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国光 《给水排水》2020,46(8):11-14
介绍了上海加强管网水质管理情况,多年来水厂出厂水平均浊度0.08NTU,管网水平均浊度保持0.11NTU,仅增加0.03NTU,采取管网补氯等措施降低出厂水余氯,使管网余氯更稳定平均,改善供水口感。开展管网综合指标检测,科学评价管网水质,确保管网水质。对上海二次供水改造提出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余氯与浊度是管网水质中有效反映水质状况的参数,以太仓市某小区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小区供水管网14个取样点进行水质监测,分析供水管网中余氯与浊度之间的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余氯在管网中总体呈下降趋势,浊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当管网中余氯在0.05~0.2mg/L时,余氯与浊度之间呈明显负相关,浊度越小,耗氯量越小,管网中自由余氯保持在较高浓度,消毒效果显著;当余氯高于0.2mg/L时,浊度对余氯消毒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余氯与浊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试验,探讨了二次加氯、短时自由氯消毒和定期折点加氯等方法控制氯胺消毒供水管网硝化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均可有效抑制管网的硝化作用,减少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减缓余氯的衰减,有效灭活水中的异养菌和亚硝化细菌,确保在氯胺消毒管网内饮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层建筑转输供水系统的二次供水水质安全问题,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补氯量、水温、有机物等因素对余氯衰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箱中0.1mg/L余氯量的进水停留4h后余氯不达标并出现微生物滋生的问题,同时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浊度升高,有机物含量下降;二次供水系统中余氯的衰减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余氯衰减受补氯量、TOC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显著程度依次为水温补氯量TOC含量,其中补氯量、水温与TOC含量对余氯衰减的交互作用比较显著;补氯后余氯的衰减速率增大,且补氯量越低,TOC含量、水温越高,余氯的衰减速率越快;因此,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转输供水系统中进行补氯时,补氯点的设置和优化需要考虑二次供水水质、补氯量、余氯衰减速率、水温、有机物含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邯郸市铁西加压站、铁西水厂的运行状况以及邯郸市供水现状等,对铁西水厂二期管网工程投入运行后对铁西加压站运行状况有何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方案二:取消铁西加压站,新建一座小型加压站,并对供水管网进行局部调整,是经济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针对供水管网龙头水质保障面临的难题,总结了常州市从水厂到龙头一体化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以余氯为水质控制指标,提出了“优化投加、时空均衡、局部提升、精准控制”的龙头水质保障策略,构建了以小区入口和水箱出口水质为关键控制点的水质分段监管与保障技术,保障了常州市主城区龙头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水合三氯乙醛浓度列入单项指标,但目前我国尚缺乏消毒副产物情况统计数据。利用美国ICR数据库,对美国500座大型水厂的水合三氯乙醛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CR数据库水厂的所有水样中水合三氯乙醛浓度超过10μg/L的比例约为10%。若采用地表水为水源,水合三氯乙醛浓度超过10μg/L的比例为12.9%。地表水中湖库水和河流水间差别不大。以地表水为水源,自由氯消毒时,水合三氯乙醛浓度超过10μg/L的比例为16.5%;氯胺消毒时,水合三氯乙醛浓度超过10μg/L的比例为6.9%。以地表水为水源且用自由氯消毒时,水温、有机物浓度和采样点位置对水合三氯乙醛的浓度影响很大,水温大于20℃,水合三氯乙醛浓度超过10μg/L的比例高达30.5%。颗粒活性炭水厂的供水中水合三氯乙醛的浓度明显低于其他水厂,其中采用臭氧—颗粒活性炭工艺的效果最为明显。按我国标准,若采用美国环保局"管网四季度平均值"为达标计算方法,以地表水为水源的ICR水厂在水合三氯乙醛指标上的不达标率为6.0%;若采用我国"水样测定值和标准限定值的比较所得合格率"为达标计算方式,其不达标率为33.1%。建议我国标准采用"管网四季度平均值"或"采样点四季度平均值"进行达标计算。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利》2008,(10):80
