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目的分析二维彩色多普勒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显像特点,探讨超声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和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超声仪在坐位进行检查,观察肩腱袖、肩峰形态和肱骨头表面的形态变化,同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定,对康复进程进行随访。结果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肩腱袖、肩峰形态和肱骨头表面的形态变化,能够动态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产生撞击时的变化。同时和MRI对比分析大部分一致,部分病例经手术证实。结论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康复过程中,超声检查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例临床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SIS组)和21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3.0T超导型MR机行肩关节斜冠状面、斜矢状面及横断面成像,分析肩峰形态、肩袖、肩袖周围结构及肩部肌肉等组织结构影像特征。结果﹙1﹚肩袖损伤:40例均显示冈上肌肌腱信号及形态异常,18例表现为T1WI上冈上肌肌腱信号异常、混杂;12例表现为冈上肌肌腱内斑片状T1WI、T2WI信号增高影;10例表现为肩袖撕裂。﹙2﹚肩袖周围结构改变:40例均不同程度出现肩峰下滑囊增厚、积液及(或)肩关节积液。﹙3﹚肩峰形态:肩峰形态分别为平直型9例、弧型14例、钩型17例;﹙4﹚肩峰-肱骨距离:肩峰-肱骨距表现为16例在1.0cm-1.5cm之间,19例在0.5-1.0cm之间,5例小于0.5cm。SIS组和正常对照组肩峰-肱距均值分别为0.89cm和0.91cm,经t检验两组均数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结论MRI可以直观地评价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袖、肩峰及肩峰下通道等情况,是临床诊断的一种有用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4年以来,共收治6例开放性肩袖损伤患者,通过全麻下手术行肱骨头骨折复位,修复肱二头长头腱、肩袖、肩峰及肩胛冈处复位内固定,然后外展架固定于外展60度前20度位.术后实施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肩峰下间隙与肩峰撞击综合征(SIS)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证实的SIS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肩峰形态及肩袖损伤进行分型,测量肩峰下间隙.结果 40例患者中,肩峰平坦形(Ⅰ型)9例、弧形(Ⅱ型)12例、钩状(Ⅲ型)19例,肩峰下间隙狭窄32例(<1 cm),其中18例<0.5 cm,冈上肌腱钙化7例,肩锁关节骨质增生10例.肩袖损伤Ⅰ级17例、Ⅱ级15例、Ⅲ级18例,肩峰下滑囊增厚6例,肩峰下-三角肌下囊积液5例,肩关节囊积液10例,冈上肌的萎缩3例,关节孟唇的撕裂2例,孟肱关节不稳定4例.X线检查与MRI检查间肩峰下间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7 0).肩峰下间隙值与肩袖损伤MRI分级呈正相关(r=0.545,P=0.000 1).结论 肩峰下间隙与SIS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肩峰下间隙狭窄程度对SIS进行诊断和分类.  相似文献   

5.
