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我院明确诊断的重型肝炎患者查阅其肝功能中γ-GT结果,分存活组和病死组与正常值进行对照研究分析。结果γ-GT结果在重型肝炎存活组中有明显增高,中度以上增高者存活率明显增加,在病死组中不增高或降低,且降低越明显死亡率越高。结论重型肝炎中γ-GT结果与预后有密切关系,且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比值(GCR)与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比值(GPR)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中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评定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检测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血小板计数(PLT)指标并计算GCR、GPR。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GCR、GPR对HBeAg阳性、HBeAg阴性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HBeAg阳性患者中显著肝纤维化患者32例,肝硬化患者19例;HBeAg阴性患者中显著肝纤维化患者24例,肝硬化患者20例,HBe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GGT、ChE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HBeAg阳性患者,以GCR>0.109,GPR>0.495为截断点,预测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的敏感度分别为83.6%、80.4%;对于HBeAg阳性患者,以GCR>0.109,GPR>0.495为...  相似文献   

3.
夏国美  李旭  叶珺  郜玉峰  李芳  魏艳艳  邹桂舟 《安徽医学》2013,34(12):1752-1755
目的 对丙氨酸转氨酶(ALT)≤2 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血清HBsAg定量、HBVDNA、ALT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154例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穿刺病理结果,根据不同肝脏病理炎症活动度(G)分为两组,G1 组(0≤G〈2)和G2 组(2≤G≤4),根据不同纤维化分期(S)亦分成2组,S1组(0≤S〈2)和S2组(2≤S≤4),根据不同ALT水平分为2组,A1组(ALT≤40 U/L)和 A2组(40 U/L0.05);S1组和S2组患者血清lgHBsAg定量分别是3.58(0.68,5.33)IU/ml和2.57(1.45,4.87)IU/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和S2组患者lgHBVDNA定量分别是6.08(3.0,9.32)copies/ml和4.87(3.0,8.65)copies/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和A2组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分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慢性HBV 感染者间的lgHBsAg定量可能存在差异,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较高者lgHBsAg定量水平可能较低,同样肝脏纤维化程度较高者lgHBVDNA水平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关系,探讨HBsAg定量对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87例,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干扰素组(49例)和拉米夫定组(38例),分别应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24、36、48周检测血清HBsAg、HBeAg和HBeAb定量水平,分析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的下降幅度与治疗48周时HBeAb/HBeAg比值的相关性。结果拉米夫定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性下降(F=15.112,P<0.01)。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比较,治疗前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24、36、48周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低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显著性(t=2.292~9.664,P<0.05)。拉米夫定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无相关性(r=0.385,P>0.05),而干扰素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治疗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对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sAg定量监测对干扰素个体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导作用。方法: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院就诊的6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治疗。抗病毒治疗至24周时根据HBsAg定量下降情况进行分组。 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纳入A组,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随机分成B1组和B2组。 A组和B1组继续给予α-2b干扰素治疗,B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共48周。所有患者随访24周。结果:A、B1和B2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8.2%,22.7%和59.1%。 A组和B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明显高于B1组。随访24周时A、B1和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分别为[(5.00±1.62)、(2.70±1.52)和(4.13±2.00)] lg copies/mL, 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与A组接近,明显大于B1组。 A组患者HBsAg平均下降幅度高于B1组和B2组,最终A组有2例(11.8%)HBsAg消失,B1和B2组均为0。结论:HBsAg水平变化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相关。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患者可联合阿德福韦酯以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围生期不良事件及应对策略.方法 263例妊娠合并HBV感染的孕妇,按肝功能是否异常将HBV DNA≥1×105 copy/ml的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A组)共91例,肝功能正常组(B组)共82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即HBV DNA<1×105 copy/ml且肝功能正常者)共90例(C组).分别比较三组孕娩期母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产后出血、产褥病率、死胎、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以A组最高,B组次之,而C组最低,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HBV DNA低于正常值的慢性HBV感染者围生期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最小,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慢性HBV感染者围生期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对HBsAg和HBV 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91例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和HBV DNA,并对HBV DNA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临床类型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V D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重肝组与肝硬化组HBsAg和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334、-85.05~29.20和0.510、0.59~1.17;慢重肝组HBsAg水平低于慢乙肝组,HBV DNA水平高于慢乙肝组,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00、163.21~-56.40和0.020、-1.81~-0.16;肝硬化组HbsAg水平低于慢乙肝组,HBV DNA水平高于慢乙肝组,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06、-139.76~-24.00和-0.005、-2.17~-0.39。