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热 (spottedfever,SF)是由一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 ,SFGR)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通过森林中蜱、螨的吸血活动在人和动物间传播。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的存在已被我们以往工作所证实[1,2 ] 。为进一步查明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在人群及宿主动物、媒介蜱类中感染情况及疫源地类型 ,1993年至今我们采用现场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 :(1)血清样本 :人血…  相似文献   

2.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SFGR)是引起斑点热(SpottedFeverSF)的一组病原体。该组病原体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且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特征。迄今为止,我国已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和北京等北方多个省区发现了斑点热感染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证据。近年来,在福建省等南方地区的健康人和啮齿动物血清中也相继发现了该群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证据。1995年我室在福建省宁化县的越原血蜱中首次分离出中国南方第一株斑点热群西伯利亚种立克次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地区的疫源地类…  相似文献   

3.
用PCR/RFLP技术对北京郊区11个旅游景点的媒介蜱及小哺乳动物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并进行了病原体分离和鉴定。结果从北京航空博物馆附近地区收集的刺猬和其体表寄生的中华革蜱中分离出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命名为BJH-95株和BJ-95株,经SDS-PAGE、Westernblot和PCR/RFLP技术进行了鉴定认为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果证明了该立克次体在蜱和动物宿主间呈水平传播,并且表明在被调查的旅游景点中除航空博物馆附近地区外,大多数景点基本上是北亚热的安全区。在刺猬中分离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斑点热的研究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斑点热(Spottedfever,SF)是由一群病原体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e,SFGR)引起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落矶山斑点热、钮扣热、北亚热、昆士兰斑点热、立克次体痘和日本红斑热等。由于斑点热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5.
福建宁化斑点热蜱类媒介及宿主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福建宁化已发现的斑点热疫区内进行蜱类媒介及宿主调查。分别在野鼠、野免、野猪、麂、狗、牛等宿主体表捕捉各种蜱类,用鸡胚卵黄囊感染法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用微量补结、PCR/R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共查出蜱类12种,鉴定分类5000余只。麂、野鼠、野猪感染SFGR率分别为1250%、947%、5833%。从媒介、宿主、病原学上进一步证实福建存在北亚斑点热疫源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亚蜱传斑点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作者报告建立和应用包括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DNA同源性杂交、DNA酶切图谱、脂肪酸气-质谱及免疫电镜在内的一套分子立克次体学方法,对我国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病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证明在新疆精河县、内蒙呼盟陈旗及北京昌平县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的自然疫源地;(2)在我国首次从北亚热病人中分离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An-84,Se-85、W-88 3株),从草原革蜱(FT-84、MT-84 2株),中华革蜱(BJ-90 1株),草原革蜱蜱卵(TO-85 1株)也分离出同一性质立克次体,自易感人群、传播媒介和传染源3个环节中都找到了病原学证据;(3)在种的水平上研究了上述7株分离株和1株国内参考株(草原革蜱JH-74株),在分类学上确定了它们均属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种(Rickettsia sibirica)。在我国东经80~135°,北纬40~50°广大地理范围内,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确证和新发现了一个病种——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 Asia Tick Borne Spotted Fever)。  相似文献   

