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纳入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假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时间1次/日,每次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假刺激组增加rTMS假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增加rTMS治疗20 min再间隔30 min后行mCIMT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10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BBS、10MWT和MBI等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FMA-LE评分[(27.88±4.04)分]、BBS评分[(47.80±5.16)分]、10MWT[(22.39±6.10)s]和MBI评分[(71.48±9.41)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假刺激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mCIMT能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流限制(blood flow restriction,BFR)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3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BFR联合运动训练组(BRE-ET)(试验组)和运动训练组(ET)(对照组)。患者在每日常规康复基础上,试验组接受运动训练和BFR联合运动训练,对照组接受每日2次运动训练。治疗前、治疗中(10天)、治疗后(20天)采用Brunnstrom分期、肌力(MMT)、肌张力(MAS)、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3次评估。结果:治疗20天后,两组偏瘫侧踝跖屈AROM与髋外展肌力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P=0.048)。两组FMA-LE、TUGT、MBI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01)。治疗后试验组TUGT与治疗中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结论:BFR结合运动训练较常规运动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对步行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进行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3米起立-走测试(TUGT)及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的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和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TUGT和SAR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绳带组的BBS评分和10M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GT和SAR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能显著提高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2名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D 4组各18例,4组都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再给与不同治疗措施。A组:AOT+rTMS,B组:AOT,C组:rTMS;D组:无其他治疗措施。每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开始前、治疗4、8周后分别进行Fugl-Meyer下肢评分(FMA-LE)、10m步行测试(10MWT)、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估。结果:4组患者治疗4周、8周后的FMA-LE、10MWT、SEP潜伏期以及SEP波幅均存在交互效应(均P<0.05)。4组患者治疗4周、8周后的FMA-LE、10MWT以及SEP波幅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4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FMA-LE,10MWT以及SEP波幅均较治疗4周后升高(均P<0.05);4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SEP潜伏期均降低(均P<0.05);4组患者治疗8周后SEP潜伏期较治疗4周后均有降低(均P<0.05)。治疗4周、8周时,A组FMA-LE、10MWT和S...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庭电刺激联合闭链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以闭链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在闭链功能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前庭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利用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的步态周期、支撑相、摆动相和步速进行测量,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速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E、MBI和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功能训练联合下肢闭链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改善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FMA)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对股直肌、股外侧肌及半腱肌进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用改良Bathel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FMA-LE、ADL及s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FMA-LE、ADL及sEMG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低频rTMS能改善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0)、磁刺激组(n=20)和联合组(n=20)。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镜像疗法。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以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磁刺激组和联合组FMA-LE评分、BBS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且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P<0.05)。 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通过Balance诺衡视觉反馈平衡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姿势图平衡参数评估, 通过microFET2型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对患者下肢肌力进行测试,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时间测试(10MW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TUGT、10MW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对照组仅有TUG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观察组BBS、10MWT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侧股四头肌(QUA)、胫前肌(TA)、腓肠肌(GAS)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P<0.05), 对照组偏瘫侧QUA、...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均每日1次, 每周训练5 d, 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部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转移能力和最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FMA评分、TUGT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TUGT和10MWT分别为(27.70±4.50)分、(21.05±11.03)s、(0.77±0.42)m/s,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 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0Hz组(n=20)、20Hz组(n=20)和30Hz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10Hz全身振动训练,2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20Hz全身振动训练,3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30Hz全身振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 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BBS、TUGT和10m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30Hz组和20Hz组均显著优于10Hz组(P<0.05),30Hz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5)。 结论:3组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平衡和步行能力,但30Hz全身振动训练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