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采用动量法、自适应学习率和异变换函数对BP算法进行改进,并通过模糊神经网络对中长期负荷进行预测,还针对BP算法中隐层节点难以确定的不足,大胆采用预测误差曲面方法,使隐层节点个数选择具有科学的依据,算法计算表明,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的不足,采用不同改进算法的网络模型对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变梯度算法的模型M1、P-B复位算法的模型M2、拟牛顿算法的模型M3以及LM算法的模型M4,这4种模型均成功地建立了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非线性关系,可用于其强度预测;通过用MATLAB编写程序,为解决BP网络隐层节点数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种较为方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设计前馈神经网络结构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设计前馈神经网络结构的新方法,该方法对网络隐层节点的输出作奇异值分解,根据奇异值大小的分布情况来决定隐层节点的个数,优化网络结构。这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有多个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的设计。应用这种方法来设计一个前馈神经网络并对一复杂信号建模和进行预测,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BP神经网络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理的选择网络结构是BP神经网络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对传统的BP网络结构进行了改进,在确定BP网络的隐层节点个数时给出了BP网络结构的自适应算法,使得隐层节点的选取动态实现,增强了BP神经网络的适应能力.并应用改进后的BP网对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进行建模,为高校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建立了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预测模型,在不同的误差目标值及隐含层节点数条件下,探讨模型的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当误差目标值设定为0.01、隐含层节点数为3时,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平均误差百分数为6.6%。当误差目标值设定较大时,样本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会发生明显的偏差,预测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回弹法和超声波法混凝土抗压强度非破损检测试验数据,应用通用数学软件Mat-lab7.2神经网络工具箱中的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算法,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和隐层节点数量建立了拓扑结构为2-10-1的BP-ANN模型;将其充分训练后,用于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小于5.0%,能够满足工程需要;BP-ANN预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用神经网络预测矿渣与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目前神经网络中使用最多的BP网络的模型来预测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的3天、28天的抗压强度。结果表明,由于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表现能力,计算精度高,预测能力强.将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预测中,可为工程人员提供很大的方便,以指导生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BP网络的HSRC节点骨架曲线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5个在低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钢骨高强混凝土柱/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框架节点的试验研究,描绘了节点的骨架曲线·利用神经网络的原理,通过建立神经网络的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确定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含层节点数,从而建立了神经网络的模型,并根据已有的一些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使其具有分析和判断的功能,从而对钢骨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骨架曲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BP神经网络对大直径SHPB杆弥散效应的修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找出其隐式函数关系,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间的任意映射.采用BP神经网络和瞬态有限元计算,确定了大直径SHPB杆弥散效应的隐式传递函数,对弥散效应进行了修正,讨论了网络隐层的神经元个数对网络映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旋光实验中,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蔗糖浓度定标.在Matlab6.5环境下,借助NNTool完成训练、测试.对未知浓度蔗糖溶液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与最小二乘法拟合值作比较,并讨论了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对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设计温度跟踪养护系统来模拟实际结构中混凝土所经历的温度历程,通过测试在标准养护条件20℃、恒温50℃和变温养护条件下不同强度等级的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的值,分析温度历程对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的影响。根据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和龄期,引入等效龄期理论建立了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模型参数。实际结构中的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可以通过测定温度场,利用计算模型进行相应龄期的抗压强度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模型能够较准确计算结构中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从而有效指导粉煤灰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混杂纤维和粉煤灰增强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程度,通过对基准混凝土、混杂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粉煤灰混凝土试样在冻融循环条件下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及超声波检测试验,得到冻融破坏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分析抗压强度损伤量、相对动弹性模量损伤量和内部结构破坏机制,建立了基于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强度衰减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基准混凝土、混杂纤维混凝土和混杂纤维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均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经历60次冻融循环时,其抗压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混杂纤维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动弹性模量的损伤量在粉煤灰掺量小于10%时整体小于基准混凝土,而在粉煤灰掺量为20%和30%时大于基准混凝土;通过对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相对抗压强度与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关系拟合,得到相关系数良好的相对抗压强度与相对动弹性模量的指数函数关系表达式;分析了混凝土冻融损伤、纤维和粉煤灰增强混凝土抗冻融机理。掺入适量纤维和粉煤灰能增强混凝土的抗冻融破坏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试验,研完了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对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其离散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使得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降低,但后期抗压会超过或接近不掺粉煤灰的再生细骨料混凝土.(2)随着粉煤灰取代水泥率的增加,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后期抗压强度是先增大后减小,最佳取代率在15%~20%之间.3)随着粉煤灰取代水泥率的增加,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离散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用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的粉煤灰砼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文中详细论述了粉煤灰作砼掺合料对新拌砼和易性,对硬化砼的强度、变形及抗渗、抗冻、耐腐蚀等耐久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几种激发粉煤灰活性,提高砼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掺低钙、高钙粉煤灰对结构混凝土坍落度、抗压强度、混凝土碳化、氯离子扩散系数、干湿循环破坏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低钙、高钙粉煤灰对混凝土坍落度没有影响,在相同的养护龄期里掺高钙粉煤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低钙粉煤灰混凝土.掺加低钙、高钙粉煤灰对混凝土碳化、氯离子扩散系数、干湿循环破坏有影响,掺加低钙粉煤灰混凝土具有比掺高钙粉煤灰混凝土更大碳化深度,掺低钙、高钙粉煤灰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影响不明显,在干湿循环初始阶段掺低钙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对动弹性模量增加程度大于掺高钙粉煤灰混凝土增加程度,干湿循环超过30次后高钙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对动弹性模量劣化增加程度小于低钙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劣化损伤增加程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掺加减水剂,调整水灰比等途径配制了泵送高强粉煤灰混凝土,并力求加在粉煤灰掺量以降低混凝土成本,介绍了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分析讨论了泵送高强粉煤灰混凝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强度等级、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泵送混凝土标准立方体试块进行抗压、回弹、碳化试验,研究各测试数据随龄期的变化规律,根据常用曲线形式进行测强曲线拟合并分析其与普通混凝土统一测强曲线的区别.试验表明:混凝土各测试数据的发展受粉煤灰影响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掺量高的低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慢,回弹发展快,碳化深度大;而掺量低的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快,回弹发展慢,碳化深度低.该现象的内在原因为掺量低时粉煤灰微集料效应为主,抗压强度提高明显;掺量高时粉煤灰低活性限制抗压强度增长,而回弹值提高明显.各测试数据的发展规律不同造成曲线拟合误差大,分析建议将胶凝材料含量〉400kg/m2、粉煤灰掺量≤20%的高强混凝土的回弹值适当增大后拟合,可得到满足地区曲线的精度要求的统一曲线.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粉煤灰掺量和沙漠砂替代率对高强沙漠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进行不同粉煤灰掺量和沙漠砂替代率高强沙漠砂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劈裂拉伸强度实验,分析粉煤灰掺量和沙漠砂替代率对高强沙漠砂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劈裂拉伸强度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沙漠砂替代率增加,高强沙漠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拉伸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沙漠砂替代率为20%时,高强沙漠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拉伸强度均达到最大值;随着粉煤灰掺量增加,高强沙漠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粉煤灰掺量为15%时,高强沙漠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为沙漠砂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