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02-2001-02完成的22例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整形、重建过程。直视下以7/0或9/0Prolene缝线完成供肝动脉血管整形及供、受体肝动脉吻合。术后1周内静脉给予低分子右旋糖杆10ml/h,以多普勒超声扫描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 1例术后5d时肝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后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吻合。1例术后1月肝外胆管狭窄,支架内支撑后治愈。21例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1-20月(平均8.6月),多普勒超声扫描提示肝动脉形态、血流量正常,胆道造影未见肝外胆管狭窄,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 供肝动脉变异时宜采取适宜的方式整形重建肝动脉以利血管吻合。动脉吻合时操作清细,实现血管内膜对内膜的对端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肝动脉相关并发症处理的经验和结局。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实施的570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肝动脉重建的技术要点及其并发症的处理经验。结果:570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肝动脉相关并发症者共18例,发生率为3.1%,其中11例肝动脉血栓形成、5例肝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肝动脉吻合口破裂出血。18例中死亡11例,死亡率61.1%,其中,11例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死亡7例,5例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的患者中死亡2例,2例肝动脉吻合口破裂出血的患者均死亡。11例死亡患者中,5例死于急性肝坏死或胆瘘引起的严重全身感染,4例死于胆道并发症和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肝动脉吻合口破裂出血。结论:保证供肝动脉的质量、选择恰当的肝动脉重建技术是肝移植中预防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期积极的溶栓、介入或再行肝移植治疗可改善移植物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可视化仿真手术在肝移植供受者2型肝动脉变异动脉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例肝癌患者和1例末发现肝脏疾病的健康人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自主研发的图像程序分割重建系统进行程序分割、三维重建,然后导入到FreeForm Modeling System进行修饰和平滑,利用系统的力反馈设备进行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仿真手术研究.结果 重建的模型具有肝脏、肝动脉、胆道系统、胆道癌栓及肿瘤,完整的显示肝动脉分支,肝动脉类型属Ⅱ型肝动脉变异.在建立的仿真环境中,使用PHANTOM操纵仿真手术刀及仿真缝针模拟了肝移植供体带补片的腹腔干与受者腹主动脉吻合的动脉重建手术过程.结论 可视化的重建模型有助于了解动脉的空间结构总体观,有利于肝移植术前准备及动脉重建手术方案的合理选择;节省肝移植术动脉重建的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内出血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67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术后早期出现腹腔内出血,2例为肝动脉吻合口出血,1例为受体肝下腔静脉壁处出血,1例为受体右肾上腺处创面出血,均正确诊断、及时再次剖腹探查并止血成功.提示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内出血多由于外科因素所致,外科技术的改进、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活体肝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彩色多普勒手术专用探头,在33例亲体肝移植术中观察记录肝中静脉及其分支结构的解剖信息,监测11例供肝植入血管重建后疑似肝血流异常病例的血管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术中确认37例供体(其中双供体肝移植4例)肝中静脉全程走行并指导供肝切除分界线的选择;手术结束前发现1例肝动脉部分血栓形成、1例肝动脉痉挛、1例门静脉扭曲、1例门静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门静脉远端陈旧性机化血栓未彻底取除、1例门静脉吻合口成角狭窄.结论 在活体肝移植术中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指导选择最佳的肝脏切面,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准确的评估血管吻合后血流的通畅情况.  相似文献   

6.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L技术对5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患者进行术前评价、术后监测,观察受体供肝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胆管及移植肝周围的情况;利用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技术对门脉、肝动脉、肝静脉血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血流参数的变化及狭窄、血栓等并发症。结果:5例肝移植病例中,术后近期门脉流速增加,肝硬化组较非肝硬化组恢复时间长,术后1个月后门脉、肝静脉吻合血流流速加快。吻合口轻度狭窄4例,肝动脉栓塞1例,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移植肝排斥1例。认为CDFI技术可用于移植肝手术前后的血流检测,动态观察血流参数的变化,早期发现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活体肝移植的胆道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an LN  Li B  Zeng Y  Wen TF  Zhao JC  Wang WT  Yang JY  Xu MQ  Ma YK  Chen ZY  Liu JW  Wu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2):1549-1552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胆道重建以降低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施行的32例LDLT患者(8例儿童,24例成人)进行分析,32个供肝移植物(其中右半肝24个,左半肝6个,左外叶2个)断面共有43个肝管开口,因此,共行43个肝管开口的胆道重建,胆道重建采用了显微外科技术,其中胆管对端吻合21个吻合口及22个肝管空肠吻合中的13个吻合口采用了手术放大镜下吻合,另外9个肝管空肠吻合口采用了手术显微镜下吻合.