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早产高危孕妇宫颈分泌物中高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phIGFBP-1)、腹部超声检查宫颈长度预测早产的价值。方法:孕24~34周用分娩预测试纸检测宫颈分泌物中phIGFBP-1(Actim Partus test),同时腹部超声检测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CL),观察记录分娩结局。结果:早产组phIGFBP-1阳性率38.89%(7/18),足月产组phIGFBP-1阳性率10.61%(7/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CL≤4.0 cm为最佳参考值。以CL≤4.0 cm为临界点,结合宫颈分泌物phIGFBP-1,预测早产的敏感性38.89%(7/18)、特异性66.67%(44/66)、阳性预测值58.33%(7/12)、阴性预测值91.67%(44/48)。结论:孕妇宫颈分泌物phIGFBP-1阳性、CL≤4.0 cm是预测早产发生的敏感、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检测宫颈长度(CL)及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 FN)对初产妇早产的预测价值,为有效对早产进行早期预测、诊断并及时予以处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于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先兆早产孕妇183例分别进行阴道超声CL检测及宫颈分泌物f FN检测,记录孕妇早产情况,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预测早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183例孕妇中114例足月产,69例早产。其中CL≤26 mm 64例,早产51例; CL26 mm 119例,早产18例。f FN (+) 76例,早产61例,f FN (-) 107例,早产8例。早产组CL≤26 mm分娩率73. 91%及f FN (+)分娩率88. 41%显著高于足月组的11. 40%及13.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69例早产孕妇中7 d内分娩13例,7~14 d内分娩20例,15 d~37周分娩36例。CL≤26 mm及f FN (+)孕妇7 d内、7~14 d内及15 d~37周内分娩率分别显著高于CL26 mm及f FN (-)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f FN预测15 d~37周分娩的灵敏度显著高于阴道超声CL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联合检测预测孕妇在15 d~37周内分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 00%、81. 63%、40. 00%及86. 96%,其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较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阴道超声CL及宫颈分泌物f FN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对早产预测的准确度,显著优于两者单独预测,有利于改善先兆早产孕妇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孕中期宫颈尺寸和形态对早产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孕中期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早产分为早产组(n=8)和足月组(n=52)。所有孕妇均在孕14、28周采用经会阴部超声检测宫颈尺寸及形态,比较两组的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宽度及宫颈形态分布情况,并分析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宽度与早产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孕14周,两组的宫颈长度与宫颈内口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28周,早产组的宫颈长度显著短于足月组,宫颈内口宽度显著长于足月组(P<0.05)。两组的U型宫颈和Y型宫颈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组的T型宫颈占比显著高于足月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孕28周孕妇宫颈长度与早产发生呈负相关(r=-0.624,P=0.031),而宫颈内口宽度与早产发生呈正相关(r=0.675,P=0.023)。结论孕中期超声检测孕妇宫颈尺寸和形态有助于预测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测量宫颈长度预测双胎自然早产的价值。方法:对52例孕28~34周双胎孕妇进行超声宫颈长度测量,并追踪这些孕妇的妊娠结局,统计分析使用该方法预测自然早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①52例28~34孕周的双胎孕妇中,宫颈长度<30 mm(设为阳性)10例,≥30 mm(设为阴性)42例。10例阳性者7天和孕37周前分娩率分别为40.0%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例阴性孕妇7天和孕37周前均未分娩。②超声测量宫颈长度预测7天内双胎自然早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7.5%、40.0%、100.0%;而在孕37周前上述指标均为100.0%,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测量宫颈长度是预测双胎早产极有价值的科学方法。若在28~34孕周期间双胎孕妇宫颈长度呈阴性,则一般不会发生早产;若呈阳性,则发生早产的可能性很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 FN)检测联合宫颈长度对孕妇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2年6月本院孕周在24-35周的孕妇68例,依据f FN检测结果分为f FN阳性组35例和f FN阴性组33例;依据宫颈长度分为高分组31例和低分组37例。对所有孕妇进行f FN检测和宫颈长度测量,分析两者对孕妇7、14 d内分娩以及34周内早产的预测结果。结果:低分组孕妇7、14 d内分娩率以及34周内早产率均明显高于高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 FN阳性组孕妇7、14 d内分娩率以及34周内早产率均明显高于f FN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 FN和宫颈长度联合检测早产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f FN检测,f FN检测早产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宫颈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 FN检测比宫颈长度对孕妇早产的预测价值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而两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显著提高对孕妇早产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宫颈长度在早期鉴别早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该院妇产科就诊的先兆早产孕妇8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37例)和正常组(49例),于孕24周及32周分别测定宫颈阴道分泌物fFN含量、孕妇血清sICAM-1含量及腔内超声测量宫颈长度,观察并比较孕24周及32周时单一特征及联合预测早产的诊断效能。