结论从HBsAg和HBV DNA水平看,HBsAg和HBV DNA的水平在慢乙肝组的均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而肝硬化组又高于慢重肝组;提示慢性乙肝不同临床类型对HBsAg和HBV DNA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HBVDNA定量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43 8例乙型肝炎 (其中慢性轻中度肝炎 2 47例 ,慢性重度肝炎 78例 ,慢性重型肝炎 2 4例 ,活动性肝硬化 89例 )中HBVDNA定量的变化。结果 HBsAg、HBeAg、抗HBc模式与其它模式比较 ,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各组间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慢性轻中度肝炎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重度肝、慢性肝重型组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HBV复制水平是肝脏慢性炎症活动的条件 ,但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 ,而不是体内病毒负荷。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自然史状态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水平及其用于自然史状态区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60例,根据自然史状态分为免疫耐受组(n=4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37)、非活动携带组(n=39)及HBeAg阴性CHB组(n=41),同时纳入HBeAg阳性(n=44)及阴性肝硬化患者(n=46).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eAg、抗-HBc、HBV DNA载量及HBV基因型.分析抗-HBc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其用于自然史状态区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不同自然史状态抗-HBc由高至低为:HBeAg阳性CHB组(4.22±0.68)log10 IU/mL、HBeAg阴性CHB组(3.89±0.88)log10 IU/mL、非活动携带组(3.07±0.68)log10 IU/mL及免疫耐受组(2.88±0.82)log10 IU/mL.HBeAg阳性及阴性肝硬化患者抗-HBc分别为(3.04±0.82)、(3.15±0.86)log10 IU/mL.HBeAg阳性CHB组抗-HBc与ALT(r=0.353,P=0.032)及AST(r=0.421,P=0.009)呈正相关;HBeAg阴性CHB组抗-HBc与HBV DNA(r=0.343,P=0.028)、ALT(r=0.458,P=0.003)及AST(r=0.495,P=0.001)呈正相关.抗-HBc区别诊断免疫耐受状态及HBeAg阳性CHB的AUC为0.903,区别非活动携带状态及HBeAg阴性CHB的AUC为0.833.结论 不同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状态下血清抗-HBc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抗-HBc可用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状态的区别诊断,诊断价值高于HBsAg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吴敏  徐龙  肖影群  杨仙荷  钟青梅  章萍  王武 《重庆医学》2015,(33):4702-470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活检组织变化和 CD28、CD34的表达,探讨 CD28、CD34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 HBV 感染者30例,肝活检获取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 HE 染色、Masson 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检测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以 Envision 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中 CD28、CD34的表达,阳性细胞为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每张切片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CD28的表达强度采用阳性细胞染色面积及染色强度积分相加计算,CD34的表达强度参照 Weidner 校正方法计算肝组织内微血管密度。结果 CD28在所有病例的肝组织中均有表达,G3、G4组表达水平高于 G1组(P<0.05),S4组表达水平高于 S1、S2组(P<0.05)。 CD34在所有病例的肝组织中均有表达,G3、G4组表达水平高于 G1、G2组,且 G4最高(P<0.01),S2、S3、S4组表达水平均高于 S1组(P<0.01)。结论肝组织 CD28的表达状态与肝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内皮标记 CD34可间接反映肝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血清HBeAg阴性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的HBsAg、HBcAg表达强度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31 7例CHB患者肝穿刺标本分成血清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两组,分析两组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表达强度及其与年龄、性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HBV DNA载量、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 HBeAg阴性组患者的年龄、ALT、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大于HBeAg阳性组患者;但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HBeAg阳性组患者(均P<0.05).肝组织内HBsAg表达强度与年龄、ALT、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HBeAg转阴后,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降低(t=12 349.0,P=0.00);HBcAg与血清HBV DNA载量出现正相关关系(r=0.251,P=0.007);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负向相关性消失(P>0.05).结论 血清HBeAg转阴后HBV其他抗原成分仍能与肝组织维持足够活跃的免疫状态.血清HBeAg转阴后,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降低,与血清HBV DNA载量出现正相关关系,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负向相关性关系弱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及肝功能情况,为在校大学生乙肝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7、2008级6953名入学新生采用ELISA检测HBsAg;采用动力学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2006、2007、2008级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是3.19%、3.38%、2.07%,总阳性率为2.87%,较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HBsAg阳性率8.57%低;2006、2007、2008新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总检出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级男、女生间HBsAg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级新生ALT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较低,男生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生,ALT异常率较低;学校要继续加强乙肝的健康教育,增加体检检验项目,对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的临床与肝组织病理相关性。