结果术后2例受体发生了胆道并发症,1例系在手术放大镜下行肝管空肠吻合,术后第3天出现吻合口漏,行再次开腹引流后痊愈,另1例于术后3个月发生轻度胆管对端吻合口狭窄,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在活体肝移植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胆道重建,特别是对非常细的肝管(直径≤2 mm)行肝管空肠吻合时采用手术显微镜下吻合,有助于降低LD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再次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例1病人因慢性排斥反应再次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行血栓取出、溶栓、再血管化手术.例2因胆管坏死再次行原位肝移植术, 术后发现下腔静脉狭窄,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结果例1术后彩超未能探及肝动脉血流.例2下腔静脉复通.结论慢性排斥反应再次肝移植利用受体肝动脉进行吻合,可能增加肝动脉血栓形成机会.预防的关键是重新选择受体肝动脉吻合支,第3次肝移植是优先选择方案.原下腔静脉吻合口关闭后若疑有狭窄可能,应于狭窄段近心端重新寻找吻合段.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腔静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和狭窄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和肝动脉狭窄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例肝移植病人术后出现肝动脉栓塞和肝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所见,结果:发生肝动脉栓塞和狭窄的病人,1例死亡,1例发生肝灶状坏死。结论:肝动脉重建或再次肝移植是解决肝动脉栓塞和肝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原位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探讨活体肝移植的关键手术技术.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3年2月至2006年11月实施的4例原位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均为成人活体供肝,其中右半肝3例(不包含肝中静脉的2例,包含肝中静脉的1例),扩大左外叶(不包含肝中静脉)1例,移植物重量/受体体重0.85%~1.44%.其中3例供、受体行肝右静脉端端吻合,1例供肝肝左静脉与受体成形后的肝左、肝中静脉吻合.2例供肝肝右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1例供肝肝右动脉分支经受体桡动脉搭桥后与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1例供肝肝左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4例供肝胆管成形后与受体的肝总管端端吻合,其中2例留置"T"型管引流.4名供者术后均顺利康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受者手术顺利,术后无血管并发症,1例未留置"T"管的儿童受者胆管吻合口轻度狭窄.受体现已分别健康存活58个月、32个月、20个月及14个月.结论:原位活体肝移植手术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选择好合适的供体、灵活掌握关键的手术技术可以使活体肝移植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Wang MQ  Liu FY  Shi XJ  Yu Q  Zhang WZ  Zhou N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67-2771
目的 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OLT)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9例OLT后早期HA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男性8例、女1例,年龄32-63岁(平均47.6岁),9例均表现为术后转氨酶、胆红素进行性增高。HAT发生于移植术后16h-10d(平均5d),超声波检查提示HAT、为血管造影证实。介入治疗方法有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低剂量溶栓和肝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同时经静脉给予低剂量肝素。肝动脉内溶栓期间间隔12h复查超声波。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7例,占78%(7/9),复查血管造影显示肝固有动脉有血流通过,肝内动脉分支显影,肝功能明显改善,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时间为12h-9d(平均4.8d)。7例溶栓成功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固有动脉吻合口处狭窄,其中6例狭窄程度〉90%、进行了肝动脉狭窄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溶栓治疗失败2例。1例于溶栓开始后12h发生腹腔内出血,做急诊开腹探察、发现肝动脉吻合口出血,随即做再次吻合。1例留置导管溶栓7d后未能开通肝动脉阻塞,但向肝脏供血的侧枝建立、肝功能有所改善,未做进一步治疗。7例治疗成功者术后随访2-14个月(中位值6个月),一般情况良好,复查超声波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OLT后早期HAT的有效方法,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用供体腹主动脉行肝动脉重建小型猪肝移植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取广西巴马小型猪10头(供、受体各5头),在取供体时,切取与腹腔动脉相连的一段腹主动脉,在供肝植入时用该段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进行肝动脉重建,以获得植入肝理想的入肝血流.结果 5例受体巴马小型猪肝血流再通后在胆管吻合前均见金黄色胆汁流出,受体猪术后24 h均存活,手术获得成功.结论 在巴马小型猪的肝移植术中使用供体腹主动脉进行肝动脉重建是可行的,研究结果 为使用供体腹主动脉进行肝动脉重建的肝移植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对于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脏切除联合动脉切除重建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联合肝动脉切除重建的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情况及预后。结果15例中,肝右动脉与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5例,肝右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端端吻合3例,肝右动脉与肝左动脉端端吻合1例,肝右动脉与肝右动脉端端吻合1例,肝右后与肝右后端端吻合1例,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端侧吻合3例,肝右动脉与门静脉端侧吻合1例,其中4例同时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本组根治性切除(R0切除)11例,非根治性切除(R1切除)4例。