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3例发病于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治疗。结果: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12例(52.2%),部分再通3例(13.0%),未通8例(34.8%);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的患者11例,中残5例,重残1例,死亡5例。15例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8例(53.3%),8例未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2例(25.0%),溶解血栓治疗后脑出血9例(39.1%)。结论: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证实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6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9例左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2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32例大脑中动脉及分支闭塞。结果:40例显著好转(62.5%),21例(32.8%)进步,3例(4.7%)无变化。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72-1873
探究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均采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治疗,治疗后检测闭塞再通情况,并采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ADL(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再通率(97.44%)和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再通率(93.75%)显著高于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再通率(72.2%)、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再通率(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本组患者NIHS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对有效治疗不同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及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具有显著再通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脉内血栓溶解术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2例发病于3~12 h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溶栓后24 h复查CT或MRI。结果:经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6例(50%),部分再通4例(33.3%),无效2例(16.7%),其中1例死亡(8.3%)。总有效率为93.3%;无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结论:早期动脉内介入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左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4例,右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3例,治疗前头部CT检查均除外脑出血,将微导管导丝系统送人血栓部位,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或将微导丝轻柔地穿过血栓,将微导管放在血栓内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27例患者16例血管完全再通,临床症状恢复满意。7例部分再通,临床症状部分恢复。2例血管影像学及临床症状无变化。TLA反复发作2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溶栓后瘫痪肢体即恢复正常活动。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可使闭塞血管再通,缺血脑组织得以再灌注。对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血管闭塞部位,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对本病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治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内早期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择尿激酶,药物总量30~100万单位。观察患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情况。分析溶栓时间、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①血管完全再通14例,部分再通21例,未再通4例。患者预后良好21例,预后不良18例,共6例患者死亡。②溶栓时间≤180分者,术后30 d MRS评分0~2分者11例,其比例为57.89%,显著高于溶栓时间181~500分者(P<0.05)。③治疗前NIHSS评分≤20分者,术后30 d MRS评分0~2分者13例,其比例为68.42%,显著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20分者(P<0.05)。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前患者情况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动脉内尿激酶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结果,并明确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48例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在发病6h内进行了局部动脉内尿激酶灌注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中有17例(35%)获得完全再通,其中13例椎基底动脉阻塞者有8例(62%),20例大脑中动脉阻塞者有9例(45%),而15例颈内动脉阻者则无一例完全再通。60%大脑中动脉阻塞者神经状态得到改善,而椎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阻塞者分别有39%与20%得到改善(P<0.05)。总的死亡率为21%。结论: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患者血管完全再通后神经状态可得到改善,而椎基动脉阻塞者再通与临床改善两者间并无必然联系,颈内动脉阻塞者则很难获得完全再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疾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经导管小剂量持续步进输注尿激酶治疗 17例患者 ,2 1段肢体闭塞动脉。结果 急性动脉闭塞尿激酶平均用量 75万IU ,血管再通率 10 0 % ( 5 /5段 ) ;慢性动脉闭塞尿激酶平均剂量 2 2 5万IU ,溶栓成功率 81% ( 13 /16段 )。结论 经导管小剂量持续步进输注尿激酶为肢体动脉闭塞溶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同时应使用抗凝剂 ;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溶栓受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采用国产尿激酶(UK)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溶栓后常规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清除自由基损伤等脑保护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功能转归进行评价,并记录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结果 28例中造影23例有血管闭塞,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3例,部分再通6例,2例发生颅内出血,死亡1例。尿激酶用量在30万~75万U,平均(68.7±11.4)万U。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21例(75%)。溶栓后早期(<24小时)症状加重7例(25%)。结论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后造影剂渗出的相关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发病6h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比较基线和动脉溶栓治疗后头颅CT结果,观察造影剂渗出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3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48例.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78.2% (61/78).动脉溶栓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显示,造影剂渗出共16例(占20.5%),其中4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1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溶栓后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者.无造影剂渗出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mRS 0 ~2)的比例(74.2%)明显高于发生造影剂渗出者(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发生造影剂渗出者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5%)明显高于无造影剂渗出者(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单因素X2检验分析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Hg、溶栓后血管获得再通、使用微导管和微导丝机械碎栓、经微导管造影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与发生造影剂渗出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是造影剂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症患者、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者易于发生造影剂渗出.