肩袖是附着于肱骨大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园肌和附着在肱骨小结节上的肩胛下肌构成的袖口状组织,包裹于肱骨上。其上方为肩峰、肩锁关节、喙肩韧带构成的喙肩弓,两者之间为肩峰下滑囊。肩袖在肩关节运动中起支持、稳定肩肱关节的作用,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正常支点关系。肩袖起着肱骨头减压器和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肩袖创伤性肌腱炎又称肩袖损伤、肩部撞击综合征,系指肩峰下滑囊炎、肩袖肌腱炎,它是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主要见于引体向上、仰卧撑及投弹等活动,严重者可致肩袖断裂及冻结肩,影响日常生活和训练。我院近几年收治21例,采用患肩外展架固定、曲安奈德肩峰下肩隙局部注射等治疗方法,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肩腱袖撕裂的诊断及分级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肩腱袖撕裂MRI表现与文献及骨科手术对照.结果 36例肩腱袖撕裂,完全性撕裂11例,表现为肌腱连续性中断,肩腱袖肌腱回缩;部分性肩腱袖撕裂25例,表现为边界清晰不累及关节面或滑膜囊面的线样高信号,肩腱袖的滑膜面或关节囊面撕裂区可见积液.结论 MRI能准确判断肩腱袖撕裂范围及程度,是肩腱袖撕裂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铭  李海滨  苗军 《天津医药》2023,51(2):180-185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L”形转位上关节囊与肩袖索联合增强重建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均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镜下将肱二头肌长头腱“L”形转位进行上关节囊与肩袖索联合增强重建,随后再修复残存的肩袖组织。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采用肩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FUSS)进行肩关节功能和疼痛评价;肩关节正位X线片和三维CT评估肩关节退变程度、肱骨近端移位距离(PHM);MRI评估重建组织结构完整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21例(58%)行全层肩袖修复单排或双排缝合桥固定;15例(42%)行部分肩袖修复。25例肩胛下肌腱撕裂者使用单排技术修复。术中使用锚钉2~5枚,平均(3.8±1.4)枚。14例行肩峰有限成形术;12例行肱骨大结节成形术;10例同时行肩峰、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83.21±21.57)min。穿刺口均甲级愈合,未呈现感染、脂肪液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6、12个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提高基层医生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水平。方法采用Neer试验、Hawkins试验、撞击注射试验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进行诊断。结果通过临床试验检查、明确诊断,11例患者保守治疗痊愈,6例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早期做出诊断,利于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中晚期则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肩峰下撞击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利  田浩军 《河北医药》2006,28(11):1089-1091
肩峰下撞击征的概念首先由Neer[1]于1972年提出,它是指由于解剖结构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临床症状.其诊断标准主要有:症状以肩峰周围疼痛为主,夜间为甚.体征表现为肩峰前下至大结节这一区域压痛;肩关节主动活动时有60~120度的疼痛弧;被动活动时有碎裂声或捻发音;肩部撞击试验阳性为本病所特有,有助于与其他肩部疾病相鉴别.X线检查可见肩峰前外侧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撞击征按解剖学定位可分为"出口撞击征"和"非出口撞击征";从病因学角度分为"解剖学"和"动力学"两大类.依据病理学表现,撞击征分为三期:一期为水肿出血期;二期为慢性肌腱炎及滑囊变性期;三期为肌腱断裂期.近年来随着对肩峰下撞击征的研究深入及关节镜外科的发展,肩峰下撞击征的治疗出现了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同时行磁共振和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表现来评估二者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同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SIS患者40例,测量两组图像的肩峰下间隙最小距离,分析肩峰的形态、肩袖和(或)韧带的损伤情况、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情况以及肩峰和肱骨头的骨质异常情况等,配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 MRI组肩峰下间隙的最小距离(5.76±0.87)mm,相较于MSCT组[(5.93±1.13)mm]无显著性差异(P> 0.05);MRI组钩型肩峰(28例)、弧形(11例)、平直型(1例),相较于MSCT组(30例、9例、1例)无显著性差异(P> 0.05);MRI组对喙肱韧带损伤、冈上肌损伤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的显示优于MSCT组(P <0.05);MRI组可发现肩峰下-三角肌下间隙内积液的比率为95.00%(38/40)相较于MSCT组(25.00%,10/40)更高(P <0.05);MRI组可显示骨质异常的比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MSCT组的37.50%(15/40...  相似文献   

12.