3例术后出现胆瘘,1例出现胆瘘合并腹腔内感染,1例出现腹腔内感染,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于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术后4例肿瘤复发,时间为6~26个月,平均复发期为17.5个月;其中1例(25%)为R0切除,3例(75%)为R1切除。术后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5.6%、78.6%、33.7%。结论对于动脉受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脏切除联合动脉切除重建,可提高根治切除率并可改善患者预后。熟练掌握血管吻合技巧可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对终末期肝病及肝癌肝移植术及介入处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5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溶栓、内支架置入术。结果:2例肝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缓解;其中1例发生吻合口出血,置入带膜支架,症状缓解。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溶栓后肝动脉血流得到恢复。结论:介入治疗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须谨慎实施,以免发生出血等并发症,介入技术对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技术的经验.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7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施行了104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包括98例不含中肝静脉(MHV)的右半供肝肝移植及6例双供肝肝移植(双亲属左半供肝1例,亲属右半肝加亲属左半肝3例,亲属右半肝加尸体左半肝2例),104例受者中男86例,女18例,年龄18~63岁(中位年龄38岁),在供受体间肝动脉的重建中,61例供体右肝动脉与受体肝右动脉吻合,15例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此外与受体左肝动脉吻合7例,与受体肝总动脉吻合3例,与受体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副右肝动脉吻合8例,供体右肝动脉与受体肝总动脉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搭桥5例,受体腹主动脉与供体右肝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搭桥2例,用尸体冷冻保存髂血管行受体腹主动脉与供体右肝动脉搭桥3例,供体肝动脉直径1.5~2.5 mm,分别采用8-0和9-0 Prolene无损伤血管缝线在手术显微放大镜下完成肝动脉重建.结果 104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后1、7 d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9%),采用自体大隐静脉肾下腹主动脉至供体右肝动脉搭桥术,恢复供肝血流,痊愈出院.1例1个月后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随访期无临床症状未行处理.术后和随访期末发现肝动脉狭窄、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1、2和3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9.3%、76.0%和69.3%.结论 根据供受体动脉解剖情况选择最适宜的重建位置和方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肝动脉并发症保证供肝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移植后感染的观察和治疗。方法:手术方式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分别与受者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5-0的prolene缝线连续缝合,供体空肠与受体空肠近端采用端端吻合,供体远端回肠采用外置造瘘。采用巴利昔单抗(舒莱)、兔抗人T细胞免疫球(ATG)、甲基泼尼松龙诱导,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酯(MPS)+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术后2周受者出现肺部感染,采用头孢匹罗、伏立康唑、利奈唑胺等抗菌治疗。术后41d,肺部感染控制。结论:有效的灌注以缩短热缺血时间是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的基础,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和隔离能够有效的控制小肠移植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中胆道重建技术及并发症处理原则,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活体肝移植18例,其中右半肝11例,左半肝10例,双供体(右半肝+左半肝)3例,胆道重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17例行胆管-胆管端端吻合,1例行肝管空肠吻合.结果术后3例受体发生了胆道并发症.2例为成人右半肝移植,1例于术后2d发现胆漏,经保守治疗无效,再次开腹改行肝管空肠吻合后治愈;1例术后3月发现胆管轻度狭窄,行保守治疗治愈.1例为双供体置入T管者,术后第3天发现胆漏,行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在活体肝移植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适当整形胆管行胆管-胆管端端吻合,有助于降低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t present, revascularization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technologies i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Hepatic artery (HA) variations occur frequently in both donors and recipients. Moreover, there are always som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recipient hepatic artery. If handled improperly, it may cause complications after anastomosis. Therefore, arterial conduit could be used in primary OLT, re-OLT and multiple-OL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dication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with usage of arterial conduit for HA revascularization during adult OLT.
