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祭祀空间是传统村落形成场所感的基础,而传统村落又是祭祀空间的载体。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晋中传统村落祭祀空间在地理位置上是村落和民居院落的核心,代表着村落建筑在工艺和形制上的至高级水平。同时它也是村落人文景观环境特质的象征,主导着传统村落的文化和精神,可谓聚落社会(宗族)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空间是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集合,它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也是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作用的结果。本文以萝卜寨为例,从村落形成环境、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建筑布局特色三个方面建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知分析方法,解读羌族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既是历史脉络和地方文化的载体,亦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认知传统村落时,从集群视角切入,探讨各村落单元之间的关联,平衡区域文化要素和具体生活现象之间的关系,是衔接过去与当下的重要途径。研究样本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其所处"河汾地区"的"大传统"指向性不足,而基于村落自身所梳理出的"小传统"更能够代表其沿革历程和发展方向。根据村落群形成演化的环境、经济、宗教、组织等影响要素,归纳文化形态的外向和内向特征。外向特征体现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运转,内向特征包括民众在区域内部形成的共同空间意象、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文教活动的展开形式。外向特征与内向特征共同附着于村落群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云丘山地区特有的文化属性,为村落的传统延续和日常生活运转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区特征,这些特征描绘着居民的集体记忆,凝聚着文化和民族内涵。集体记忆也是民族的记忆,这些记忆代表着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为此,将地域文化注入设计,探索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的改造,重拾找民族的集体记忆。研究主要以新班章村寨村落风貌提升改造为例,分析传统民居形式与传统装饰的文化内涵,将哈尼族文化融入景观和建筑改造,从中寻找村落居民居住环境的新路径,为哈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路径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理单元作为人类族群聚居的空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内,一个缓慢的"长时段"中,构成了一种自我叙事,成为乡土文化形成、发展、积淀的容器。其中的传统村落既是社会记忆本身,又是传递社会记忆的载体。物质和非物质历史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固化为身体化仪式、宗族祭祀、符号文本系统,构成一个集体记忆的社会框架,个体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之内,通过约定俗成进入有意义的语言系统,即能指和所指的一一对应。宁波东钱湖因水利工程而兴,历史上是一个独立封闭、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传统村落具有双重属性,反映了地域环境的适应产物和区域历史的物化形式。该文从社会记忆的概念出发,梳理了乡村社会记忆的实践、空间、符号三个系统,以期将传统文化一个地理单元内"原汁原味"的活态保存下来,进一步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从物质表象走向社会本质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6.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同时也是民众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文章以村民为主体的"集体记忆"为基础理论,指出"城市化模式"下乡村建设对公共空间营建产生的消极影响,加以纠正用于指导乡村公共空间物质层面营建中乡愁记忆的表达,以期能在乡村生活逐渐去村庄化的当下,再造乡土特质,重塑村民集体精神,进一步增强乡村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是地域特色文化和乡土建筑风貌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态是人与地域环境长期互动交融的结果。湘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厚、民族文化多元,选取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为样本,基于ArcGIS空间分析、空间类型分析等,提炼分析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和普适性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解析村落山、水、林、田、宅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空间组织和建筑群体组团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在地性表达模式,构建空间形态特征图谱,深化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为传统村落在地性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儒家影响下的中国农村空间是一种叙事教化的空间,这些如讲故事说教一样的地景空间,蕴含了赖以维系公共秩序的价值以及村民共享的集体记忆。这两年兴起的乡建风潮,建筑师如何利用机会将设计转化为新形式的公共空间,改善村民的环境,重建村落叙事的空间传统,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文章以徐甜甜的松阳樟溪红糖工坊设计,讨论结合产业的社区空间设计,以及场所感与建筑文化生产的舞台表演本质。  相似文献   

