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中“甜”和“苦”这两种味道的隐喻现象以及其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探讨其文化成因。分析表明汉语中“甜”和“苦”的隐喻现象及其基本特征反映了人们认知过程中基于身体经验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概念和范畴,用具体反映抽象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于方位的认知是通过"空间隐喻"实现的,哲学上把这种空间隐喻叫做"意象图式",这是"自然意象图式"。除了"自然意象图式"外,还有个"心理意象图式",这是客观方位认知在人类头脑中的"镜像"反映,它是人类在方位问题上的一个更高级、更深入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与一个民族的习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经过分析可知,汉语心理方位词"上"和"下"除了表示具体方位以外,它们的指称意还有更丰富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语音隐喻和语义隐喻两方面的分析,探究人们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的心理认知过程,以及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在“微”时代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意义。因概念隐喻而极富表现力的网络语言增强了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和娱乐性,在“微”时代人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隐喻相似性原则的认知过程,运用隐喻相似性原则中的形状相似性、功能相似性及心理相似性功能剖析汉语“花”中存在的语义微系统,并发现人们对于因“花”而衍生的隐喻形象相似性原则也遵循空间隐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5.
数字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喻性含义。从认知角度对数字"1"在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所作的语料分析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1"的隐喻投射既存在有共性,也有差异,是英汉思维共性和差异的反映。另外,某些相同的投射,因英汉语言符号本身的差异,造成其目标域的具体形象在两种语言中不同。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经济语篇中.在大量搜集英汉经济语篇语料的基础上,从本体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结构性概念隐喻三个角度对“钱”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为基础,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共性及差异。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是形成其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英汉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红”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四部汉语词典和六部英语原版词典中对隐喻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考察可以发现,隐喻术语的定义完全局限在传统隐喻理论的范围,在西方和我国语言学界已经成为主流学术观点的认知隐喻观没有得到任何反映。鉴于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尝试提出了隐喻定义的中英文版本。  相似文献   

9.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导出有关空间走向的方位隐喻词语“BENEATH/SOUS/下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中西不同文化中该词义的产生及其拓展理据。  相似文献   

10.
一些留学生,特别是日本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副词“从来”时常常出现词语误用或错用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留学生汉语学习条件的限制,二是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三是留学生自身学习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数百首诗歌在这一经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花"隐喻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红楼梦》诗歌中"花"这一实体隐喻及译文进行解读,对比了原作者在构建"花"隐喻与译者在翻译这些隐喻时的认知整合过程,从而发现译者受翻译目的和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解读和翻译隐喻时存在些许问题。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抽象的、不易表达的,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情感中"愤怒"的隐喻表达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资料的收集、对比和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种语言在情感隐喻方面的认知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范畴观的区别、认知语言学“连续体”概念的局限以及“精确性”和“模糊性”的描述对象.认为不宜将“客体模糊”作为语言模糊现象的成因。“客体模糊”中的“客体”是人们主观认识的客体.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由于人体及其器官常常被作为衡量外部世界的参照点,因而对其进行的隐喻研究业已成为解读人类认知系统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以"口"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现象,进而探讨其隐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隐喻的触发机制就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对于"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而创造了各种隐喻。本文结合关于"生活"的语料,试探讨隐喻的本质和触发机制,隐喻的体验性、主体性和隐喻相似性及认知突显的关系,旨在说明不同认知主体对"生活"这一目标域会创造不同始源域,而来自不同文化的认知主体对"生活"这一目标域具有跨文化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绘画创作过程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很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进行归纳和解析.引入“编”“导”“演”理论不仅便于解析绘画创作过程,而且有利于绘画创作教学.解读了绘画创作中“编”“导”“演”的内涵,分析了“编”“导”“演”理论对绘画创作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绘画创作“编”“导”“演”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7.
梁思成“中而新”设计观不仅是其所追求的建筑风格理想形式,在其表层概念之下隐含着梁思成关于中 国设计本质的认知,以及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和发展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建筑之间取得平衡的探讨。 梁思成“中而新”设计观内涵的凝练经历了一个由形而下的物质层,上升到形而上的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认知层 过程,其间经过了设计实践的反复验证和中外设计文化的比较与交融。梁思成在确证中国建筑本质特征的过程中, 通过历史资料的纵向梳理和与西方建筑的横向比较,不断探及中国设计的本体,并且完善了中国设计的框架体系。 这对促进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在设计观念的厘清和设计方法的指导上,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去探讨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语义延伸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套"一词为例,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管窥。研究发现:(1)转喻在"套"的词义延伸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但隐喻也不容忽视;(2)在"套"一词的词义延伸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认知思维模式。一是运用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整体中部分和部分相互指代"的转喻思维模式,如"容器指代内容"、"部分指代整体"和"整体指代部分;二是运用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模式。同时,也有少数义项是交叉运用转喻和隐喻两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日报》案例阐释“中国特色现象”英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现象”词汇是新词新语,它不仅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韵味,还不断反映着中国在迅猛变化的过程中从各个层面涌现出的新现象。结合中国主流英文报纸,通过案例说明了“中国特色现象”英译的相关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多种方法也可适当地结合在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以大量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为基础揭示了超细粉碎过程中特有的“逆粉碎”现象。提出了“逆粉碎”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的新概念。为合理选择工艺条件、有效控制粉碎极限和延缓粉碎平衡、推迟“逆粉碎”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对推进粉体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