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试析《伤寒论》重视脾胃辨证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秉承了<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重视脾胃辨证对预防疾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顾护脾胃,未病先防;助胃祛邪,既病早治;扶脾益胃,已病防传;温中助阳,重病防变;调养脾胃,病瘥防复.  相似文献   

2.
1"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内容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3个方面. 1.1未病先防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淮南子·卷十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即是主张常治无病之病,即未病先防,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其重要特色和优势。"治未病"理论包含丰富的预防保健的内容,在养生、保健、预防、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指导后学者防病健身、治病救人的行医之道。基于"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中医思想指导的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预防疗效显著,能提高活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心脏病患者的最终病死率,是冠心病患者易于依从的防治策略,可以很好地指导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和康复。  相似文献   

4.
顺势思维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思维特征之一。"治未病"学说具有中医学的原创特色和优势,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并在未病先防、欲病先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等方面,充分体现了顺势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谢强论治未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新华  陶波  肖永涛  谢强 《北京中医药》2009,28(4):265-266,317
"治未病"源自<内经>,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防治思想.谢强教授在其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精研经典,归纳诸家,总结形成了独特的治未病观,即一个核心(平衡阴阳)、两个原则(和阴阳、调脏腑)、三个阶段(未病摄生、已病早治、初愈康复)、四个步骤(未病防萌、欲病防发、已病防变、初愈防复).在其日常摄生、临证施治、医嘱处方以及病后调护等实践中无不始终贯穿着治未病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群众保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学说的重要准则和理论基础。非酒精性脂肪肝已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及正常工作,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角度入手,探讨精神调养、饮食调节、合理运动及防止疾病传变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并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提出,主要通过重视养生、防邪入侵与药物预防来做到未病先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1.重视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老年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养生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治未病"范畴,治未病思想主张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和已病防变,对提升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中医治未病思想,然后分析老年养生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并着重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老年养生中的应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本文应用"治未病"理论探讨原发性肝癌的防治方法,通过早期发现,及时诊断、防治,达到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防变、防微杜渐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毛德文  龙富立  王丽  邱华 《新中医》2008,40(11):4-5
"既病防变"思想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预防神明受戕、脉络受损、水泛三焦、邪从热化、毒瘀痰互结等方面阐述了"既病防变"思想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为预防原发性肝癌进一步恶化开启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伤科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有较大优势.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分别从“未病先防、养生固本;已病早治、标本兼顾;既病防变、控制病情;愈后防复、择时防发”等4个方面对骨科常见慢性疼痛的防治策略进行探讨,并对“治未病”思想在骨科慢性疼痛的防治方面给出了相关性建议,以期“治未病”思想更好的指导骨科慢性疼痛的研究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从十个方面,即:养生防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变;先治未病;未盛防盛;病盛防危;已盛防逆;病后防复;先安将受邪之地;先病服药等,论述了《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指出,《伤寒论》治未病思想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创新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如何治未病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诸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学里一个重要内容,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包含了无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古今治未病都重在无病先防,即强调养生调控,很少论及药物在已病防变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具有治疗和预防效果、副作用少、宜于长期使用的中药.复方丹参滴丸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典型的纯中药药物,大量实践证明,其独特的配方和疗效能减缓心血管痰病病变的进程、有效控制该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资料显示,该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本文首先分析未病本旨,然后阐明未病的3种状态,即无疾之身、隐而未发、发而未传;探讨治未病的渊源,进而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等5个层面剖析了治未病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由于老年人元气不足、形气衰减,病情易隐匿、复发、传变,故"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