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甘薯京薯6号脱毒苗的诱导与快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紫甘薯京薯6号生产现状,应用植物茎尖分生组织脱毒培养技术,对紫甘薯京薯6号脱毒苗的生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茎尖分生组织在添加0.75mg/L6-BA+0.1 mg/L NAA从的MS培养基上可诱导得到无毒苗,出芽率达到100%,出芽平均时间为28d,脱毒率达到95%.以紫甘薯京薯6号脱毒苗茎节为材料,在MS培养基中培养20~25d可以获得无毒快繁苗,繁殖系数为5~6倍.  相似文献   

2.
[目的]甘薯病毒病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危害较大,是造成甘薯品种退化的直接原因,严重时会引起"绝收"。因此,加强甘薯病毒的检测和脱除,建立甘薯快繁技术方法,对保障甘薯的优良性状稳定遗传、预防甘薯病毒的扩大传播,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以湘薯15号和湘薯19号为研究材料,确定了适宜不同甘薯品种茎尖分生组织生长的脱毒培养方案,并建立了脱毒苗组培快繁技术。[结果]通过比较茎尖成苗率,确定湘薯15号的MS培养基最优植物激素添加方案为:6-BA 3.0 mg/L+NAA 1.0 mg/L。湘薯19号的MS培养基最优植物激素添加方案为:6-BA2.0 mg/L+NAA 0.67 mg/L。室内甘薯脱毒苗的繁殖系数为49 152,远远超过大田一年繁殖20 000株的速度。[结论]该研究立足于生产实际,结合茎尖分生组织脱毒技术,提出了集病毒检测、预警、脱除和繁育于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优质甘薯的产量和质量,保证我国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川南地区甘薯生产现状,选用适宜本地区推广种植的甘薯品种茎尖为材料,在添加不同激素的MS基本培养基上诱导分化芽苗、脱毒鉴定、增殖培养生根、驯化移栽及脱毒薯应用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取茎尖生长点0.3—0.5min在MS+6-BA1.0—1.5mg/L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培养,90d诱导分化率50%以上,脱毒率为70%;脱毒苗在MS或1/2MS培养基中快繁周期为30-32d,繁殖系数6.8-7.0,驯化移栽成活率为95%,生产应用每公顷增产38.4%以上,脱毒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茎尖离体脱毒培养方法,以康0101-2马铃薯品种为对照,研究了MS、LS2种基本培养基对秦芋30号、秦芋31号品种的马铃薯脱毒苗茎尖分化的影响,以及不同配方培养基对微型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LS培养基促进了秦芋30号和秦芋31号茎尖分化,使脱毒苗扩繁系数显著增加;在马铃薯脱毒薯试验中使用MS+2.0mg/LBA的配方,显著缩短了脱毒脱毒薯的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5.
以优质食用型甘薯品种‘烟薯25'为材料,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进行不同茎尖剥离方式对比试验、茎尖成苗对比试验、病毒检测试验、试管苗快繁试验以及产量对比试验,研究甘薯高效脱毒的最佳方式。结果表明:采用"一刀切"的茎尖剥离技术平均茎尖成活率和成苗率比常规的层层剥离技术分别高219.2%和429.7%,茎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0.08 mg/LIBA+0.06 mg/L6-BA;经病毒检测,采用"一刀切"技术病毒脱除率为50%,而常规技术为25%;通过6种不同快繁培养基配方的试验发现,MS+0.04 mg/LIBA+0.05 mg/LGA为最理想的快繁培养基;经田间产量对比分析,脱毒苗鲜薯产量比不脱毒苗平均增产19.9%、薯干增产19.6%,单株结薯数增加0.6块,大中薯率提高3.8%。  相似文献   

6.
