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背景:生长因子能促进侧支血管的发育,且多种因子协同效果更为明显,骨髓液中富含多种生长因子.目的:观察血管内膜损伤后的骨髓液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受精蛋70枚在(37.5±0.5) ℃条件下孵育,第7天开窗,第8天将存活鸡胚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正常血清组、正常骨髓液组、损伤血清组、损伤骨髓液组以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组,每组10枚,分别滴加5 μL兔正常血清、5 μL兔骨髓液、5 μL兔血管内膜损害血清、5 μL兔血管内膜损害骨髓液、5 μL生理盐水及0.3 μg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鸡胚绒毛尿囊膜中,连续3 d.数码相机拍照后平铺于载玻片上,计数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的血管数目.结果与结论:与正常血清组相比,正常骨髓液组、血管内膜损害血清组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的血管总数明显增多,大中血管明显增生;且血管内膜损害血清组大、中血管数更为明显增加.提示正常骨髓液具有明显的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血管生成的作用,其强度优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膜损伤第7天的血清和骨髓液能够明显的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的血管生成,其强度优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  相似文献   

2.
乐脉颗粒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乐脉颗粒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是否通过促进血管生成而发挥作用还不清楚。观察乐脉颗粒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新西兰大白兔8只,体质量2~2.5kg;新鲜白皮种蛋70只,质量50~60g。②实验方法:种蛋在(37.5±0.5)℃条件下孵育,种蛋受精率90%以上。第7天开窗暴露鸡胚绒毛尿囊膜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将60枚存活鸡胚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正常血清组、乐脉血清组、内膜损伤血清组、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0mg/L)组,每组10枚鸡胚。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建立血管内膜损伤模型,乐脉血清组及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给予乐脉颗粒25mg/(kg·d)喂饲,各组7d后取血清。第8天,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放一直径为5mm的滤膜作为载体,分别加样5μL,1次/d,连续3d,③实验评估:第11天取鸡胚绒毛尿囊膜,数码相机拍照后平铺于载玻片上,计数载体周围血管数目及滤膜周围0.5cm范围内的血管分支点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大白兔8只,存活鸡胚60枚,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与正常血清组相比较,乐脉血清组鸡胚绒毛尿囊膜周围血管总数明显增多,血管以载体为中心呈辐辏状生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血清组相比较,内膜损伤血清组血清载体周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与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相比较,血管总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兔乐脉颗粒血清能够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血管生成。②血管内膜损伤7d后的血清能够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缺氧对人胶质瘤细胞U251血管生成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血管生成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氯化钴模拟缺氧,采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检测缺氧时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低氧处理后人胶质瘤U251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明显高于未处理之细胞,并在免疫组化上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氯化钴缺氧处理的胶质瘤细胞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血管数目明显增加。结论:缺氧可使胶质瘤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调,缺氧能刺激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背景:如何使生长因子安全的在体内稳定持久的表达,并获得长期的促血管生成效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药物缓释系统,即可控释的生物模拟系统.目的:探讨不同配伍的生物膜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寻找最佳的组合方式.设计、时间及地点:生物材料学体外观察,于2008-06/2009-05在江苏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通过交联剂将肝素、中药与Ⅰ型胶原发生共价结合,然后rhVEGF16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素发生生理性结合,将血管生成素1制成微球均匀植入生物膜内,即为实验所需生物膜.方法:将制备的生物膜置于正对观察窗的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的血管最少处,然后贴在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上,封口膜封闭假气室,继续孵育.实验组在给予生物膜基础上,依次加入0,10,50,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从中筛选出最显著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组合作为生物膜1;再依次加入100 μL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三七总甙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同法筛选出生物膜2:再依次加入10,50 ng血管生成素Ⅰ,同法筛选出生物膜3作为实验最终结果.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未贴生物膜,仅加入PBS.