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玫 《家庭医学》2023,(3):14-15
<正>一、龋齿俗称蛀牙、虫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被破坏的疾病。病因主要有细菌感染、饮食因素、个人牙齿和唾液成分、免疫状态等。龋齿可以导致牙齿颜色改变,出现牙洞,食物嵌塞在牙洞中,引起牙痛及口腔异味。因为孩子将来会换牙,所以部分家长认为小儿龋齿不需要治疗。但严重的乳牙龋齿会影响将来恒牙牙体,出现牙髓炎、牙周疾病、  相似文献   

2.
闫宝君 《中国保健》2007,15(19):107-108
目的为了了解历年疾控中心对全县中小学生体检发现的口腔疾病就诊情况,而做了本次调查.方法我们对2003~2007年小学生因牙体疾病而就诊的患病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人数为377名.结果在这七种类型牙体疾病中,因牙髓炎就诊(28.38%)为第一位,其次是龋齿(24.15%),根尖周炎(14.85%).结论小学生的牙体疾病要及早检查,及早治疗,将牙体疾病在初期就得到医治,避免牙体的更大损害.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腔卫生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艳  都秀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2035-2035
传统的祛龋原则是牺牲部分健康牙体组织以保证窝洞的抗力形和固位形,主要应用低速、高速手机交替完成。龋坏的不规则性致使过多的健康牙体组织被祛除,近髓区易造成穿髓,且手机祛龋所产生的高温及压力等变化可刺激牙髓组织,使患者感到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患儿对治疗时手机高速运转的响声以及喷水刺激产生恐惧感,多数患儿拒决就诊。因此家长无耐最终放弃治疗。导致儿童龋齿治疗不及时,龋齿严重波及邻牙,是儿童龋病高发原因之一。引进化学机械法微创技术为龋齿治疗提供了1种可代替传统祛龋的新技术。1资料来源与方法1·1资料长春市妇幼保健所口…  相似文献   

4.
<正>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解剖形态溶解破坏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1儿童龋齿发病现状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群  相似文献   

5.
《人人健康》2006,(6):33
目前,儿童患龋齿的比例相当高.临床显示,儿童龋齿大多为窝沟龋,牙冠表面有些地方凹凸不平,凹陷处称为窝沟,窝沟不易清洁而容易积聚菌斑,是龋齿的好发部位,而发生于窝沟的龋称为窝沟龋.调查发现,人群中有三成的六龄牙是龋齿,12岁少年的龋齿绝大多为六龄牙窝沟龋.  相似文献   

6.
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龋齿一旦发生,就不能治愈,只能靠充填方式进行矫治,尤其是少年儿童对龋齿敏感性高,更易发病[1].为了解唐山市中小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并为进一步调整制定学生龋齿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0年唐山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中的龋齿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误区一:为了不害龋齿,必须常刷牙. 牙科医生建议一天刷牙的次数不要超过两次,特别是对珐琅质过敏或者呈蛋清色的人以及补牙多的人.如果牙的颜色近似象牙白或者常抽烟,每天刷牙的次数可以增加到3次.刷牙次数过多,牙膏中含有的磨料可以洗刷珐琅,易加重龋齿.  相似文献   

8.
龋病     
<正>1概念龋齿(又称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牙菌斑、食物和牙所处的环境,龋齿时的牙体硬组织的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9.
龋病     
龋齿(又称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牙菌斑、食物和牙所处的环境,龋齿时的牙体硬组织的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举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10.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中的无机物脱落,有机物分解,从而造成牙体组织缺损的一种慢性疾病,俗称为蛀牙.龋病不仅破坏咀嚼器官影响消化,而且根尖部的长期慢性炎症可通过血液累及到心、肾、眼、关节等器官,引起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龋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龋齿的方法很多,除了做到每餐食后3分钟刷牙,每次刷牙3分钟,每天刷牙3次外,合理进行饮食调节也是防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口腔健康,作为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口腔卫生标准为:牙齿清洁、无龋痛、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口腔疾病的防治重点是龋病与牙周病。这两种疾病患病最多,发病最广,对口腔健康影响大。龋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附着在牙齿上的菌斑未得到及时清除,菌斑中的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发酵产生酸,造成牙体表面硬组织脱矿,进而导致牙体缺损甚至缺失。严重龋齿可导致牙髓疾患,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因龋造成的牙体缺损或缺失使咀嚼功能降低,若是前牙,还影响美观。儿童乳牙龋齿…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认为龋病不是致命的疾病,往往对龋病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从龋病发展到了牙髓炎并出现疼痛时才去就诊,一个牙有了龋洞,只要不痛不肿,还可以用其它的牙咀嚼食物,因此不愿去医院治疗.他们也许不知道,龋齿不治,必定会进一步发展为牙髓炎、根尖周炎等,龋齿的最终结局是牙冠全部被龋蚀而只剩下残根,这不仅需要拔牙,而且拔牙后还需要镶牙.  相似文献   