造影剂渗出与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相关,而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建立脑梗塞动物模型,为介入溶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10只杂种犬进行常温和加温到50度后自体血凝块注入致急性脑梗塞形成,经异管脑动脉灌注溶栓,观察血管狭窄,阻塞和再通的情况。结果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1-4h血管再通率为91%,6-12h溶栓占89%,12-24h溶栓为76%,总复通率占86%,加温至50度组,1-4h溶栓血管再通率为31.5%,6-12h溶栓占20%,12-24h溶栓为5%,总复通率53.6%,结论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高,6h之内溶栓速度快,溶栓时间与溶栓疗效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介入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7例病史6h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介入治疗,同期选择年龄、病情相匹配的、病史6h内的无溶栓的对照患者27例常规给予普通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各时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时点的NIHSS、BI评分相比,动脉溶栓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溶栓组27例患者中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部分再通4例,未通6例,血管再闭塞伴颅内出血1例,死亡1例,术后90d生活状态优者(BII〉90)14例,良者(50≤BI〈90)6例,差者(BI〈50)7例,血管再通者生活状态最优。结论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时间窗,积极治疗能明显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时间3~6h,尿激酶以1.0万μ.min-1持续泵入,总量为100万μ,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溶栓有效率为90.2%,显效率为60.4%,血管再通率为72.9%,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行动脉溶栓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脑梗死行动脉溶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15~35 mg,平均(24.4±15.9)mg;所有患者无围术期伤口血肿、假性动脉瘤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溶栓结束后有14例患者(45.16%)血管完全再通,11例(35.48%)部分再通,6例未通(19.36%),有效率达80.64%。结论精心细致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保证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our approach for treating 12 consecutive cases of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stroke by performing balloon-expandable stent (BES) placement after immediate reocclusion due to the underlying stenosis aft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AT).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12 patients with acute MCA stroke who underwent recanalization by BES placement in an underlying stenosis after IAT. The time to treatment, urokinase dose, duration of the procedure, recanalization rates and symptomatic hemorrhage were analyzed. Clinical outcome measures were assessed on admission and at discharge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s [NIHSS]) as well as three months after treatment (modified Rankin scales [mRS]). The median NIHSS score on admission was 8.6. Four patients received IV rtPA. The median time from symptom onset to IAT was 236 minutes and the median duration of IAT was 62 minutes. The median dose of urokinase was 140,000 units. Initial recanalization after stent deployment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attack grade of II or III)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Two patients died in the hospital due to aspiration pneumonia during medical management. In two patients, in-stent reocclusion occurred within 48 hours after stent deployment. At discharge, the median NIHSS score in ten patients (including the patients with reobstruction) was 2.4. The three-month outcome was excellent (mRS, 0-1) in eight patients. In this study, BES deployment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an immediately reoccluded MCA after successful IAT.  相似文献   

17.
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结合球囊机械扩张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接触溶栓结合球囊机械开通动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栓塞血管为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主干2例),在发病9h内进行了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对较难开通的颅内动脉实施了球囊机械扩张开通。结果治疗的5例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动脉得到100%的开通,全部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恢复。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加球囊机械扩张开通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明显提高了栓塞动脉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t-PA静脉溶栓组31例,单纯治疗组39例.对患者行NIHSS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早期及晚期预后.结果 静脉溶栓组24 h时NIHSS评分较单纯治疗组低(P<0.05);静脉溶栓组7d时NIHSS评分与单纯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溶栓组90 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单纯治疗组多(P<0.05);静脉溶栓组90 d时Barthel指数较单纯治疗组升高(P<0.05).静脉溶栓组出血事件较单纯治疗组高(P<0.05);但静脉溶栓组症状性脑出血与单纯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单纯综合治疗,但仍需注意静脉溶栓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24例发病在8h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根据血管造影按血管再通程度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未再通.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Modified Rank Score(MRS)分为治疗效果好(MRS 0~Ⅲ)、治疗效果差(MRS Ⅳ~Ⅵ)两类.结果 完全再通率54.2%(13/24),部分再通率25.0%(6/24).溶栓后30 d,治疗效果好的患者有15例(62.5%),出血率为16.7%(4/24),病死率为16.7%(4/24).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是一种有效方法,但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溶栓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溶栓组35例,对照组(未溶栓组)40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及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62.86%,病死率11.43%,无严重并发症。对照组的临床血管再通率22.5%,病死率27.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提高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