Methods  We reviewed 1200 patients of consecutive OLTs performed during 2000–2009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these patients, 48 recipients with artery variations received HA revascularization with usage of arterial conduit and special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s. The indications,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 management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adult OLT with usage of arterial conduit for HA revasculariz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48 cases with artery bypass, the arterial conduit were anastomosed between donor hepatic artery and recipient infrarenal aorta (n=32), between donor hepatic artery and recipient suprarenal aorta (n=10), and between donor upper abdominal organ cluster artery and recipient suprarenal aorta (n=6). The technique was applied in 4% (48/1200 cases) of the whole OLTs performed in the same period, and the patency rate of the conduits was 100%. Forty patients (83.3%) survived, and the average survival time was 3.9 years. Eight patients (16.7%) died (all due to tumor recurrence), while the average survival time was 1.2 years. All these patients have not experienced artery-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ir survival time.
Conclusions  When recipient HA has variations or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OLT, the donor artery should be anastomosed to recipient abdominal aorta with an arterial conduit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outcomes. For arterial anastomosis can not be routinely performed, donor iliac artery as a conduit to be anastomosed with the recipient abdominal aorta is saf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比格犬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成年比格犬15只,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MDCT)检查和在直视下行经股动脉浅表分支选择性腹腔动脉插管及DSA造影术,观察腹腔干其主要分支的起源和走行并测量直径和长度。结果15只比格犬15条股动脉插管成功,成功率为100%(15/15)。腹腔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插管造影成功率均为100%(15/15)。比格犬腹腔动脉解剖与人类很相似。MSCT和DSA检查发现其与人类腹腔动脉解剖的相同点在于:(1)腹腔动脉起始部位在第1腰椎体中上水平;(2)腹腔动脉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后向前走行,然后再发出分支;(3)虽然胃左动脉由脾动脉近段发出,但是仍属于腹腔动脉分支,所以腹腔动脉三大分支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胃左动脉与人类相同。不同点在于:(1)胃左动脉发自脾动脉近段;(2)胃十二指肠动脉在肝门部分出,肝同有动脉很短或缺如。3只犬肝右动脉在胃十二指肠动脉之前发出20%。结论比格犬腹腔动脉与人类腹腔动脉解剖的相似性,对肝、脾、胰、胃等脏器的动物介入性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Zhou J  Fan J  Shen YH  Wang JH  Wu ZQ  Qiu SJ  Yan ZP  Cheng JM  Huang XW  Xiao YS  Sun J  Tang ZY  Wang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4):1670-167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施行肝移植220例,移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期监测肝动脉血流,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者行肝动脉造影,确诊为HAT的病例均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本组HAT发生率为2.7%(6/220)。6例HAT发生在移植术后2~19d(中位数5.5d),经溶栓治疗后肝动脉均再通。其中1例术后2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另1例术后半年再次出现HAT,因再次溶栓失败行第二次肝移植,2个月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4例已健康存活至今,最短为3个月,最长已22个月。结论 CDI检查对于早期HAT的诊断至关重要,经肝动脉内导管尿激酶持续性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