结果24周及32周时,早产组与正常组间孕妇宫颈阴道分泌物fFN的表达、血清sICAM-1含量及宫颈长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24周时fFN阳性、sICAM-1>235.5ng/ml及宫颈长度>25.5mm分别及联合预测早产可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936、0.867、0.966,32周时fFN阳性、sICAM-1>235.5ng/ml及宫颈长度>28.5mm分别及联合预测早产可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0.938、0.917、0.970。结论中孕期、晚孕期孕妇fFN、sICAM-1及宫颈长度的联合应用预测早产诊断效能高,临床应用潜力巨大,对中孕期高危早产孕妇可提早进行相关治疗和分娩准备,将有效降低围产期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孕中晚期宫颈形态预测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常规产检的孕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分别在孕24、28、32、36周为其开展超声检查,对宫颈长度进行测量,观察宫颈内口形态,并随访妊娠结局,计算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形态预测早产的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的宫颈长度与宫颈指数,观察宫颈内口形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通过随访可知,共114例孕妇早产,186例孕妇足月分娩。宫颈长度预测早产的准确度为95.67%,灵敏度为97.37%,特异度为94.62%;宫颈内口形态预测早产的准确度为95.33%,灵敏度为92.98%,特异度为96.77%。早产组孕24、28、36周的宫颈长度短于足月组,孕24、28、32、36周的宫颈指数大于足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孕36周的宫颈长度短于孕24、2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内口形态正常孕妇的早产率低于宫颈内口形态异常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评估孕中晚期宫颈形态,可有效预测早产的发生,有利于临床及时开展安胎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28~34周孕妇宫颈分泌物FFN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感染的内在关系。方法:使用ELISA法测定妊娠28~34周先兆早产的孕妇41例(研究Ⅰ组)和早产的同孕龄孕妇40例(研究Ⅱ组),并以相同孕周的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研究Ⅲ组)的宫颈分泌物FFN和血清IL-6含量。结果:①研究Ⅱ组的FFN和IL-6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结局为早产组的FFN和IL-6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②FFN预测早产和1周内分娩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高于IL-6,而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则低于后者。结论:FFN、IL-6与感染性早产有关系,联合检测有助于监测临床感染状态,可作为预测感染性早产及临床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长度、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 ICAM-1)在早产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集1 085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对照组,1 079例足月分娩孕妇作为足月分娩组,1 073例有先兆早产表现的孕妇作为早产组。对3组孕妇的宫颈长度、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及s I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不同的指标进行两两组合以及3项指标联合检测,分析不同组合方案在早产预测方面的效果。结果早产组的宫颈长度、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及s ICAM-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足月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长度测量结果均显著短于上述两组(P<0.05),s ICAM-1水平检测结果则显著高于上述两组(P<0.05),胎儿纤维连接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上述两组(P<0.05);健康对照组与足月分娩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组合在早产预测方面,胎儿纤维连接蛋白+s ICAM-1组合的敏感性、诊断指数以及阳性似然比最高,而3项指标联合预测的效果最佳,显著优于其他组合方式,可以达到最佳的阳性、阴性预测值。结论在早产预测中,宫颈长度、胎儿纤维连接蛋白、s ICAM-1均属于十分重要的指标,通过3者联合检测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早产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宫颈环扎术联合硫酸镁治疗早产临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0~34周早产临产住院孕妇6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3例。A组采用宫颈环扎术联合硫酸镁治疗,B组给予单纯硫酸镁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孕周、延长妊娠天数及32、34、37周前分娩情况,并对新生儿结局、孕产妇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平均分娩孕周、延长妊娠平均天数分别为(35.12±7.45)周、(42.56±25.72)d,B组分别为(27.79±4.33)周、(4.52±10.7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32、34、37周前分娩率(21.21%、36.36%、75.76%)均低于B组(60.61%、90.91%、96.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新生儿死亡率及窒息率分别为6.06%、21.21%,低于B组的36.36%、5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颈环扎术联合硫酸镁治疗早产临产能增加分娩孕周,减少32、34、37周前分娩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窒息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听力发育状况及听力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瞬态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对2012年1月-2012年8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和母婴同室住院的328例早产儿和9 086例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进行听力筛查。结果 早产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明显低于足月儿(χ2=183.67,P<0.01)。且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越低。28周≤胎龄<31周35例,通过16例,通过率45.71%;31周≤胎龄<34周124例,通过81例,通过率65.32%;34周≤胎龄<37周169例,通过135例,通过率79.88%。各组通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7,P<0.01)。 