加药7 d后取绒毛尿囊膜,拍摄给药部位,采用Image Pro Plus 5.0.2进行数据收集.主要观察指标:不同配伍的生物膜对血管新生面积的影响.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物膜+0,10,50,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各组新生血管面积均明显增加,其中生物膜+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增加幅度最高(P<0.01),为此将其选为生物膜1.②与生物膜1组比较,生物膜1+三七总甙注射液组、生物膜1+川芎嗪注射液组无明显变化,生物膜1+丹参注射液组、生物膜1+黄芪注射液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增加25.48%,63.21%(P均<0.01),因此将生物膜1+黄芪注射液组作为生物膜2的最佳组成.③与生物膜2组比较,生物膜2+10 ng血管生成素Ⅰ组新生血管面积无明显差异;生物膜2+50 ng血管生成素Ⅰ组新生血管面积增加21.49%(P<0.05),因此将其作为生物膜3.结论:在实验制备的生物膜基础上,加入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μL黄芪注射液组、50 ng血管生成素Ⅰ的组合,具有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采用发酵方法从吸湿链霉菌A-125中提取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剂,点样于接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分别100μg,200μg,400μg及对照组,置37℃CO2培养箱中,48h后观察结果。结果: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在270nm紫外有最大吸收,它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于。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显示,低剂量100μg组使肿瘤血管略有抑制,中剂量200μg组肿瘤血管生长 受到明显抑制,高剂量400μg组肿瘤血管出现坏死。结论: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能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中的肿瘤血管生长,并随剂量增加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而增强,直至肿瘤血管坏死,且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故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将是很好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对体内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讯舰C)、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板,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在6.25~200μL/L时具有抑制HUVEC增殖的作用(细胞存活率82.2%-32.5%),与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及P值分别为一0.972、0.001),此浓度范围内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明显低于对HUVEC的抑制,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12.5μL/mL和25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协同效应,6.25μL/mL、50μL/mL、100μL/mL和200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次加效应。复方苦参注射液在3.125~25μL/mL时具有抑制HUVEC迁移的作用,在12.5-50μL/mL时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小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体内外具有抑制血管生成作用,联合热疗具有协同或次加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吸湿链霉菌A 1 2 5发酵提取物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 :采用发酵方法从吸湿链霉菌A 1 2 5中提取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 ,点样于接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 ,分为 1 0 0 μg、2 0 0 μg、40 0 μg及对照组 ,置 37℃CO2 培养箱中 ,48h后观察结果。结果 :吸湿链霉菌A 1 2 5发酵提取物在 2 70nm紫外有最大吸收 ,它溶于有机溶剂 ,不溶于水。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显示 :低剂量 1 0 0 μg组使肿瘤血管生长略有抑制 ,中剂量 2 0 0 μg组肿瘤血管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高剂量 40 0 μg组肿瘤血管出现坏死。结论 :吸湿链霉菌A 1 2 5发酵提取物能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中的肿瘤血管生长 ,并随剂量增加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而增强 ,直至肿瘤血管坏死。且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故吸湿链霉菌A 1 2 5发酵提取物将是很好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对体内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板,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在6.25~200μL/mL时具有抑制HUVEC增殖的作用(细胞存活率82.2%~32.5%),与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及P值分别为-0.972、0.001),此浓度范围内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明显低于对HUVEC的抑制,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12.5μL/mL和25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协同效应,6.25μL/mL、50μL/mL、100μL/mL和200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次加效应。复方苦参注射液在3.125~25μL/mL时具有抑制HUVEC迁移的作用,在12.5~50μL/mL时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小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体内外具有抑制血管生成作用,联合热疗具有协同或次加效应。  相似文献   

9.
