国对《诗》的审美功能、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诗》学活动特点,有助于解决文学艺术的整体研究问题。《〈左传〉赋诗研究》对《诗经》和《左传》的研究均有所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以先秦文献中用《诗》较多的典籍——《左传》,结合其用《诗》情况,考察《诗经》中的《雅》,提出《雅》诗首先是政治诗,《雅》的编组以其政治内容为标准的观点;另外,《左传》中的逸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近于《雅》诗,更归属于《雅》诗一类。  相似文献   

7.
《左传》善于描写各个诸侯国外交官的辞令,他们的外交语言恪守礼仪而又机智灵活,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旁敲侧击,或义正辞严,运用多种方法,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胜枚举。中就《左传》中外交辞令的不同特色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史传文学《左传》的战争篇章,其结构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左传》战争篇章的结构是独创的。它是以编年体为纵坐标,以纪事本末体为横坐标,以人物传纪体为立坐标的立体组合,总体呈现严谨周祥的网状框架。《左传》战役叙写呈多姿多态的线性编排,论战与叙战有机组合,倾向鲜明:同时,战事和人事交织,使人物性格突显。这些开创性的结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史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的"无宁"的解释分歧很多,注家们也往往语焉不详。文章通过对《左传》及相关注释的整理分析,归纳其用法特点,发现:"无宁"是一个语气副词,不可拆分,它不等于"宁",也不是一个"愿词";它主要用在疑问句中,表达一种委婉的推测语气,其中暗含确定和奉劝、提醒的意味;它后来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是经过历时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中的"无宁"的解释分歧很多,注家们也往往语焉不详。文章通过对《左传》及相关注释的整理分析,归纳其用法特点,发现:"无宁"是一个语气副词,不可拆分,它不等于"宁",也不是一个"愿词";它主要用在疑问句中,表达一种委婉的推测语气,其中暗含确定和奉劝、提醒的意味;它后来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是经过历时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梅际郇,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教育家。其居所先后有"念石斋"、"沃有知阁"和"小梅盦"。诗集《念石斋诗》,1936年铅印,五卷二册,附录《念石斋古乐府》《念石斋诗余》,杨庶堪序。代表作有《吴游杂述》《杂忆》《华月篇》《身世八首》和《古诗十九首》。学术、诗词之外,他兼擅书法、对联。  相似文献   

12.
基于《左传》中多达十九次关于卜筮的详细记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神秘主义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探求古代卜筮活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体裁诞生的最直接母本是宋元话本,但它的结构、叙事方式、人物描写的手段、战争体式的摹写等等却与以《左传》、《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分析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作品。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结合专家学者的课堂教学以及学习《宣言》的心得,从"观"的高度,从"方法"和"立场"的层面论述了由《宣言》读出的知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15.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及其《述义疏》为道教灵宝派典籍。《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提出了"道以中和为德"的观点,认为天地之间的合和即中和。《述义疏》借助佛教思想来诠释《中和经》,创造性地提出了"思善舍恶名为中和"的观点和具有"教法"和"轨仪"内容的"中和之科"法则。这是对道教传统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秀《上山海经表》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古史学家考证《山海经》中的帝俊即帝舜。《韶》乐传说与帝舜史迹交织,见于《山海经》帝舜记述。其所记史事与《左传》、《国语》等互通互证。考之《山海经》、《韶》乐为有虞氏代代积累所创,具有虞氏族人特定之精神品质与艺术形式。经《尚书》、《论语》述《韶》,《韶》获得了全新意义,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不同注家对《诗经》"爰"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其注解莫衷一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诗经》"爰",探寻其真正意义和用法所在。研究发现,《诗经》中的"爰"均有实义,为单纯介词,可训释为"於",表示处所。"爰"不存在内部结构层次关系,也不表示任何语气。  相似文献   

18.
盟礼以杀牲祭神为核心仪节,以“信”为礼义,其中有人神之间的约束机制作为社会心理基础。《左传》记载隐公三年周郑交质,是春秋时期第一次在盟礼之外互相以嫡子为抵押,在人神之信外另取“人”为致信手段。”交质“破坏了盟礼的人神之信,也使人言之信面临危机。盟礼交质,是君王王权的失落,也是君王神权的失落。隐公三年君子曰就周郑交质这一事件,论述盟礼应当回归人神之信,并引《诗》以证人神之信。《左传》君子曰试图在“信”的危机年代里重建人神之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左传》中记载的宴席和饮食故事进行举例分析,说明了春秋时期,周初推行的"礼乐教化"制度已经"礼崩乐坏",宴饮已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之一,同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明确要求,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实现节能量6.7亿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