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萌萌 《城市建筑》2014,(12):250-250
传统聚落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很多气候适应性的经验、方法和智慧。本文从传统聚落的选址环境、群组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方面,分析了同一地形条件下传统聚落适应气候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翟静 《城市建筑》2014,(12):32-32
本文首先界定了聚落空间和聚落形态的概念,对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北京川底下古村为例,从聚落选址环境、聚落整体空间环境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个层面,探讨了沟谷型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水适应性,本研究以白洋淀周边风貌肌理保留状况良好的20个传统聚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堤堰修筑、渔苇生产和内河航运的长期作用下,雄安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在水陆关系、聚落形态、空间单元上均体现出明显的水适应性。(1)传统聚落与防洪堤堰呈现融合共生的水陆关系,池沼和沟渠构成了聚落内部的排涝体系,沟渠分为联通式和尽端式两种。(2)聚落形态多呈带状或指状以适应白洋淀堤堰工程和内河航运需求,聚落外部轮廓和内部肌理深受洼淀环境和商品贸易的共同影响。(3)聚落、淀泊、苇田、农田、沟壕的圈层式分布构成了白洋淀周边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单元,也反映了男渔(耕)女织的传统性别分工。芦苇台田奠定了本地区传统院落和建筑的形态尺寸。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黔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的整体形态进行规律性总结与抽象化概括,将其归纳为团块型、条带型、组团型以及复合型四种基本形态类型,并基于与空间形态相对应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类探讨。依据对黔南地区水族传统聚落的田野调查数据,采用Bigmap、Coogle Earth、LocaSpaceViewer以及Global Mapper等软件对黔南地区水族传统聚落进行分析和模拟,以16个水族最为典型的样本聚落为例,分别对上述模型结构进行实证。此外,以“点—线—面”为线索,对水族传统聚落要素进行空间特征上的探究。并从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对黔南水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成因进行探究,明晰了其聚落空间形态,体现其对客观自然环境的选择、利用与应答以及对农耕文明、社会经济、风水学说、榔团治理、家支结构、民俗文化、信仰崇拜等主观文化的思量。  相似文献   

5.
句法视域中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征,对其的研究一直是建筑学界关注的议题。文中以句法视野解读聚落空间形态,以探讨其隐含的文化与社会本性。其中空间句法作为理解聚落空间的社会逻辑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与空间形态的互动关联,并可定量而精确的描述空间结构形态,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水适应性,本研究以白洋淀周边风貌肌理保留状况良好的 20 个传统聚落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在堤堰修筑、渔苇生产和内河航运的长期作用下,雄安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在水陆关系、聚落形态、空间单元上均体现出明显的水适应性。(1)传统聚落与防洪堤堰呈现融合共生的水陆关系,池沼和沟渠构成了聚落内部的排涝体系,沟渠分为联通式和尽端式两种。(2)聚落形态多呈带状或指状以适应白洋淀堤堰工程和内河航运需求,聚落外部轮廓和内部肌理深受洼淀环境和商品贸易的共同影响。(3)聚落、淀泊、苇田、农田、沟壕的圈层式分布构成了白洋淀周边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单元,也反映了男渔(耕)女织的传统性别分工。芦苇台田奠定了本地区传统院落和建筑的形态尺寸。  相似文献   

7.
杨涛 《山西建筑》2014,(19):24-25
通过对喀什传统聚落及建筑进行分析,梳理出传统聚落空间契合性、原创性、生长性、秩序性和符号性等形态特征,从而提炼出了其成功特质,促使人们对传统聚落的价值有更多的正确认识,对现代生活环境有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建筑聚落形态是许多建造行为在时间上的"拼贴"而成,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从水街、水上广场和楼阁三方面阐述了分析了我国传统滨水建筑的聚落形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滨水建筑的形态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对村落空间的秩序及其精神内涵作了一定的解读,指出传统聚落的空间处理和营建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然和创造舒适生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36-39
本文以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1.
12.
杨定海 《室内设计》2017,(1):109-114
本文从行政建制、人口迁移、生态 环境三方面线索入手,分析了海南岛传统聚 落演变的历程特点及内外的影响因素。海南 岛传统聚落演变的外在因素表现为:自然地 理环境促成原初聚落的空间布局;人口迁 移建构了聚落的多元类型;行政建置强化了 聚落地域分布的圈层格局。海南岛传统聚 落演变的内在因素表现为:经济开发促使聚 落区域的拓展与杂糅;文化交流引导聚落形 态的融合与分异。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吐鲁番苏贝希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贝希村呈现水域与植被包围居住组团的水平空间形态,以及东北高、西南低,各类用地依次延伸的垂直形态布局;以X065县道为南北主道,村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村内的民居空间可分为一字型、L型与T型,民居结构具有多样性,有半地下室、通风墙等特色空间类型。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体现出当地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可为传统聚落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其他传统聚落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颜培  成凯  杨京堂 《华中建筑》2021,(7):117-121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踏勘,对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由"山水格局—乡村聚落—单体民居"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构成的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体系框架,并对该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聚落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结构与民族文化特征,聚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宗教核心、民俗多元的特征,服务个体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着重讨论传统社会背景下徽州乡土聚落生态适应性的种种特点。并指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机制是聚落系统获得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也是当今时代传统聚落更新与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6.
羌寨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俊桥  项之园  张扬 《新建筑》2008,(3):106-109
通过对桃坪羌族人民生活方式、军事防卫、宗教信仰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指出这些因素是促使形成羌寨聚落空间形态特色的成因。羌寨聚落空间形态特色体现在别致的聚落组台关系,独特的空间结构韵律,精巧的水系统构成,作为图腾的碉楼战争、宗教功效,质朴的环境色彩文化,合理的材质构造选择等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评价了聚落空间的和谐美、居住形态的质朴美和碉楼建筑的特异美,认为其美学价值在于表达了悲剧艺术的震撼力、羌族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所形成的地域文化达到的至高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7.
白涛 《城市建筑》2014,(11):268-268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地区传统“聚落”是特指的嘉绒藏族地区的嘉绒藏寨这一独特的聚落形态。其聚落形态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对于传统聚落的形态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是我国一个大陆岛,经济及文化交流发展滞后,且相应冲击较小,使得其传统聚落相对沉淀较多原真信息,一直保持自身质朴、古拙的地域特色。时代发展推动传统村落的与时俱进,需要从地域特点出发,建立符合不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从研究海南岛传统聚落类型和特点着手,以历史文化名镇(村)、特色风情镇(村)、生态文明村三种方式为基础,探索建立覆盖海南岛全部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明确每种方式的建构策略和建设途径,引导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9.
贵州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特色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屯堡是我国汉族传统聚落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选址布局重视风水、防御体系层次严密、空间结构严整有序以及空间形态主次分明等鲜明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源自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聚落性质,并因文化交融而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屯堡聚落对屯堡文化的保存和弘扬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究海南岛海岸聚落景观的适应性特征,选取东西海岸85个聚落样本,基于审美适应性理论,从地理、气候、材料三个方面对其自然适应性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发现两岸聚落景观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了对地理条件的适应,在中、微观层面上气候条件则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揭示海南岛两岸聚落景观的自然适应性分异,为海岸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