地塞米松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鸡胚尿囊膜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为抗血管途径治疗EMs提供依据.方法:将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碎屑接种于8 d胚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鸡胚尿囊膜模型(EMsCAM).分别设定接种组、接种治疗组(DEX)和空白组.利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定量血管新生面积、蛋壳开窗处对应的CAM面积,计算出血管新生面积与CAM面积的比值.结果:接种组CAM血管生成反应明显增强,血管面积比(VA/CAM)明显大于空白组;接种治疗组VA/CAM明显小于接种组.结论:EMs在位子宫内膜能明显促进CAM的血管生成,为EMs异位种植和存活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地塞米松能显著抑制异住病灶的血管形成,是抗血管途径治疗EMs的有效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实验构建了可持续分泌人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的基因工程细胞,即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并已证明可持续分泌人血管抑素蛋白和人内皮抑素蛋白.但尚不了解其分泌物是否能发挥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目的:观察以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对鸡胍尿囊膜血管新生的抑制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12007-01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材料:Hek/293细胞为人胚胎肾细胞,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由课题组前期构建.SPF级鸡胚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方法:将鸡胚消毒后,置于37℃无菌恒温箱中孵育5 d,在距胚头1 cm两条卵黄静脉之间的卵壳投影部位磨切暴露尿囊膜,制成假气室,用无菌滤纸封闭窗口.制成鸡胚尿囊膜模型,备用.用灭菌蒸馏水配制体积分数为0.5%甲基纤维素溶液,制成甲基纤维素小杯.卵壳开窗后第3天,分别吸取浓缩的293细胞、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培养上清液各20 μ L.或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培养上清液各10 μ L,加于甲基纤维素小杯中,将其置于鸡胚 尿囊膜的两条大血管之间的无血管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变化.结果:共培养9 d时,与单纯293细胞上清液组相比,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上清液或人内皮抑素/293细胞上清液组,甲基纤维素小杯内及邻近区的鸡胚尿囊膜血管明显发育不良,血管分布稀疏,数量明显减少,其一级血管数量盟未明显减少,但其管径较细,而二级血管和二级以下的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管径明显变细,伸入尿囊膜边缘区的血管数量减少,管径明显变细.与人血管抑素/293细胞组或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组相比,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组的一级血管数量和管径未见明显变化,而其二级血管和三级以下血管数量明显减少,血管树消失.结论: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的分泌物对鸡胚尿囊膜的血管新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联合用药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自身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如何表达,却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方法:取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d后将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更换培养基;诱导组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梭形,多角形,最后成集落层叠生长;在诱导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7d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14时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1d时钙化结节染色阳性;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两组均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诱导后第7,14,21天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7天,两者表达最强。说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提取操作简便易行,且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其在成骨诱导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先增强后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可能对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中药制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防治血管再狭窄中的有效性,但二者联合应用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介入成形后血管再狭窄的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益气养阴化瘀中药对犬糖尿病股动脉介入成形后血管再狭窄的影响。 方法:采用四氧嘧啶静脉注射结合球囊损伤建立糖尿病下肢血管再狭窄犬模型,造模成功后将22只犬随机分为3组,即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n=6)、益气养阴化瘀方治疗组(中药组,n=8)及益气养阴化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8)。分别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前、治疗后1,2,4,8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治疗后8周取股动脉血管标本进行病理血管形态学观察及增生程度的定量分析,并取心肝肾胰腺组织标本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干细胞静脉移植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周,中药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均开始升高,模型组治疗后4周开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同期各阶段,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联合治疗组最高,模型组最低(P<0.05)。血管增生程度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8周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中膜面积及狭窄率,模型组最高,联合治疗组最低(P<0.05)。干细胞移植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后8周心肝肾胰腺组织内部结构形态正常,未见组织坏死现象。综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益气养阴化瘀方比单纯中药治疗在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介入成形后再狭窄中作用更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介入成形后血管再狭窄发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背景:干细胞移植为治疗心肌梗死带来新的希望,但研究结果不一致,存在争议。细胞移植能否长期持久地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缺血心功能的机制这些问题均不明确。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功能、血管生成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杂种犬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n=10)和生理盐水组(n=6),前上嵴或髂后上棘穿刺分离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心肌梗死后2h分别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生理盐水,心肌梗死后2h及6周时分别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vW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超声心动图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果说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提高促血管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形成和通透性诱导因子,其中在体内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表达为主,具有强烈的促血管新生作用。