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相似文献   

2.
中唐儒道语境下的张志和,徘徊在"仕"与"隐"之间。以往的张志和研究均围绕其隐逸思想展开讨论,较少回归文本。因此,其作品《渔歌子》五首还有值得发掘和拓展的研究空间。在深度阅读和文化还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叙事场域和书写想象来分析《渔歌子》,尤其是通过对其叙述语境的阐释,可以揭示出作品背后隐藏的"江南"这一核心意象,以及这一意象所承载和传达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3.
林敏 《教学随笔》2013,(22):127
桃花意象在《桃花扇》中成了一个表现末世繁华又饱含身世伤感的符号,描绘了萧条的景色,叙述了剧中人物的身世、命运、情感,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桃花意象是李香君这个女子和她悲剧命运的象征,也是她理想爱情破灭的象征,渲染了全剧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4.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谁第一个来读这首词?  相似文献   

5.
黎吉件 《学子》2013,(12):46-47
一、回忆导入——《忆江南》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哪位同学能自信响亮地背给大家听? 生(1)背得流利,但缺乏感情。生(2)能有感情地背出来,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  相似文献   

6.
《渔歌子》是唐代张志和的一首词,在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这首词极富画面感,不仅色彩明丽,而且情态动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优美,充满韵昧。我们应引领学生在吟诵品读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这首词隽永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陆萍 《小学语文》2012,(10):45-46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一曲《渔歌子》传唱至今,屡屡选人教材,深受孩子喜欢。短短的二十七个字成了中国词史上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8.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3.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江南,是张志和《渔歌子》建构的核心意象。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还原和文本内涵的解读,不难发现这一意象,不仅是张志和的叙述场域,也是一种叙述话语,即江南话语,它传达出了隐逸诗人张志和在"家国同构"的认同传统下内心激烈的斗争和挣扎。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一放贬角落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难平,一心平气和。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4.
由于儒家重善、道家重真的美学思想的不同影响,《江雪》在艺术上重法度、浓酽,运用“为情造境”之法,“造”出了“有我之境”,表达了诗人的崇高体验;而《渔歌子》则重神韵,淡雅,诗人“缘情写境”,“写”出了“无我之境”,折射出诗人的归依体验.  相似文献   

15.
郁虹 《小学语文》2011,(4):33-36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注意用词优美、生动。2.细读课文,体会词人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追求自由人生的美好心境。3.引导学生感受意象叠加与借代手法的运用,初步了解《渔歌子》在中国词史上的开宗意义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集合了桃花这一意象的诸多意蕴,作者承袭了桃花意象的传统,既以桃花的娇艳暗示香君的美貌,同时也暗合着香君妓女的身份,而桃花的飘零无疑是香君坎坷命运的再现.作者最终还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一个"桃花源".以桃喻人,借桃言情,言桃明旨,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香君这支桃花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7.
王金文 《成才之路》2009,(29):36-36
《桃花扇》作为清代传奇的典范,具有多重悲剧性。剧中桃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性,需要我们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18.
周和顺 《学语文》2004,(2):37-37
十六即待诏翰林的张志和,谢官之后.辞家而不知归,居江湖而不还,自许烟波钓徒。大历十二年,他在颜真卿席上,首唱《渔歌子》,一曲惊动四方,甚至远播日本,引得天皇臣子,纷纷唱和(事见《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一和《词林纪事》卷一,后同)。《渔》词五首,尤以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为妙,堪称天音绝响,融清丽于古淡,情兼雅俗,别是一番风貌。  相似文献   

19.
生:“斜风细雨”。下雨了,我们一般就回家了,不会呆在外面的。师:那么,“不须归”的理由呢?生:“青箬笠,绿蓑衣”,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就用不着回家了。师:哦,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带好雨具了。生:因为景色很美。师:是吗?何以见得?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均是表现隐逸情怀的作品,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作者都厌倦官场的纷纷扰扰,向往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于山水,表现隐居的乐趣。然而,二人的不同个性与经历使诗中所表现的生活美感不同,展现了作者不同的隐逸情怀,柳诗的隐逸情怀更悲愤孤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