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1990-2010年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广东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GDP数据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GeoDA软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分析各县(市区)人口、经济集聚特征及两者空间上的协调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县(市区)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分析指出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并提出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粤东西北经济增长极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把握好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文章选取了2005~2016年中国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口集聚、经济增长与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与雾霾污染的空间耦合性较强,东部地区呈扩大趋势,中部呈收缩趋势,区域一体化特征明显。2.人口集聚与雾霾污染存在倒U型空间关系,目前大部分城市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另外越过拐点的城市存在退化趋势;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呈正U型关系,不符合EKC假说,且东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已经越过拐点。3.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外商投资缓解了西部地区的雾霾污染,但在中东部地区没有发挥出正外部性。考虑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后以上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高学历人口的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8,(3):5-17
高学历人口的空间合理集聚既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的现实诉求,也是中国人口学科向空间化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使用中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测度京津冀高学历人口的空间集聚格局并分析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京津冀高学历人口呈向心集聚特征,沿点轴演化模式演变。高学历人口的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北京与天津不仅具有虹吸效应吸纳河北省高学历人口,同时也具有溢出效应,促进河北相邻地区提高人口集聚力。高学历人口的集聚呈现高高和低低连片分布,人口增长极和人口洼地并存。在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相互博弈下,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与天津为中心、河北省为外围的高学历人口空间集聚格局。其中,高端医疗设施、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知识溢出发挥向心力作用,吸引高学历人口向北京与天津两大中心集聚。地理距离与高额的城市消费发挥离心力作用,推动高学历人口向外围地区扩散。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高学历人口的空间优化配置。只有推动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向河北腹地转移,优化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加速交通网络建设,才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6.
《人口学刊》2019,(3):28-37
人口空间分布受地域生态环境、商业条件和历史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呈非均匀性特征。随着大中城市经济优势的日益扩大及限制人口自由流动政策藩篱的消除,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向心力不断强化。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规模已经突破2 000万人,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对城市的交通、社会秩序、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人口疏解与人口控制成为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重要社会管理举措。同时,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红利加速消失的背景下,人口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各个地区竞相吸引的宝贵资源。面对疏解人口还是集聚人口这一现实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回答人口集聚是否拥有经济增长效应并在实证上检验人口集聚经济效应的大小。为此,本文应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我国人口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为了克服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应用工具变量、矩估计等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数和卫生医疗工作人员数符合工具变量的要求,结果显示人口集聚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此外,通过引入交叉项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引发的人口结构效应,即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改善人口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基于此,应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发挥人口集聚效应,特别是通过人口集聚来改善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这对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更有意义,在实行人口疏解政策时有必要考虑人口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7.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要素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重要动力,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要素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系统。本文构建关联协调度模型分析近15年来我国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由不协调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即初期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在后期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开始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隐患,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继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8,(1):45-55
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东北地区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空间整体相关性,探讨东北地区基本生产要素区域内部流动趋势及其空间配置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外流最为明显。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要素呈现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全局型Moran’s I指数和局域型LISA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相对较弱,总体呈现低—高(L-H)、低—低(L-L)的人口—经济集聚态势,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人口空间集聚是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导向下的社会流动过程,也是基于个体理性决策的人口迁移后果。空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演化",人口空间结构变化会带来社会关系和权利结构的演变,大规模人口乡城持续迁移带来中国乡土文化的凋敝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繁荣。社会关系的排斥源于社会权利的缺失,权利贫困引致社会贫困,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致使农民工无法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城市。文章基于城市权利的视角,提出城市公共治理的目标是赋予新移民平等的身份、公正的待遇、不歧视的就业、稳定的住所及体面的生活;保障其在城市公平获得生产、劳动、消费、进入、参与的主体性资格;同时,拥有平等获取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主体性权利,从而在主体构成、主体资格和主体能力等方面实现城市权利的一致性,通过机会的平等、过程的平等,逐步实现结果的平等。  相似文献   