汪琦  鄢用美  张蕃昌 《江西医药》2009,44(7):729-730
目的评价MRI检查对肩袖损伤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2例肩袖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并与手术所见相对比.评估MRI检查对该疾病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结果肩袖完全撕裂7例,表现为在MRIT2WI或STIR图像上肌腱区贯穿肌腱全层的高信号影。肌腱的连续性中断。肩袖部分撕裂5例.MRI主要表现为冈上肌肌腱的关节面T2WI图像上局限性高信号影,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的线状信号影中断或消失。冈上肌腱撕裂的MRI间接征象:肩峰下滑囊积液(本组8例),喙突下滑囊积液(本组3例)。7例完全撕裂手术所见基本与MRI表现一致。结论MRI能够准确显示肩袖断裂的部位,反映病变的病理过程.同时还能显示相邻组织的病理改变.对肩袖损伤有较高的准确性,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前肩袖损伤的病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源性的机械性撞击,即肩峰下撞击下导致肩袖损伤;另外一个是内源性退变导致肩袖损伤,还有血运影响以及创伤所致肩袖损伤.对肩袖损伤病因形成一系统的概念,临床中从中考虑,使临床医师对该病病因有较全面地了解,提高对其的诊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肩卡压综合征是指由于一些病变引起冈上肌出口狭窄,压迫肩峰下滑囊和(或)冈上肌腱,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称肩卡压综合征(或称顶撞综合征、肩痛弓综合征)。此处正常解剖基础为冈上肌腱可在冈上肌出口内自由滑动(冈上肌出口为肱骨头上方和肩峰下方的一个间隙,其下方为肱骨头上表面,后方为肩胛骨的肩胛冈,上方为肩峰的下表面,前方为喙肩韧带)。  相似文献   

15.
肩部撞击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部撞击症的概念首先由Neer于1972年提出犤1犦。肩部撞击症又称肩峰下疼痛弧综合征,是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是中年以上者的常见病。现就有关问题简要综述如下。1肩部撞击症的分类、病变范围及分期本病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钙化、肩袖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肱二头肌长头断裂;其共同临床特征是,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一疼痛弧,而被动活动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不同。肩峰下结构与典型滑膜关节的结构非常相似,其中喙突、喙肩韧带、肩峰构成的…  相似文献   

16.
正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等,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疾病。广义的肩周炎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任一部位的炎症,包括肩峰下骨囊炎、风上肌腱炎、肩袖病变、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及其腱鞘炎、喙突或喙肱韧带炎、肩周炎、肩锁关节病变、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小圆肌腱炎、肩部纤维组织炎、感触肌腱炎、肩损伤等多种疾患。而狭义的肩周炎,即冻结肩,指肩关节周围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技术观测肩峰下滑膜囊,探讨肩峰下滑膜囊与肩峰撞击综合症相互关系。方法:运用高频超声技术测量15例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肩峰下滑囊厚度,2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结果: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峰下滑膜囊平均厚度:滑液层(1.14±0.43)mm,滑液旁脂肪层(0.86±0.28mm);对照组滑液层厚度(0.91±0.40)mm,滑液旁脂肪层厚度(0.73±0.2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峰下滑囊与肩峰撞击综合征引起的肩关节疼痛无明显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临床影像学辅助肩峰下间解剖。方法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患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24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所有患者在术前均经过了常规肩关节正位以及冈上肌出口X线片的照射。24例患者经Neer分:2例Ⅰ度,10例Ⅱ度,12例Ⅲ度。并且对14例患者另行了B超检查。且其中20例患者又进一步实施了MRI或是MRA检查。后应用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进行治疗。且其中的12例患者还同时实施关节镜下的肩袖缝合手术。结果对所有的患者经过了6个月~4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6.3个月。经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发现患者术前评分在(16.8±4.2)分,而术后为(32.55±1.3)分,可见手术前后的评分比较具有统计性差异。结论在运用ASD进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前要运用临床影响学进行确诊并在手术时进行时时监控以实现更好的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肩部损伤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查肩袖撕裂51例,肩部疼痛72例。结果超声能清晰的显示肩袖撕裂的各种改变,并可以跟踪观察愈后的过程,实施超声可做为判断肩袖撕裂手术与否的客观指标。结论超声可做为评价肩部损伤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近端1~2 cm至肱骨头关节面的骨折。骨折发生率为全身骨折的5%,通常伴有肩袖损伤。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是一种腱帽状结构,止于肱骨头(上、后、前方),包绕关节和肱骨头。肩关节为多轴运动的球凹关节,关节盂较浅,肱骨头较大,关节内容积较宽,韧带和关节囊松弛。肩关节运动的解剖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