结论 早产儿是听力损失的高危人群,应重点监测,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近五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早产儿发生状况及预后,为早产儿研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选择2013年 1 月1日-2017年 12 月31日本院产科出生的6 038例活产早产儿(胎龄<37周)为研究对象,按照自发性早产、医源性早产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根据胎龄分为极早早产儿(胎龄<28周)、早期早产儿(胎龄28~<32周)、中期早产儿(胎龄32~34周)、晚期早产儿(胎龄34~<37周),分别研究早产儿预后。结果 2013-2017年本院早产儿年发生率在7.38%~8.57%之间,平均为8.03%。近五年晚期早产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到2017年达到74.25%。医源性早产病因构成排名前3位的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978,39.96%)、前置胎盘(478,19.53%)、胎儿宫内窘迫(222,9.07%)。医源性早期早产儿重度窒息发生率高于自发性早产儿(4.1% vs.1.2%,P<0.05),出生体重低于自发性早产儿[(1 338.0±264.4)g vs.(1 381.8±328.0)g,P<0.05)];医源性中期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自发性早产儿[(1 843.9±341.5) vs.(1 897.0±392.7)g,P<0.05)];医源性晚期早产儿住院率高于自发性早产儿(43.9%vs.38.8%,P<0.01)。结论 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相对于相应孕周范围的自发性早产儿,医源性早期早产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更高、早期及中期早产儿出生体重偏低、晚期早产儿需要住院的比例更高,应加强医源性早产孕母妊娠期管理、重视医源性早产儿分娩后管理。  相似文献   

13.
470例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不同孕周、不同类型早产儿的结局。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2012年5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36+6周早产产妇470例为研究对象。结果:①早产发生率:早产发生率为29.03%(470/1 619)。②早产发生孕周:平均分娩孕周33.5周,其中早期早产发生率为15.11%(71/470),中期早产发生率19.87%(94/470),晚期早产发生率64.89%(305/470)。③早产发生的原因:在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医源性早产占首位,其次为PPROM早产和自发性早产。医源性早产中前5位原因分别是双胎及其相关并发症50例(18.58%),前置胎盘44例(16.35%),子痫前期39例(14.49%),子宫疤痕33例(12.26%),胎盘早剥9例(3.34%)。④不同孕周的早产儿结局比较: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与孕周相关,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的并发症(新生儿窒息、肺部感染、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不同原因的早产儿结局比较:在医源性早产、PPROM及自发性早产中,围生儿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部感染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上述原因的早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新生儿窒息及NRDS发生率在上述各种原因的早产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与孕周密切相关,<32周的早期早产儿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增高。减少医源性早产,积极预防PPROM及自发性早产的发生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产儿早产原因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提出预防早产的措施,并为早产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及产科出生的共计43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大小将其分为28-31^+6孕周组(60例)和32-36+6孕周组(379例);按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出生体质量〈1 500g组(51例)和出生体质量≥1 500g组(388例)。回顾性分析其早产原因,并比较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下并发症发生率及不同胎龄早产儿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孕母既往终止妊娠术史、胎膜早破及不明原因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为44.6%,44.2%及21.0%(同1例早产儿可能存在2种或2种以上原因,如双胎合并胎膜早破)。28-31^+6孕周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32-36^+6孕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P〈0.05);出生体质量〈1 500g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出生体质量≥1 500g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酸中毒、低钙血症、呼吸暂停及新生儿硬肿症等。28-31^+6孕周早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酸中毒、新生儿贫血为主,32-36^+6孕周早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酸中毒为主。28-31^+6孕周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32-36+6孕周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母既往终止妊娠术史及胎膜早破易导致早产。对胎龄〈32孕周及出生体质量〈1 500g早产儿更应密切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救治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赵得雄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46-3247
