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四个民族耳垂群体遗传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人群耳垂基因频率分布特征,为国人群体遗传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对2 465名双亲均为同一民族的布依、苗、水、汉族者的耳垂形态进行活体观察,并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推算耳垂基因频率.结果贵州南部地区布依、苗、水、汉族群体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4607、0.2830、0.4843、0.3645,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5397、0.7170、0.5156、0.6355.结论人类耳垂显性基因频率低于隐性基因频率,且其分布存在民族、性别等差别.  相似文献   

2.
贵州汉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汉族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特点,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采用遗传学界公认的方法对684名贵州汉族利眼、扣手、利手、利足、叠臂、叠腿和起步类型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观察,并对其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贵州汉族利眼、扣手、利手、利足、叠臂、叠腿和起步类型的右型出现率分别为60.1%、82.7%、90.2%、74.4%、64.8%、71.2%、57.46%;除利眼和起步类型外其他5种特征间出现率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起步类型与利眼和叠臂关系不明显,其他特征间具有相关性(P〈0.05或P〈0.01),右—右组合特征类型出现比例最高。结论:贵州汉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均以右型为主,特征出现率男女间差异多不显著,特征间多具相关性,同侧组合特征类型为其亲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平塘布依族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情况,籍以丰富和积累国人体质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学术界公认的群体遗传学调查方法,遵循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908名(男488,女420)生活在贵州平塘县的布依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利足、利眼、叠臂、叠腿、起步类型)进行活体观察.调查对象年龄7 ~55岁,三代均为布依族.结果:(1)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右型高于左型,男女间差异均无显著性;(2)扣手与利手、扣手与利足、扣手与利眼、扣手与起步类型、利手与利足、利手与叠臂、利手与叠腿、利足与叠腿、利足与起步类型、叠臂与叠腿、叠腿与起步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 <0.05或P<0.01);(3)与我国其他24个民族群体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贵州平塘布依族与贵州汉族、畬族最为接近,与贵州三都布依族和广西仫佬族次之,与内蒙古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朝鲜族、回族和天津汉族较远.结论:贵州平塘布依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特征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贵州[亻革]家人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特点,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采用遗传学界公认的方法对412名(男217,女195)生活在贵州的[亻革]家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利眼、扣手、利手、利足、叠臂、叠腿、起步类型)进行活体观察。调查对象年龄7~55岁,三代均为[亻革]家人。结果:(1)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右型高于左型;(2)除利眼外,其他特征的出现率男女间差异不明显;(3)扣手与利眼、扣手与利手、扣手与利足、扣手与叠臂、利手与利足、利手与叠腿、利手与起步类型、利足与叠腿之间存在相关性,并具有同侧组合特征(除扣手与利眼外),且均以右-右型组合居多;(4)与我国其他19个民族群体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亻革]家人与贵州汉族最为接近,与湖南侗族、靖州苗族和凤凰苗族次之,与内蒙古蒙古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回族、鄂伦春族和天津汉族较远。结论:[亻革]家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多为右型,特征出现率男女间差异多不显著,特征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同侧组合特征类型为其亲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贵州畲族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特点,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采用遗传学界公认的方法对320名贵州畲族利眼、扣手、利手、利足、叠臂、叠腿和起步类型等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观察,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畲族利眼、扣手、利手、利足、叠臂、叠腿和起步类型的右型出现率分别为51.9%、65.3%、93.1%、55.9%、50.9%、71.3%、44.7%;除利足和叠臂外,其它5种特征间出现率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利手与叠腿、利足与起步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或P〈0.01),其它特征间关系不明显。结论:贵州畲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多为右型,特征出现率男女间差异多不显著,特征间相关性极小。  相似文献   