13.
张薇  鲁旭 《医疗装备》2022,(19):185-188
Hall技术是目前治疗乳牙龋齿的有效方法,无需局部麻醉、去除腐质、预备牙体,直接选择合适尺寸的金属预成冠,通过手指压力或患儿咬合力将其粘接到乳牙龋齿上,将致龋菌与口腔环境隔绝,以达到阻断乳牙龋齿发展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对Hall技术的理论基础、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操作方法、临床疗效评价、临床可接受度和不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6~7岁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防龋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窝沟封闭剂预防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 6 7例儿童的第一恒磨牙分为两组,一侧第一恒磨牙进行光固化窝沟封闭,为实验组;另侧同名牙不做封闭,为对照组。进行1~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封闭了93 4颗牙,3年复查后的封闭剂保留率76. 0 5 % ,龋齿降低率92. 6 5 %。结论:窝沟封闭能有效地预防窝沟龋的发生,是目前预防窝沟龋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据卫生部的调查资料显示,龋齿在我国成年人中的患病率达50%以上,而在老年人和儿童中的患病率则高达90%以上。可见,龋齿对人们的危害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预防龋齿、保持口腔健康的办法就是做好口腔的清洁卫生。但你知道吗?一些日常食用的食物在预防龋齿等牙疾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奶制品:助牙齿发育,促组织修复牛奶、乳酪等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易被吸收,特别有利于婴幼儿的牙齿发育,而且还能增强牙齿的抗腐蚀能力。此外,奶制品中的钙和磷比例合适,既可以促进牙体硬组织的修复,又可以平衡口腔中的酸碱度,避免  相似文献   

16.
乳牙龋患的危害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丹丹 《职业与健康》2006,22(3):212-213
儿童乳牙龋齿十分严重,76.55%的5岁儿童都有龋齿,平均每个孩子有将近5颗坏牙。而这些龋齿90%以上都没有得到治疗。幼儿乳牙龋齿的发病与儿童喜吃食物含糖多而且酸度高、乳牙发育不完善、儿童机体免疫力差、儿童年龄小不会自己刷牙有关。乳牙龋齿对食物消化、正常发音、恒牙发育、面容美观有一定影响。要从婴儿起注意乳牙的保护,使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健康饮食、少吃糖和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几方面来预防龋齿。1我国儿童乳牙龋齿的现状分析龋齿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乳牙患龋率高峰约在5岁左右,据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公布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7.
李孟铨 《健康博览》2010,(12):34-34
<正>窝沟封闭是一种不去除牙体组织,通过在牙齿表面的窝沟点隙处涂布一层粘结性树脂,以保护牙齿不受细菌及其产物的侵蚀,从而有效预防龋齿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据北医口腔医院对本市西城区2093名学龄前儿童的口腔调查,龋齿患病率为78.83%,平均每个孩子有龋牙4.57个。在这些龋坏牙齿之中,需临床充填的龋牙有8224个,需拔除龋牙有514个,已经充填治疗的龋牙只有689个。由此可见,儿童龋齿不仅十分严重,而且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小儿龋齿的病因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某社区的2012-2014年的儿童调查,统计三年的儿童龋齿发生状况,并且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发放给家长,统计小儿龋齿的病因。结果2012年有龋齿的儿童数为53人,发病率42.40%;2013年有龋齿的儿童数为69人,发病率53.08%;2014年有龋齿的儿童数为91人,发病率68.42%。病因主要是饮食及卫生习惯不良好。结论小儿龋齿的发展呈逐年增长趋势,应制定有效措施来防治小儿龋齿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其英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704-1705
目的:伢典是属化学与机械相结合的新的龋齿祛腐新技术,是牙科领域的又一个新突破,提供一种替代传统车钻祛腐新概念。方法:对152例龋齿患牙分为2个组,每组分别为76例,作为伢典微创龋齿祛腐与传统车针祛腐对照组,充填材料均为树脂充填,结果:经过近期追踪调查,伢典与车针祛腐的充填体进行比较,二者在继发龋,充填体脱落和其他并发症方面未见统计学异常。结论:伢典龋齿祛腐新的适宜技术,值得在临床或学校普查普治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