为了脱除甘薯G病毒,获得优良的脱毒甘薯种苗,提高甘薯的质量和产量,根据NCBI上已报道的甘薯G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克隆了商薯19叶片G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获得的G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为800 bp,与报道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经过茎尖脱除病毒和组织快繁技术发现,商薯19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苗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1.0 mg/L 6-BA+2.0 g/L椰汁水;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0.5 mg/L NAA.经过PCR检测,商薯19中确实存在G病毒,经过茎尖脱除病毒后,G病毒的脱毒率达到83%.这为获得甘薯脱毒苗及甘薯病毒检测提供了实践操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薯病毒病是造成甘薯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经种薯繁育代代累积,最终会导致绝收.以优质食用型紫薯品种南紫薯008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甘薯组培脱毒苗繁育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茎尖脱毒后的茎尖分生组织在含2mg/L 2,4-D的MS培养基中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建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经分化和再生,以提高扩繁率.将胚型细胞悬浮培养系建立的脱毒方式与水培快繁技术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体系,为四川丘陵地区脱毒种薯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甘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甘薯茎尖分生组织获得脱毒苗以及脱毒苗鉴定的方法。[方法]以甘薯茎尖分生组织为培养对象,通过蔗糖及外源激素单因素试验研究甘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结果]甘薯茎尖分生组织生长培养基为MS+6-BA 0.50 mg/L+ NAA 0.10 mg/L+蔗糖40 g/L+琼脂6.5 g/L,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20 mg/L+蔗糖20 g/L+琼脂6.5 g/L。在茎尖生长培养基上对25个甘薯品种的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结果表明,8个品种的出苗率为50.0%~79.3%,16个品种的出苗率达80.0%以上,其中,5个品种的出苗率为100.0%。在生根培养基上,试管苗生根率达100%,根多而粗壮,茎叶生长旺盛。试管苗不用炼苗,可直接从培养瓶中移栽至细河沙中,成活率达100%。以巴西牵牛作为指示植物,采用靠接法对试管苗进行脱毒鉴定,脱毒率为79.1%。[结论]该研究为甘薯茎尖脱毒苗生产提供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简便易行的脱毒苗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A对甘薯茎尖诱导植株再生的影响。[方法]以甘薯品种烟薯25号、烟薯26号和烟紫薯3号的茎尖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A处理,对甘薯茎尖组织的诱导培养及高效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烟薯25号较适宜的茎尖诱导培养基为1.0 mg/L NAA+MS,植株再生率为91%;烟薯26号和烟紫薯3号较适宜的茎尖诱导培养基为1.5 mg/L NAA+MS,植株再生率分别为88%和80%。[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开展规模化甘薯脱毒苗生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持宁薯10号甘薯品种的优良种性,延长种薯的田间应用年限,运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指示植物检测方法获得脱毒苗。结果表明,以MS+6-BA 1.0 mg/L+NAA0.1 mg/L为宁薯10号茎尖初代培养基,成苗率达94.4%;以6-BA0.2 mg/L+NAA0.05 mg/L为茎切段继代增殖培养基,繁殖系数达2.54倍;宁薯10号脱毒苗产量比对照原品种提高16.5%,达到极显著水平,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方法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大西洋、夏波蒂、陇薯三号和中联红四个马铃薯品种茎尖成苗培养基和茎尖剥取方式的研究,分别筛选出适宜这四个品种茎尖成苗的培养基和剥取方式,为适宜新疆栽培的马铃薯品种脱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大西洋、夏波蒂、陇薯三号和中联红四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培养基及茎尖大小对各品种茎尖培养成苗率及脱毒率的影响.[结果](1)MS培养基中加入0.2 mg/L NAA的培养基有助于中联红茎尖分生组织分化成苗,加入0.15 mg/L NAA和0.05 mg/L 6-BA的培养基有助于大西洋、夏波蒂和陇薯三号茎尖分生组织分化成苗;(2)叶原基为1~2时夏波蒂、陇薯三号和中联红脱毒效果较好,叶原基数为2时大西洋因拥有较高的成苗率而获得较好的脱毒效果.[结论]适宜不同马铃薯品种茎尖成苗的培养基不同,剥取方式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紫薯优良品种脱毒种苗的推广应用,提高紫薯产量和品质,以济薯18和济黑1号的优良种薯芽为外植体建立无菌体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培养基、6苄氨基嘌呤(6-BA)、萘乙酸(NAA)及蔗糖浓度对紫薯苗诱导的影响。获得苗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后,再从无菌材料上剥取茎尖进行分生组织脱毒培养。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脱毒难度低,脱毒效果好,脱毒率达100%;济薯18茎尖脱毒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0.5mg/L+NAA0.1mg/L+蔗糖20g/L;济黑1号最佳培养基为:MS、1/2MS或1/4MS+6-BA1mg/L+NAA0.1mg/L+蔗糖20g/L。  相似文献   

13.
