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熟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2.
严子陵钓鱼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文化史中经典的隐逸意象。唐前涉及到严子陵的诗歌并不多;盛唐时关于严子陵隐逸意象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文人漫游生活与建功立业的心态;中唐时期,以大历诗人为代表的文人由于失去进取心态而在其诗歌中以严子陵的隐逸意象表达其闲适之意;唐末五代时,世道的混乱使文人们的隐逸心理渐趋稳定。严子陵式的隐逸成为文人们效仿的生活方式,严子陵的经典隐逸意象在诗歌中渐趋凝定。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耻》通过主人公所表现的“耻”主题、意象或场景以及情节的重复叙述,丰富了小说所表现的内涵。从重复叙事这一独特角度来阐释这部小说,进一步挖掘《耻》中独特的叙事艺术,可以发现,这种叙事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或内涵。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月"所构成的诗词意象,以其丰富的内涵与《红楼梦》的意境紧密相连。本文从小说诗词中月意象的总体状貌入手,了解唐诗宋词"月"对小说诗词"月"意象的浸染,探究"月"对《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个角度更透彻地挖掘"月"在《红楼梦》中的表现方式和小说作者的运用目的。探讨《红楼梦》诗词中月意象的独特文化内蕴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诗性品质。  相似文献   

5.
吴镇是元代书画四大家之一,善画山水、竹石。以吴镇1345年所作《渔父图》、1336年所作《渔夫图》和1341年所作《洞庭渔隐图》为例,从构图着眼,分析了吴镇"渔父"题材山水画的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6.
建筑意象的空间隐喻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卡佛的名篇《大教堂》中建筑意象引人瞩目。空间批评理论认为,空间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多维文化信息。借鉴空间批评理论视角,探讨《大教堂》的空间化隐喻叙事艺术。文本中,城堡、监狱和大教堂的建筑意象相克相生,表现自我突破固守与禁闭,获得新生和成长。空间概念在《大教堂》中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火和动植物意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平果壮族嘹歌》和英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隐喻修辞手法之中,但是,在使用这些意象表现婚恋道德的主题时却分别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文化内涵。认为二者不同的历史文化轨迹和社会心理是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夫妇和戴维·霍克斯译文为研究《红楼梦》习语英译策略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文章选取《红楼梦》中50则包含有动植物意象的习语,通过举例分析,对二者在处理这些习语时所采用的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意象替代、意象替代并释义的翻译策略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寻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角度和文化取向下不同的英译手法、效果以及优劣得失,以管窥习语中英转化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性因素。惯用海洋意象是唐诗的特色之一。统计了《全唐诗》中涉及海洋意象的诗歌作品,认为唐代描写海洋意象的诗人众多,描写海洋意象的唐诗数量可观,唐诗中的海洋意象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0.
李白《峨眉山月歌》写于25五岁出川入渝时,从诗中的地名意象及诗歌声情,分析其中的生命情调。从诗中出现的五个地名意象、"思君"所指为何,以及诗中的情调表现,可以看出《峨眉山月歌》深具眷恋乡园的感伤基调。  相似文献   

11.
分茶是流行于宋元时期的一种游戏,通过点茶时不同手法的运用,可以在茶汤的表面形成各种奇奇怪怪的图案或文字形象.分茶产生于唐朝末年至宋初,是点茶法的游戏化,在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时期发展最为鼎盛,元朝时逐渐衰落,明朝时,随着朝廷罢贡团茶,分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被撮泡法所替代.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近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宋代社会所出现的好讼民风、发达的契约制度与书铺机构等因素,催生了发达的书证制度.宋代书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契约与政府档案等书证类型.宋代形成了发达的书证防伪与鉴别技术,书证在民事司法中得到广泛运用,成为民事司法中的“证据之王”.以宋代书证制度为理据,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司法法具有较强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词人陆游,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作借助丰富意象地巧妙使用,映射出词人闲适与苦闷交织的矛盾心理。文章试从意象分析这一角度,体味词作中流露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状元桂冠来得容易;夺魁之后并无特别的待遇:不立即授职,到授职时起点官阶很低,入仕之后也不因是状元而被另眼看待;唐人集中不注意及第名次,也基本不用“状元”一词。总之,同是状元,在唐代远不如宋代中期以后的地位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中国汤类菜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周详的考述:先秦有汤菜,隐藏在羹中;汉魏唐宋,羹中的清羹逐步过渡为“汤”,并和唐代已有的鲤鱼汤、鳜鱼沈及长期存在的汆、涮类菜中的“汤”相结合,在宋代形成“羹、汤”初步合流(或曰分离)的局面,尤其是野蔬汤等多道汤菜的存在,证明宋代汤菜已“自立门户”;元明清之时,汤菜全面发展,最终成为中国菜肴中的一大类别。  相似文献   

16.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全书十五卷,记载了唐代科举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士风气、逸闻趣事和诗词奏议.纵观全书,此书词汇的主要特点是大量的科举词汇、丰富的唐五代常用词语.当前对《唐摭言》的研究甚少,加强《唐摭言》词汇特点分析,进而揭示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的语料价值,对于词典的编纂与修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宋两代是中国副食烹饪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烹饪方法上,煮和脍在唐宋两代都比较流行;在副食烹饪技术上,食品雕刻和花样拼盘在唐宋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副食烹饪原料上,唐宋时期的人们都很重视对动物杂碎的充分利用。唐宋两代的副食烹饪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第一,就烹饪方法而言,唐代盛行烤,而宋代盛行炒;第二,宋代时花果开始成为菜肴制作的主料或辅料,使宋代的副食烹饪原料更为广泛;第三,素菜在宋代的兴起,使宋代的整个副食烹饪面貌有别于唐代。  相似文献   

18.
陈北溪的生卒年,由于<宋史>本传的记载出现偏差,加之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宋元学案>等书又承其讹误予以转述,以致今天的看法,依然众说纷纭,愈演愈繁.文章通过对有关材料详加考订,将陈北溪的生卒年确认为1159-1223年.另外,对于陈淳的仕履和著述,文章也进行了考究,并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在讨论历史演义的起源时,一般认为是宋元的讲史话本给予它重要的影响,其实宋元话本只是过渡环节,源头应是敦煌变和话本。历史题材的敦煌变话本对后来历史演义的影响既是广泛的又是重要的,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启发叙述体式,确立基本质素,成为素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