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静  窦勇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60-361
通过分析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现状,指出粮食安全存在的生产粮食资源条件有待改善、粮食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仍不平衡以及粮食加工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改进粮食生产的种植结构与粮食储备体制、改进粮食的消费结构及加强粮食的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措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加工大省,其粮食安全与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变化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粮食生产现状和土地流转影响粮食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从河南省土地流转过程中影响粮食安全的现实因素入手,对"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前景和趋势做出初步判断和展望,并从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强化土地流转耕地用途管控、培育土壤肥力、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等方面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武拉平  田甜 《农业展望》2013,9(4):66-70
受资源、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粮食生产面临较强的约束性和不确定性;受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提高等影响,粮食需求呈现较强的刚性,中国粮食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可选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构想。研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可选择的模式有直接进口、对外投资种粮进口、援助其他粮食净进口国发展粮食生产以及建立国际"粮食协定",同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要实现从粮食安全到口粮安全、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多样化两个转变;因此,在保证口粮基本自给的同时,应适当扩大饲料粮进口,小麦和大米自给率分别维持在95%,玉米自给率可适当放宽到90%。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嘉善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着重从确保粮食安全的角度,全面剖析了嘉善县粮食面积、种植制度、品种结构、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强调了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从树立粮食安全意识、保护耕地、优化粮食布局和结构、做好土地流转,促进粮食规模经营、依靠科技进步、健全粮食抗风险长效机制、扶持粮食政策措施等,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影响粮食安全的制度因素及解决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当前在制度层面,我国还存在不少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城乡二元体制、土地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粮食补贴制度、粮食储备制度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改革城乡分割的体制,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补贴制度、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主要有粮食生产总量和增速的波动、粮食消费的增长、粮食贸易逆差的加大和粮食价格的波动,风险的存在使得粮食安全评价非常有必要。本文从粮食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和流通安全三个方面构建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二阶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动态、定量的评价。结果显示,从2000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状况稳定,粮食消费安全呈现下降趋势,粮食流通安全下降幅度最大,由此引起粮食总体安全状况不断恶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粮食净进口量的增加和粮食流通成本的变动。调整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和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从区域粮食供求失衡视角出发,分析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低、空间布不对称、区域间利益关系不协调,地方政府在保护粮食安全方面的搭便车行为,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产销区间矛盾.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改革和创新以下领域:农产品流通体制、区域粮食储备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等.改革成效和问题并存,指出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可能的方向:建立耕地保护建立补偿机制,对耕地实行动态保护;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强化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农业进步的直接体现就是粮食生产产量快速增长。一直以来,粮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种子,种子的安全对粮食的安全有绝对性的影响。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原材料,是粮食安全和产量的基本保障。本篇文章主要对新形势下加强种子质量监管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对此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始终对粮食安全给予高度重视,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十七连丰"的佳绩。增产固然重要,但减损仍不容忽视。当前,中国节粮减损具有较大的潜力和资源环境效应,能够缓解粮食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能够为本国及全球的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粮食损失更多发生于供应链的早期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三大主粮的产后损失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收获特征因素、生产特征因素、机械类因素、农户特征因素对粮食损失有着重要影响;粮食浪费发生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消费环节尤为突出,中国的粮食浪费数量约占全球粮食浪费总量的10%,消费者个人及家庭特征是影响粮食浪费行为与浪费强度的重要因素。构建系统高效的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助于减少粮食损失;政府、社会、消费者等多主体协同发挥作用有助于减少粮食浪费。未来,应对粮食产后损失监测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食物浪费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建立新型粮食风险防范体系等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观。虽然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远超过日本,但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面对后疫情时代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从长远出发,促进粮食生产,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愈发重要。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以及农村欠发达的现状和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到来,必然会加剧农业劳动力的断层,成为抑制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危及粮食安全的瓶颈。中国与日本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成因特征、发展态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相似,日本保障粮食安全的策略性选择及其应对农业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实践,可以为中国提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规模经营以前,粮农属于收入最低的群体,努力种粮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离开粮食 生产行业,可以提高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水平。而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利益会出现 不一致现象。解决不一致现象,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使种粮收入大幅度提高,使粮 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样,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利益才能相一 致。同时探索耕地产权自有的制度改革,强化耕地作为财产的价值和功用,增强耕地吸引力,激励更有竞争力的劳动 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粮食主产区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简述了福建省的粮食生产、供需平衡情况,指出了耕地资源短缺、耕地质量差、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规模化经营推广受阻、种粮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自给率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提出了保障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1)坚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2)依靠高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3)加快制度创新,构建激励机制;(4)转变发展思路,确保粮源供给。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粮食安全的观念、制度与技术创新思路。在粮食安全观念创新上,要树立“大粮食”观念,逐步实现粮食的数量安全、经济安全和营养安全三级目标,确保粮食增产与增收同步,并重点保障口粮安全,开放非口粮市场。在粮食安全的制度创新上,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强化耕地评审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市场购销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粮食产购中的调控与管理力度。在粮食安全的技术创新上,着重调整粮食产销的区域布局,推行多熟超高产生产技术,构建“大粮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对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中国粮食增产背后农业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明确了未来发展阶段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并从大力提升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不断完善粮食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石冬梅  佟磊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0):207-210
为了深入了解粮食产出与农地流转的协同关系,应用回归分析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不规范流转会造成粮食安全风险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在加强土地流转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合理控制土地流转的非粮化规模等政策建议,防范由于农地流转的非粮化造成的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更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经营主体来看,我国口粮自给充足,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但面临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粮食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现实困境,给我国粮食生产仍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提出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育适应新时期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以及提高风险防控和补贴保障能力等政策建议以保障我国粮食长期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三权分置"是土地产权制度的重要创新,是构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的"双赢"目标。文章以湘阴县为例,对粮农及粮食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从组织化产业化水平、生产经营模式、生产投入成本、粮农综合素质等方面廓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究制度变迁与粮农生产行为的联结效应,指出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产业化程度低、短期化现象严重、兼业化行为突出以及粮农素质偏低等诸多问题。并从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机制创新两方面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食物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国家安全战略及其风险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等,都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综合食物安全保障的风险源。研究对综合食物安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综合食物安全应当包括食物数量安全,其中食物质量安全和食物可持续供给安全,其中食物数...  相似文献   

19.
Develop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n scales in th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paper.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of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two plains(Songnen Plain and Sanjiang Plai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upporting to build a new type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ing, which plays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roles, hav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about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s production operations and analyses of the obstacles in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pecific suggestions i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ocialized level; perfecting the service system of land transferring; improving financial policies and farmer-friendly policy measures and perfecting the agriculture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相似文献   

20.
种粮大户是最基本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种粮大户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详细分析了中部平原地区种粮大户户主特征和经营规模、投入结构和水平、产出和效益、兼业经营等现状,发现存在着设施不健全、土地流转难、资金缺口大、劳动力短缺、文化素质低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土地流转、完善金融服务、加大粮食补贴、强化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等具体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