卢玲  聂明建  代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4,(8):2276-2277,2290
[目的]研究激素配比与茎尖大小对甘薯脱毒苗培育的影响。[方法]以高淀粉甘薯品种湘福1号和美国SL-9为材料,进行甘薯脱毒苗培育试验。[结果]湘福1号在MS+0.8 mg/L 6-BA+0.2 mg/L NAA+0.05 mg/L GA3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生长最快,成苗率最高,1次培养成苗率比转移的2次培养成苗率高24.5%,秧苗素质也好;美国SL-9茎尖所带叶原基越多,则成苗率越高,脱毒率越低。[结论]综合成苗率与脱毒效果认为,以带2个叶原基的茎尖在含有激素的培养基中的培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我省甘薯病毒病危害相当严重 ,一般田块发病率和品种发病率均达 1 0 0 % ,减产 2 0 %~ 40 % ,病毒病还导致甘薯薯皮粗糙、薯块变小、出干率和淀粉含量下降 ,已成为我省甘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甘薯病毒病不同于其它真菌和细菌病害 ,目前尚无高效防治药剂。要从根本上克服病毒病对甘薯生产造成的危害 ,关键是要获得无病毒种苗。目前 ,植物茎尖脱毒是获得无毒苗的首选方法。甘薯茎尖脱毒是根据植物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 ,愈靠近茎尖病毒含量越低 ,顶端分生组织不带病毒或仅有少量病毒的原理 ,将植物茎尖分生组织在培养基上…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生产上对龙薯9号不带病毒种苗的需求,进行龙薯9号茎尖脱毒组织培养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龙薯9号的茎尖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以MS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6-BA、NAA和GA3进行组培苗快速繁殖培养基的筛选;采用指示植物巴西牵牛检测脱毒苗的带病率。结果表明:茎尖组织培养的最优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02mg/L+GA3 0.2mg/L+蔗糖30g/L;快繁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2mg/L+蔗糖30g/L;指示植物巴西牵牛检测龙薯9号脱毒苗是否带毒的最佳时期为5-6月,选用植株的中部为接穗可以提高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甘薯茎尖脱毒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商薯19为试验材料,对河南省主栽甘薯品种的茎尖脱毒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75%酒精消毒30 s、升汞溶液消毒12 min能最好的建立无菌体系,MS培养基对脱毒苗的扩增效果好;大田管理中采用规范的高产栽培技术,可有效的提高甘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甘薯茎尖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茎尖分生组织脱毒培养与茎段快速繁殖,对培养条件和几种主要培养因子的反应十分敏感.以MS为基本培养基对甘薯茎尖分生组织与茎段进行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IAA:6-BA为1:5~20诱导效果好,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6-BA1mg/L+IAA0.1~0.2 mg/L+GA30.1 mg/L;试管苗株系经指示植物、NCM-ELISA法检测,获得了6个品种的脱毒苗.脱毒苗茎段试管快速繁殖时,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单独使用IAA或与GA3结合使用,在28℃、光照12 h/d、液体培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秦薯5号甘薯脱毒苗用于规模化种苗生产,研究了秦薯5号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各阶段的培养基,适宜的茎尖分生组织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0.5mg/L+IAA0.2 mg/L+GA3 0.05 mg/L+蔗糖3%,适宜的试管苗增殖培养基为MS+6-BA0.1 mg/L+NAA0.05 mg/L+蔗糖3%+琼脂0.6%, 1/2MS+NAA0.01 mg/L+蔗糖2%+琼脂0.6%适宜生根培养,繁殖倍数可达5.8。试管苗炼苗后移栽至泥炭与珍珠岩(2∶1)混合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9.
甘薯茎尖培养和脱毒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武  唐君  彭兰华  李华坤  戴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25-1125,1127
试验以MS为基本培养基 ,附加不同浓度的BAP(苄氨基嘌呤 )和不同种类的生长素 (NAA、GA3)作为甘薯茎尖分生组织的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 :MS +BAP 1~ 2mg/L为较适宜培养基 ,其芽分化率和成苗率均可达 90 %。同时BAP附加低浓度的NAA ,有利于甘薯茎尖培养芽的分化 ;而附加GA3对芽的分化有抑制作用。病薯经脱毒培养后 ,生长旺盛 ,产量提高 ,品质改善 ,增产幅度为 2 0 %~ 2 2 4%。  相似文献   

20.
甘薯在种植过程中因连年种植出现的病害发生加重、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甘薯产业的发展。甘薯脱毒技术是脱除病毒、恢复品种种性、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但生产中脱毒苗的供应能力不足,为了探索其解决办法,以徐薯18、龙薯9号为试验材料,根据甘薯龙薯9号扦插苗自身吸收矿质元素的量计算所得的基质培配方龙9以及1/2龙9、MS、1/2MS为处理,进行了脱毒苗组培扩繁的比较探究。结果表明,徐薯18和龙薯9号1/2龙9配方的茎节数和茎长均为最好,但试验过程中该配方出现了叶片黄化现象,故对1/2龙9配方进行了完善,并在徐薯18、龙薯9号、烟薯25、绵薯10号、遂宁524及北京1号6个甘薯品种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2改良龙9配方处理下的各品种茎长和茎节数均优于MS配方,这对于解决生产中脱毒苗供应不足的问题以及经济效益的增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