目的:观察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继而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提取50g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将携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质粒pGLV.EFla,采用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转染后12h可见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48h后表达增多,72h后达到高峰,其后部分细胞荧光开始减退。结果证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提示细胞转染成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骨髓动员能否归巢到心肌病心衰受损部位,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尚无定论。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和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阿霉素心肌病心衰模型大鼠50只,分成2组,骨髓动员组30只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衰组20只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骨髓动员组其中10只在动员第6天处死,留取心肌标本,行CD34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剪尾取血,测量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同时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第5天,腹腔注射Brdu 50 mg/kg,连续4周直至动物处死。留取心肌组织,通过心肌BrdU单染、BrdU与肌球蛋白重链双染及BrdU与肌动蛋白双染确定单个核细胞的归巢,评价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向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分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骨髓动员组白细胞数及单个核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流式细胞仪证实骨髓动员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阳性率显著高于心衰组(P<0.05)。心肌CD34免疫荧光检测,心衰组阴性,骨髓动员组阳性。骨髓动员组心肌BrdU单染和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双染均呈阳性,心肌损伤处血管内皮细胞核呈BrdU阳性;心衰组均为阴性。骨髓动员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心衰组(P<0.001)。提示骨髓动员出单个核细胞,归巢到心肌受损处,对心肌病心衰大鼠模型心肌和血管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血管生成,也参与出生后血管发生和血管内膜损伤后修复,对治疗缺血性疾病意义重大,但目前对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还存在争议。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与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并比较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铺被的培养瓶中贴壁培养,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的完全培养基诱导培养,对获得的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以及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多,集落状生长,增殖能力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少,散在生长,消化后能贴壁但不能传代。两种不同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贴壁细胞CDl33、CD34、FIk-1、Ⅷ因子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il-acLDL、FITC-UEA-1均为双染。透射电镜检查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发现W-P小体。提示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均能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但前者是早期内皮祖细胞,后者为晚期内皮祖细胞,两者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有研究表明,心肌内直接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使心肌梗死瘢痕区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心肌血供。目的:观察心肌内及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22只小型猪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分为4组:心肌内移植组造模后即刻在缺血心肌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心肌内对照组同样方法即刻心肌内注射Hank’s平衡盐溶液;冠状动脉内移植组在造模后1周,左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冠状动脉对照组在造模后1周,同样方法左冠状动脉内注射Hank’s平衡盐溶液。结果与结论:心肌内及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后1周,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P<0.01);移植后4周,心肌内移植组与冠状动脉内移植组小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P<0.01);左室舒张末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明显低于各组对照组(P<0.01)。提示心肌内及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有助于促进猪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8.
张鹏  董玲  杨连甲 《中国临床康复》2011,(25):4561-4564
背景:以往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移植物的存活和体内生长。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pcDNA3/hVEGF165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复合冻干松质骨在体内的成骨和血管化效果。方法:取同种异体新西兰大白兔的耾骨和股骨制备冻干骨,用脂质体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染入体外培养扩增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中,使其附着于同种异体冻干松质骨。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于兔竖脊肌分别植入单纯冻干骨、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冻干骨组、转染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时可见到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标本的表面有软骨和骨质形成,有成骨和破骨细胞出现,并形成类骨质,在移植骨周围组织中有大量血管形成,其他两组仅有大量纤维包裹。说明,脂质体介导的pcDNA3/hVEGF165转染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骨具有较好成骨活性,优于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和单纯冻干骨。  相似文献   

19.
背景:活动期和缓解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有无差异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及缓解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差异。方法:抽取1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和4个周期治疗后的骨髓,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ELISA 方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MTT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 小室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通过人工基底膜实验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促血管生成和成管能力。结果与结论:活动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活动期明显强于缓解期(P〈0.05);活动期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作用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具有明显成血管作用,活动期明显强于缓解期(P〈0.05)。结果提示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大于缓解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