目的探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宫颈长度测量对先兆早产孕妇发生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先兆早产孕妇200例(先兆早产组100例与早产组100例)和足月妊娠正常产妇100例(对照组)采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宫颈长度测量诊断。结果胎儿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宫颈长度测量对先兆早产孕妇发生早产预测率为88.0%,而对先兆早产的预测为78.0%,同时对照组的阳性比率为9.0%,早产组和先兆早产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在临产后的表达变化与早产发生有关,为胎儿纤维连接蛋白预测早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渭南市187例早产儿纵向生长发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纵向监测早产儿体格生长发育指标,对各时点监测结果及动态趋势进行分析,探讨本地区早产儿随访管理要点。方法将187例早产儿按胎龄分为3组: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36例,晚期早产儿1组(36周>胎龄≥34周)83例,晚期早产儿2组(37周>胎龄≥36周)68例,比较各组体格生长发育指标在各个时点的差异,并对103例完整资料的各项指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各组间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及出生头围,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27.291、18.616、16.610,均P<0.05);母亲职业、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等因素和早产儿的胎龄呈密切关联(x^2/F值分别为10.390、3.971、2.412,均P<0.05);在6个月和12个月时间点,早期早产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的体重差别较大(为早期的追赶速度更快),t值分别为4.159、12.563,均P<0.05;各组内依时间推移,均有较大的追赶变化,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D_(体重)=7077.954、F_(身长)=5643.301、F_(头围)=407.858,均p<0.05)。结论早产儿与足月儿在婴儿期的生长发育模式不同,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模式与其出生体重和胎龄有密切的关系,体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而身长和头围相对滞后才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解脲脲原体(UU)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合并肺炎的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105例,男63例,女42例。住院期间首次诊断肺炎后即留取气道分泌物进行UU核酸检测,分为UU阳性组和UU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围产因素、合并疾病、抗菌素治疗、临床结局等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05例早产儿肺炎中,确诊UU肺炎37例(35.2%),UU检测阴性的肺炎68例(64.8%)。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患儿胎龄 [28(27,30)周 vs 29(28,30)周, Z=-0.98, P>0.05] 及出生体重[(1 282.03±292.49)g vs (1 196.62±322.89)g, t=1.34,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母亲单胎率(86.5% vs 50%,χ2=12.15)、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0.8% vs 1.55%, χ2=4.61)、胎膜早破>12 h比例(32.4% vs 11.8%,χ2=5.37)及阴道分娩率(59.5% vs 35.3%, χ2=4.75)均较高( 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阴道分娩是UU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694, 95 %CI: 1.113~6.525)。UU阳性组比UU阴性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2.85(9.32,17.22)×109个/L vs 9.06(7.06,13.37)×109个/L, Z=-3.01, P<0.05];用氧时间延长[(46.8±19.8)d vs (37.8±2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7, P<0.05);UU阳性组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29.7% vs 57.4%,χ2=6.265)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54.1% vs 75.0%,χ2=4.801)低于UU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细菌培养阴性率(62.2% vs 50.0%, χ2=8.826)以及三代头孢的使用率(48.6% vs 47.1%,χ2=1.3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阿奇霉素治疗气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转阴时间为(9.00±3.14)d;两组间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3.0% vs 69.1%,χ2=0.036)、早产儿视网膜病(10.8% vs 26.5%,χ2=2.66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7% vs 1.5%,χ2=0.195)、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69.4% vs 72.1%,χ2=0.003)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8.1% vs 8.8%,χ2=0.016)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 h、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经阴道分娩出生的小于32周的早产儿,UU感染风险增加。小于32周早产儿UU肺炎,可表现为用氧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经过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后,能够有效清除UU,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及宫颈长度测量在早产预测中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etal fibroneetin,fFN)和宫颈长度测量单独及二者联合对先兆早产孕妇最终发生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至5月,在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门诊定期产检的有先兆早产症状的孕妇176例,测定其阴道分泌物中fFN及超声测量子宫颈长度,追踪其妊娠结局,统计学分析,采用单独及联合使用两种方法预测早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①进行fFN检测的176例先兆早产孕妇中,24例fFN呈阳性,152例呈阴性。24例fFN检测呈阳性的孕妇在从阴道分泌物中取出标本后的7d,14d和37周内分娩,分娩率分别为20.8%(5/24),29.2%(7/24),33.3%(8/24);152例呈阴性的孕妇在7d,14d和37周内无1例分娩。②同时超声测量宫颈长度的124例先兆早产孕妇中,9例孕妇的宫颈长度≤2.6em,其中6例在7d,14d,37周内分娩,分娩率分别为55.6%(5/9),11.1%(1/9),0;115例宫颈长度〉2.6cm的孕妇,无1例发生早产。③本研究结果显示,fFN预测孕37周前发生早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0.5%,33.3%,100%;而宫颈长度预测孕37周前发生早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100%,97.5%,66.7%,100%;二者联合预测,则上述指标均为100%。结论①fFN呈阳性对预测早产有一定价值,而呈阴性的预测价值更高,并有积极意义。②宫颈长度超声测量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早产预测手段,它和fFN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先兆早产孕妇的阳性预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