技术简介:用于(在线)监测水中余氯,如饮用水处理厂、供水管网等。同时适用于消毒过程中对水中含氯量的监测。便携式的余氯检测仪,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检测消毒剂投加处理后水中的消毒剂含量,从而为判断能否饮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周暹 《给水排水》2012,(Z2):107-109
通过对二级加压站的供水模式、供水区域内的管网状况、供水量及存在的问题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对,从可行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得出结论:氯胺消毒是适合二级加压站安全供水的消毒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次氯酸钠消毒在农村供水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考察了南方某省以同一地表水为水源、水处理工艺相同、分别采用液氯和次氯酸钠消毒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两处农村供水工程(T水厂和H水厂)的余氯衰减、消毒效果和副产物生成情况。结果显示:在有效氯投加量分别为1.0 mg/L和2.0 mg/L时,2.4 h后H水厂出厂水的余氯值衰减率比T水厂分别低6.53%和3.30%,两者的消毒效果均较好,H水厂的管网末梢水菌落总数值比T水厂低40.62%,微生物安全性更高;当有效氯投加量由1.0 mg/L增至2.0 mg/L时,T水厂和H水厂出厂水的三氯甲烷生成量分别增长97.36%和59.35%,三卤甲烷分别增长122.64%和91.43%,而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生成量增长率相差不大。研究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及消毒效果略好于液氯,且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和三卤甲烷的生成量较小。由于两水厂在水源类型、水源水质特征、工程规模及水处理工艺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经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次氯酸钠消毒在农村供水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我国南方G市的2座水厂配水管网中AOC、HPC和余氯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沿程管网中AOC在总体上有升高的趋势,用户用水量和降雨量对管网水的影响比较显著。管网中AOC含量与余氯呈一定的负相关性,AOC与HPC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但在余氯浓度较低时HPC与余氯之间呈现出较好的负相关性。在2座水厂出厂水余氯都控制在0.65mg/L左右的情况下,G市的配水管网生物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对经紫外线消毒后水中余氯的衰减规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有机物含量、紫外线强度及剂量等因素对氯衰减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剂量低于40mJ/cm2时紫外线消毒对氯衰减基本没有影响,而当紫外线剂量大于40mJ/cm2时会加速氯的衰减速度,紫外线剂量从40mJ/cm2提高到1 000mJ/cm2时,水中余氯由3.2mg/L下降到2.8mg/L;低紫外线强度下氯的衰减速度低于高紫外线强度情况,如紫外线剂量为100mJ/cm2,紫外线强度为0.113 00mW/cm2和0.028 25mW/cm2时,水中余氯分别为2.31mg/L和2.63mg/L;在同一紫外线剂量下,pH偏酸性时氯衰减速度高于高pH情况;增加水中有机物浓度会加快氯的衰减速度。在实际应用低紫外线强度进行消毒时,如降低投氯量将不能有效保证管网水中的余氯量。  相似文献   

13.
余氯静态衰减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西安市供水管网的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余氯静态衰减试验,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将水体中余氯的衰减分为两大类,一阶段型和两阶段型,并建立了水体中余氯衰减的数学模型;通过相对关联度的分析,分别确定了余氯衰减系数k1、k2及分割时间tb三个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比较铁、锰对k1、k2及tb的S2A/S2T,分析了铁、锰对余氯衰减过程的影响;试验证明,余氯静态衰减过程中溶解态铁、锰的浓度变化主要受氯氧化作用的影响,总铁、锰的含量,pH和浊度的变化不受余氯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水厂供水管网存在供水分界带,小幅度调节水压差能使分界带波动。探究改变供水分界带区域地理位置,改善供水分界带水龄并保障整体管网水质安全,针对存在供水分界带的供水管网,对改善分界带水龄不同方案结果的比较,提出一种考虑用水节点分布与用水量的区域综合水龄评价方法。以H市供水管网为例,研究发现,根据评价方法,5种压差方案中,压差为2 mH2O的方案,其分界带内与整体管网的相应水龄计算值均相对较小,说明该方案下水质相对最好。结果表明,控制不同水厂出厂压差,推移城市管网中的供水分界带,会使局部和整体水质区域性发生变化。确定压差方案时,区域综合水龄评价方法适用性好,能够对不同水质改善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择优。  相似文献   

15.
