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站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78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及成分输血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78例患者输注红细胞混悬液量为1170U,输注血浆量为202800ml,冷沉淀量为1384U,机采血小板148个治疗量。成分输血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降低了大量输血所引起的并发症。在大量输血患者中,成分输血的应用较广,效果十分理想,成分输血以输注红细胞混悬液最为常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 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合适比例。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各种原因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151例,按照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138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13例),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之比为1:1作为分界,每组均分为高血浆(2:1)、中血浆(1:1)、低血浆(〈1:1)3个比例组。输血前和大量输血后24h检测凝血功能。结果表明,大量输血24h后,凝血功能正常组的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高、中血浆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的中血浆和低血浆组在大量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仍在异常水平(P〉0.05),高比例组的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调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建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2:1,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建议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1:1,减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高血容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创伤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公共卫生问题。就全世界范围来说,它是继心脏和肿瘤疾病之后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因交通事故而致的创伤将成为第二大死亡率和发病率[2]。在创伤患者中,出血是导致其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未彻底控制出血之前,为了维持基本血压而补液和/或输血是必要的手段。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是指24h内输血量≥患者循环血容量或输注的浓缩红细胞>10U,亦或指在1h内输入的浓缩红细胞>4U[3]。此外,患者通常需要输注其他血液制品。尽管大量输血在救治创伤患者中起了关键作用,但是并非每位受血者都由此得益,有…  相似文献   

5.
侯春梅 《临床医学》2014,(3):101-102
目的对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成分输血后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值均较输血前显著升高(P〈0.05),成分输血以红细胞悬液为主,其次为血浆、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等。结论经合理的成分输血可有效满足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需求,提高患者的Hb、WBC、BPC值,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6.
大量输血指导方案(推荐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输血在抢救急、危、重患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及时、充足的血液输注对抢救大失血患者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致使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制定大量输血指导方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治疗时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及电解质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输注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不同分为高比例组51例、中比例组38例、低比例组25例。对比3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电解质平衡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生存情况。结果输血后三组患者血小板数量(PLT)均降低,且低比例组明显低于高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高、中比例组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低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中比例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g)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Fg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比例组血清CD3^+、CD4^+、CD8^+水平与输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比例组CD3^+、CD4^+水平明显降低,CD8+明显增高,且高比例组清CD3^+、CD4^+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清K+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Ca^2+、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红细胞输注总量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高比例组死亡率为3.92%,低于中比例组死亡率10.53%及低比例组死亡率16%。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给予高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比例≥1:1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减少后续红细胞输注量,节约血资源,并可明显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为总结合适的输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文纳入我院收治的100例大量输血患者,其中死亡20例,存活80例,分别设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液指标变化。结果输血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水平(Hb)均明显变化,存活组输血后的PT、APTT、PLT、FIB、Hb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400-800 mL血浆和4U红细胞的发血方式占该组73.75%,明显高于死亡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输血方式,能有效提升大量出血病人的各项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对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2例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为1:3,观察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为1:1。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3+、CD4+/CD8+)、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舒张压、收缩压变化。结果:输血后1 d两组血压及CD4+、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1 d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输血前、输血后1 d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比例输注可改善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免疫功能,而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高比例输注有助于防止凝血障碍发生,且不会增加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的监测和维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出血患者需要大量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及各种血液制品以维持血容量和血液的功能。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MT)一般定义为:①24h内置换患者的全部血容量。②3h内输入液量相当于50%血容量。③输入超过20U红细胞悬液。④发生持续大出血的患者4h内至少需输入4U红细胞悬液。⑤出血速度超过150mL/min。⑥需要输入血小板或血浆[1]。MT的患者常会存在血液稀释、低血容量、低体温甚至代谢性酸中毒等干扰凝血功能的因素,以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可能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止血机制,并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  相似文献   

12.
正严重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创伤患者的复苏和输血一直是创伤外科研究的热点话题。传统的复苏原则是先以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充血容量,同时或继以输注红细胞类制品(red cell concentrates,RC)以提高机体  相似文献   

13.
大量输血的相关问题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上,输血是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但也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而大量输血更可引起诸如凝血功能下降、酸碱代谢紊乱等严重的副反应。该文就近年来有关大量输血的相关问题和处理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手术患者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手术中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分析了32例予以大量快速输血的手术患者,总结了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低体温、低钾血症等特殊并发症的观察以及预防与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6.
大量输血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患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改变。方法对79例大量输血患者进行血清钾、钠、钙和抗凝全血血气分析。结果有21.5%的患者出现低血钾,30%发生低钙血症,并且有18.9%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大量输血后,要及时检测电解质,掌握机体酸碱平衡状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1 601例大量输血病历资料中凝血指标的检测数据,探讨大量输血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联合全国20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大量输血病例资料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采用统一调研表格,分别收集数据资料,表格回收后统一处理分析数据。结果大量输血过程中,患者血小板降低明显,当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时,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1×109/L,或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0.3 U(0.3 U/kg)时,患者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5×109/L;传统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大量输血时变化不明显。结论大量输血时,由于新鲜冰冻血浆的普遍应用,传统凝血指标变化不明显,而血小板计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24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开展大量输血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1)经输血治疗后,出院时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2)经输血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19.
大量输血后血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血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方法应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及血气分析仪检测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中、后血清中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结果大量输血后的患者血清钾离子及pH明显减低。结论大量输血后的患者易出低钾血症与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患者短期内大量输血(MT)后体内电解质浓度对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2019年本院成人心脏手术76例,按其围术期输血量均分为大量输血(MT)组(输注红细胞量≥10 U/人)和对照组[输注红细胞量(0~1)U/人];分别于术中输血前与术后通过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检测和NM-BAPTA比色法检测患者即刻血清中Na+、K+、Ca2+浓度,应用t检验比较分析2组术中(输血)前与手术后血清中Na+、K+、Ca2+浓度的变化。结果 MT组和对照组各患者人口学特征、手术种类(数)具有可比性(P>0.05),以及术(输血)前血清Na+、K+、Ca2+等电解质指标水平相似(P>0.05),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大量输血组与对照组手术(输血)后血清Na+、K+、Ca2+的平均值(mmol/L)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