方法对135例ASC的生化学、血清学标志物、病毒定量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5例ASC中仅12例(8.9%)无病理改变,其中男性组与女性组两组病理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组与≥40岁组两组病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两组病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阴性组两组病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C人部分有肝组织病理改变,其中≥40岁的病变重,HBeAg阴性的病变重,性别及HBV DNA水平与病理改变无关。故对于ASC应积极行肝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并探讨其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118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36例和进展性肝病者82例(慢性乙型肝炎50例、乙肝后肝硬化32例)]的IFN-γ基因+874 T→A、+2109 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874 T→A位点多态性中,慢性持续性感染者总从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等位基因A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2109 A→G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GG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和慢乙肝组之间,SR和AsC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IFN-γ基因+874 T→A、+2109 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874 T→A从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A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2109 A→GGG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HBV DNA定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定量检测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于膜显色结果判读的DNA芯片检测该地区147例不同HBV感染者HBV基因型,荧光定量PCR(FQ-PCR)法定量测定HBV DNA。结果B型63例(42.86%),C型80例(54.42%),B、C混合型1例(0.68%)、B、D混合型3例(2.04%)。69例慢性乙型肝炎中B型33例、C型34例,63例肝癌患者检出B型15例、C型46例,两组C基因型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组B、C型HBV DNA含量(分别为3.58±2.23log10copies/ml和4.82±1.98log10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HBV DNA含量(分别为5.92±2.38log10copies/ml和6.13±1.49log10copies/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州地区HBV DNA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肝癌患者中C基因型较多,降低病毒载量对治疗可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
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3.06 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 水平,荧光PCR 定量检测
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
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
8.381,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Ag和HB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V-LC组(P<0.05);CHB-LM和CHB-S
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9和0.032,P>0.05)。HBeAg阳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
组和HBV-LC 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P=0.046 和1.009,P>0.05);CHB-LM组HBsAg 定量高于HBV-LC 组(Z=-2.247,P=
0.025)。HBeAg阴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96和14.658,P<
0.05);CHB-LM 组和CHB-S 组HBsAg 和HBV DNA 定量均高于HBV-LC 组(P<0.01)。HBsAg 与HBVDNA 定量水平在
CHB-LM 组(r=0.389,P=0.009)、HBV-LC 组(r=0.431,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 组中无相关性(r=0.348,P=
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 例患者治疗后HBs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
(Z=-5.415,P<0.001);治疗后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
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Ag
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石家庄地区经各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分布和基因耐药情况.方法 选择CHB患者115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基因分型和基因耐药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9.
吴荣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247-1248
<正>我院于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并与55例对照观察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研究选择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76例,女34例,年龄28~57岁,平均34.7±5.43岁。乙型肝炎病史2~12年,平均6.14±1.12年。诊断均符合20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定量、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的关系.方法:对78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进行肝脏活检、HBV-DNA定量分析及肝功能检测,并进行HBV-DNA定量、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对照.结果:20例HBV-DNA<105 copies/ml,病理分度为G1~2 8例,G3 5例,G4 7例;29例HBV-DNA 105~107 copies/ml,病理分度为 G1~2 15例,G3 9例,G4 5例; 29例HBV-DNA≥107 copies/ml,病理分度为 G1~2 25例,G3 3例,G4 1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的符合率分别为:轻度87.5%,中度56.3%,重度85.7%. 结论: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分度轻的其HBV-DNA定量高,病理分度重的其HBV-DNA定量低;临床上诊断慢性肝炎中度的患儿尤其应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