7.
目的:1994~1997年间作者对福建宁化已发现的斑点热疫区内进行蜱类及宿主感染调查。方法:分别在鼠类、野兔、野猪、麂、狗、牛等宿主体表捕捉各种蜱类,用鸡胚卵黄囊感染法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免疫萤光及PCR/RFLP技术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类鉴定5000余只蜱类共5属13种。麂、鼠类、野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12.50%,9.47%,58.33%。分别从野兔、麂体表寄生的越原血蜱中分离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从媒介、宿主、病原学上进一步证实福建存在北亚斑点热疫源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再次从福建分离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从蜱类媒介中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方法: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分离。结果:自福建省宁化县林区麂体表捉获的越原血蜱(Haemephysalisyeni)中分离到1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经微量补结试验和PCR检测初步确定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siasibirica)。结论:进一步从病原学上证明了福建省存在北亚斑点热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黑龙江沿岸部分地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作者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该地区蜱类及鼠类中的斑点热群(spottedfevergroup,SFG)立克次体。结果从该地区的森林革蜱、嗜群血蜱、黑线姬鼠、东方田鼠、麝鼠及棕背中均扩增出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特异片段,而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欢体、Q热立克次体则为阴性。PCR产物经PstⅠ及RsaⅠ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完全相同,而有别于其它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标准株。作者认为黑龙江沿岸调查点可能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宁化县两种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从血清学、流行病学、病原学、宿主动物、蜱类媒介及临床表现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证实福建省西北边缘山区宁化县内存在两种以蜱类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和莱姆病。从越原血蜱分离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系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绥芬河地区蜱传斑点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绥芬河地区蜱传斑点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沈阳110031)吴益民魏安明刘昕昕王光郭建新*张庆航*我们在东北边境立克次体病的调查研究中曾从黑龙江省罗北、绥芬河及吉林省浑春地区的不同蜱类中分离到数株斑点热群(SFG)立克次体,经血清学...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斑点热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告在海南岛发现了斑点热疫源地,其人群北亚斑点热抗体的阳性率38.3%,鼠类抗体阳性率53.0%。从7种鼠检出抗体,其中优势种黄毛鼠(Rattuslosea)、黄胸鼠(R.flavipectus)和海南屋顶鼠(R.rattushainanicus)阳性率>50.0%,应用PCR技术从该3种鼠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DNA。小兽类寄生蜱3种、革螨5种,优势种分别为粒形硬蜱(Ixodesgranulatus)和毒棘厉螨(Laelapsechidninus);牛羊寄生蜱为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从粒形硬蜱和微小牛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DNA。  相似文献   

13.
应用立克次体190KD蛋白基因的PCR/RFLP分析我国北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离株的基因型,并和国际标准株作了比较。结果,分离自黑龙江省、内蒙、新疆等地不同蜱类的5个,分离株呈现2种不同的RFLP图谱:JH-74株、Hu-84株及HL-84株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相同;黑龙江立克次体54株、36株二者相同,与其它相关菌株均有差异。基因型结构分析证明,我国北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离株存在2个种,即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种和斑点热群新种—黑龙江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4.
北亚蜱传斑点热的研究进展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2206)陈敏范明远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AsiaTick-BorneSpotedFever,简称北亚热,NorthAsia)(Fever)是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PCR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 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I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 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广泛分布于苏联亚洲部分,与我国新疆接壤的阿尔泰边区和哈萨克共和国早已报道有本病的自然疫源地。本文作者在新疆西北部地区采集各种蜱类,用血淋巴试验检查蜱媒斑点热组立克次体,证实新疆的察布查尔、昭苏、精河、阿勒泰、哈巴河和克拉玛依市存在斑点热组立克次体病的自然疫源地。由于所用抗原的精河株立克次体,其抗原性虽与北亚立克次体相近,但可能存在某些差异,因此,尚不能肯定属何种立克次体。本次调查发现边缘革蜱和草原革蜱携带斑点热组立克次体。边缘革蜱分布地区较广、携带率较高,是本组立克次体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东北地区蜱中携带立克次体的情况。方法应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东北部分地区不同生境的游离蜱,采用PCR作斑点热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DNA检测。结果从东北地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检出查菲埃立克体DNA,全沟硬蜱平均阳性率为3.29%,森林革蜱为1.88%;从全沟硬蜱检出人粒细胞无形体DNA,平均阳性率为2.98%;从嗜群血蜱检出斑点热立克次体DNA,其平均阳性率(6.67%)明显高于全沟硬蜱(1.69%)和森林革蜱(2.36%)。结论东北地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可能是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的主要携带媒介,嗜群血蜱主要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提示东北地区存在三种蜱媒立克次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内蒙通辽市斑点热群立克次体W—88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我们自通辽市一例发热、头痛、临床诊断为"上感"、用青霉素、病毒灵治疗无效的病人,分离出一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W-88株。经动物感染试验、鸡胚卵黄嚢培养和传代,达到立克次体纯培养,用泛影葡胺密度株度离心纯化,制出立克次饵抗原,用我室建立的抗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群和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检测,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7株国际标准株同从中国分离株对比鉴定。结果确定W-88株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该例病人所患的疾病属北亚蜱传斑点热,此为我国在城市发现的北亚热病例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首次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宿主动物及蜱中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 从广东省封开县七星自然保护区采用笼日法捕活鼠,采集鼠脾及鼠表的蜱,用PCR进行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分离立克次体,血清学试验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采集鼠脾103份,鼠表的蜱38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捉获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立克次体,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结论 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了广东省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