王艳  王玉敏  李乔  李成林 《给水排水》2020,46(2):116-120
结合实验室数据校核得出适合研究区域内的城乡统筹供水管网水质模型,基于水质模型建立并求解了余氯优化调度模型,开发了在线水质模拟和优化调度管理平台。通过水质优化调度研究,在保障管网中各节点余氯量满足国家规范要求下,相比人工氯投加量下降了20.5%;最后从工程性措施提出了乡镇管网水质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细菌滋生且难以控制等问题,水质生物安全及其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愈显其必要性。在我国南方某地区的原水—净水厂—供水管网全流程选取18个采样点进行常规水质及生物稳定性指标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原水预氯化导致水中AOC含量由210μg乙酸碳/L上升至348μg乙酸碳/L,这可能是由于预加氯氧化过程将大分子质量有机物分解为易于细菌利用的小分子质量有机物所致;澄清与砂滤工艺对AOC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氯胺消毒可有效降低水中的异养菌菌落总数,对异养菌平均去除效率达95%以上。对供水管网水质检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管网水中余氯浓度低于0.43mg/L时,异养菌菌落总数与AOC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R=0.27,P0.05,n=97),这表明氯氨含量与AOC和异养菌菌落总数存在相关性特征;在余氯浓度高于0.43mg/L时,细菌总数与AOC含量相关性不显著(R=0.18,P0.05,n=91),说明此时氯氨为细菌生长的限制条件。因此,适当的氯氨投加量条件可有效限制城市供水系统中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可同化有机碳及氯浓度对给水管网中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九水厂炭滤池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试规模的臭氧活性炭工艺控制和改变进入模拟管网水中的可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及余氯浓度,确定AOC含量、余氯与给水管壁生物膜生长的定量关系.试验表明:AOC浓度对管网中生物膜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加氯的条件下模拟管网进水AOC维持在100 μg/L左右时,模拟管网中挂片生物量达到107 CFU/cm2量级;在进水AOC维持在40~50 μg/L时,挂片生物量下降显著,维持在104CFU/cm2量级.在加氯后挂片生物量不超过103 CFU/cm2量级,在余氯0.3~0.5 mg/L下挂片生物量稳定在102 CFU/cm2量级,同不加氯时相比生物膜的生长得到很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提高城市供水管网的水质是一个综合工程。供水行业的水质监测重点将由水厂水质监测向管网水质监测转移。管网水质监测会引起进一步的重视。上海城市供水行业率先设立了管线管理水质检测部门 ,为供水全过程的水质提高采取了积极的组织机制。管线管理水质检测将开展有效的技术措施 ,首先对城市管网的水质情况进行普查 ,了解不同管材、不同年代管道、不同建筑物构建方式对水质的影响。水质检测部门还将在管线上安装在线浊度仪和余氯仪 ,掌握出厂水与管网水水质的动态变化 ,全过程地监控供水水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将重视管网水质的监测@杨琦…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和服务可靠性,常采用多水厂向管网供水。多水厂供水区域可分为完全由单一水厂供水区和多水厂联合供水区。这些供水区的划分,以及管网中各节点(管段)由各水厂供水百分比,可利用给水管网水质模型中的水量溯源功能分析。在叙述水量溯源原理与分析过程后,以单工况示例和延时模拟示例进行了说明。水量溯源对了解各水厂向管网供水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上海市给水厂在制水过程中采用氯胺消毒工艺,在原水氨氮浓度低时,通过液氨加注系统补氨,保证原水氨氮达到一定值,确保出水余氯.而氨瓶在运输、加注过程中存在氨气泄漏等安全风险;在液氨投加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水射器喉口结垢堵塞水射器的问题.浦东水厂采用氯化铵替代液氨加注系统,消除了氨气泄漏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并解决了水射器结垢问题,简化设备操作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平均加注总成本为0.003 78元/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