10.
由于北京人口规模过猛、过快的增长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因此,对北京人口规模调控的讨论从未停止。然而,北京人口规模的过快膨胀仅是一种表象和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北京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导致的居住与就业的错位。为此,在详细探讨北京城市内部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性演变基础上,深入揭示北京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的根源,最后,为北京制定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政策,实现人口与经济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Space consistency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was evaluated in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Consistenc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dex and Consistency Deviation Index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results showed that:At the county level,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conomy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2010.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showed obvious economic oriented characteristics,and the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was steadily optimized.At the provincial level,space consistency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hanced gradually during 2000~2010.And,the disparity of space consistency decreased due to the narrowing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At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the space consistency in eastern region was basically stable,the middle region kept the best record,the western region was in decline,while the northeast region showed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The nation space consistenc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1978 to 2010.  相似文献   

12.
China's male marriage squeeze and its potential consequence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given rise to debate, but most studies contribute this squeeze to sex structure and neglect the age structure, and some studies use flawed method to study the contribution of age structure in this squeeze.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n indicator of Spousal Sex Ratio (SSR) and apply a decomposition method into age and sex structure.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hina's 2010 census and projection, we predict that from 2010 to 2020, the age structure will be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China's male marriage squeeze, and from 2020 to 2034, the contribution of sex structure will be increasing, whereas that of age structure will be decreasing. From 2034 to 2045, China's male marriage squeeze will mainly from imbalanced sex structure, and the age structure will contribute little or negatively to China's male marriage squeeze.  相似文献   

13.
《人口学刊》2018,(3):30-41
人口集聚和区域不均衡是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人口集聚除了具有静态的人口空间分布状态的含义外,还具有动态的人口向特定区域流动迁移的含义。人口集聚既是过程也是结果,研究人口集聚比单方面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或人口流动迁移研究更具挑战性,也更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20002015年省级数据为样本,根据人口集聚地区人口规模大和人口密度高的特点,利用人口密度的区域倍数指标来测量我国人口集聚水平,分析其变动特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途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口集聚程度按东部、中部、西部顺序依次降低,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人口集聚程度每提高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提高1.064%,西部地区人口集聚的经济效应最大,资本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显著正影响;城镇化、人力资本和人口抚养比是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口集聚能够提高集聚地区的城镇化率和人力资本水平,降低地区人口抚养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促进地区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挥人口集聚经济效应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口学刊》2019,(6):78-8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和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其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一直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问题是如何判断人口流动是否合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口流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本文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选取高技能人口比例等指标为门限变量,发现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当高技能人口比例超过7.24%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将增加8%。反映区域发展条件的其他门限变量估计结果同样显示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门限影响,当人口抚养比、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信息化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获得了相同的研究结论,高技能人口比例的门限值提高到10.57%,反映了第二产业对高技能人口的更大需求。总体看来,我国区域人口集聚水平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强相互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口的流动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质量,进而影响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文章从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动态变化以及空间格局三个层面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分布演化特征;基于中心地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从行政、经济、交通三个角度构建了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Zipf法则对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行政级别、人力资源水平、经济结构、交通建设等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应当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技能互补、产业布局优化、交通网络建设完善等对策引导京津冀地区人口合理布局的建议,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京津冀流动人口县级截面数据和定量模型,对影响京津冀流动人口空间格局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域单元流动人口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各地区流动人口增长的内部差异明显;无论京津冀区域外还是区域内部的人口流动,均向北京市和天津市集聚;近几年京津冀流动人口增速虽然减缓,但向京津集聚的趋势未变.研究结果表明,在京津冀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中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影响最大,社会因素的影响次之,流动人口密度滞后效应再次,平均海拔影响因素最小.基于此,提出制定倾向河北省的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包括注重发展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河北省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要素、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投资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运用G IS技术,对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划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大部分市县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区内无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并存在较明显的"五区"空间格局,即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和中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