6.
7.
贵州4个民族群体3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部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色、眼裂开度和眼裂方向3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并计算出各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被调查者年龄18—55岁,三代均为同一民族。结果: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色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376、0.0493、0.0488和0.0110,眼裂开度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6763、0.7048、0.8139和0.6769,眼裂方向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816、0.1441、0.1969和0.0575。结论:眼裂方向性状的民族间差异较大,眼色、眼裂开度则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西家人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情况,籍以丰富和积累国人体质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学术界公认的群体遗传学调查方法,遵循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432名(男212,女220)生活在贵州的西家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利足、利眼、叠臂、叠腿、起步类型)进行活体观察.调查对象年龄7 -55岁,三代均西家人.结果:(1)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右型高于左型,利眼、叠臂和叠腿右型出现率存在性别差异(P <0.05或P<0.01);(2)扣手与利眼、扣手与起步类型、利手与叠臂、利足与起步类型、利眼与起步类型之间存在遗传关联性(P<0.05或P<0.01);(3)与我国其他21个民族群体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西家人与贵州亻革家人、汉族和畲族最为接近.结论:西家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以右型多见,特征间遗传关联性较小.  相似文献   

9.
贵州锦屏侗族6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锦屏侗族群体遗传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锦屏侗族499人(男性222人、女性277人)6对遗传性状进行活体观察。结果:锦屏侗族人群蒙古褶、上眼皮皱褶、鼻梁侧面观、鼻孔形状、发型和耳垂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2957、0.3314、0.0983、0.5641、0.4212、0.0106。其中男性分别为0.2831、0.2171、0.1403、0.5352、0.4388、0.0091,女性分别为0.3029、0.4160、0.0721、0.5841、0.04109、0.0116。结论:这些遗传学特征对探讨锦屏侗族起源、分化、演进,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汉族4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汉族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对684名贵州汉族(男性186人,女性498人)睫毛、眼色、眼裂开度、眼裂方向4项群体遗传学特征进行活体观察。结果:贵州汉族长睫毛、黑眼色、宽眼裂、水平型眼裂方向的出现率分别为67.5%、71.3%、72.4%、68.7%。其中,男性分别为68.3%、18.3%、71.5%、73.7%,女性分别为67.3%、32.5%、72.7%、66.9%。结论:贵州汉族4项遗传特征的性别分布存在差异,且彼此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对称矫治曲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为矫治曲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不对称性垂直曲和L形曲的几何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矫治曲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计算,最后对其规律进行总结结果:不对称程度影响矫治曲的力学行为。不对称矫治曲除产生X方向的作用力外,在Y方向也有作用力产生,而且两个臂产生的力矩大小也不同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治疗时对M/F的不同要求对矫治曲及其特征尺寸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群体惯用手群体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贵州白裤瑶、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等8个民族群体惯用手的基因频率进行调查。结果:贵州白裤瑶、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惯用手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5991、0.5398、0.5821、0.6450、0.4935、0.6795、0.7795和0.7061。结论:惯用手的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民族和性别问差异,为国人惯用手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性角色及不同角色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感染和相关行为特征。方法对2009年建立的MSM人群开放性研究队列在2010年随访调查基础上进行随访调查,不足基线调查样本部分,采用滚雪球采样法招募补足,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调查表,由专门人员面对面进行相关行为学和血清学的匿名调查。结果在有效调查的402例中,0号115例(28.6%),1号92例(22.9%),0.5号195例(48.5%)。不同性角色人口学及行为特征关联性的多因素分析,存在独立的统计学/边缘统计学关联的变量:1号与0号相比,年龄、职业、认识当地MSM朋友数、近6月性伴数、同时有过2个及以上固定性伴、习惯携带安全套(P〈0.05或0.05〈P%0.10);0.5号与0号相比,年龄、职业、近6月无保护性男性肛交、习惯携带安全套;1号与0.5号相比,收入、近6月无保护性男性肛交、同时有2个及以上固定性伴(P〈0.05或0.05〈P〈0.10)。年龄较小、学生/教师/干部职员、认识当地MSM朋友数较多、近6月性伴数较多、不习惯携带安全套的比例0号较多;中低收入、体力劳动、近6月有无保护性男性肛交0.5号比例较高,同时有2个及以上固定性伴者1号较高。生物学检测结果,0号、1号、0.5号HIV累计发病率分别为6.3%、0、7.6%(似然比x2=7.390,P=0.025),梅毒累计发病率分别为8.0%、2.3%、3.5%(x2=1.985,P=0.371)。结论不同性角色具有不同的人口学、社会网络、性行为特征和HIV感染风险,在艾滋病防治中应针对性开展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