9.
高原藏族传统村落在适应地形与环境,并不断融入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以中查藏寨为例,从村落选址与格局、村落公共空间、村落环境景观,解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并从建筑整体布局、建筑平面、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装饰,分析该村落的建筑风貌特征,为保护该地域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一、村落建档保护的内生动力(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来源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气候迥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基于社会认同视野,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愈加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体现着传统村落居民的集体记忆、文化元素和行为模式,是村民情感的维系基础和村民集体内聚力的外在  相似文献   

11.
广场空间是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现着村落的规划思想及空间格局特色。本文以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广场空间的形态、功能文化及活力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物质空间角度解析广场空间的可达性、形态特征、空间尺度及构成要素,分析传统村落广场空间场地环境本身的构造规律。按照功能及文化特征分为入口广场、社会广场、生活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四类。通过分析使用者在广场空间中的活动表现,探究传统村落广场空间与村民现代公共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而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村落广场空间改造优化,以实现空间的物态传承更新、人气蓬勃兴旺。  相似文献   

12.
结合棣花镇的两个改造式村落的现状,从村落布局及民居院落的空间形态、建筑立面造型、传统生态技术等方面对村落物质环境的传统文化特征及其作为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的物质性要素和场所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遵循的能够保持文化传承的建设原则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闽北建瓯的传统村落大都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郑魏传统村落建村历史悠久,村落的空间形态布局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复杂多变的山水地貌格局相互融合,从村落选址到建筑布局都蕴涵着其村落形态特征的精妙之处。通过对闽北建瓯郑魏村村落空间形态在其整体村落格局、内部空间秩序、建筑形式的特征研究,从宏观到微观视角探究其村落空间要素,解析郑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的景观文化基因承载着村落方方面面的历史,是村落地域性景观文化的载体,在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鄂西复杂的山丘地形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村落文化,也让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好保存下来。以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的土家族传统村落鱼木寨为例,通过对鱼木寨景观基因的挖掘提取,总结了鱼木寨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聚落格局、公共空间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景观特征,并提出了公共空间保护和更新的可持续性策略,为鄂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构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村落中的乡土文化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传统建筑环境,传统建筑环境也从空间构成、建筑形态、细部装饰等各方面反映着乡土文化的特征.以陕北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中文化特征的研究为例,主要包括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特征的影响因素与表现方式、文化特征的变迁等研究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环境整体性保护方法,对于乡上文化和传统建筑环境的有效传承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的空间是我国历史文化记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掘其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空间锚着性的概念;然后以宗族思想为切入点,以幕阜山脉的中港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分析宗族思想在空间布局、空间扩展、空间分配三个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形成具有控制性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空间锚着性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表明宗族思想是一类影响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关键文化因素,传统村落的空间对宗族思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锚着性。  相似文献   

17.
浙东地区的乡村有着丰富的民俗传统,构成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色彩。至今这些空间转化为乡村文化场所,依然延续着公共属性。本文从浙东地区民间的类型与文化特色出发,以宁波东钱湖周边的村落为例,研究乡村空间的选址、建筑色彩、建筑型制与场所环境特征,分析其历史演化的规律,为营造乡村公共环境、延续集体记忆提供历史依据,对塑造地方认同与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村落源于人类的聚居活动,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村落景观空间是当地历史文化与村民日常活动的载体,因地理环境不同,村落之间展现出不同的景观空间特征。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村进行实地考察,基于建筑、街巷和公共空间分析其景观空间特征,为该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正面临着风貌特色消失、传统文化遗失等问题,在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营造与发展策略,以文化空间为着力点带动传统村落发展,保护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通过解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基本内涵、文旅融合与村落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当前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例,从整体格局、节点、建筑三个层面识别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空间营造方案,并围绕文化空间的功能结构打造、多方主体参与、提高文化空间输出三个维度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以期营造出能够满足村民需要与游客享受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湘西苗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在各文化板块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湘西苗族的传统宗教和祭祀文化也存在着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本文基于宗教文化视野,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展开研究,详细论述在祭祀文化影响下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布局与装饰特征,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