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变产妇体位纠正骨盆倾斜度对阴道分娩率和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岑溪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1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骨盆倾斜度均≥7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产妇。观察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进行坐式或半卧式体位指导,对照组产妇不给予特殊体位指导。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产程时间和分娩后的新生儿情况。结果:在新生儿情况上,观察组的新生儿发生轻度窒息、重度窒息、颅内出血、头颅血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比重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分娩方式上,观察组中有71. 3%的产妇经阴道分娩,明显高于对照组中38. 8%的产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 071,P <0. 05);观察组产妇在胎吸助产、产钳助产、剖宫产上的比重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 113、4. 737、14. 767,均P <0. 05);观察组产妇的会阴裂伤率(22. 5%)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63. 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 75,P <0. 001);在产程时间上,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和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妇,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 491、41. 082,均P <0. 001)。结论: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通过改变体位的办法以纠正骨盆倾斜度,能够改善妊娠结局,提高阴道分娩率和缩短产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阴道分娩过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对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手术率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至7月706例产妇为观察组,在产妇入产房分娩过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即卧、走、立、坐、跪、趴、蹲,任孕妇自由选择)分娩。601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分娩。观察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产程中用药、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产后出血、产伤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由体位分娩组较常规体位分娩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缩短,产程中干预明显减少,剖宫产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后出血及产伤、新生儿窒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自由体位阴道分娩可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同时不增高对胎儿及产妇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早产经阴道分娩的风险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诊治的158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早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随机抽取79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79例剖宫产的产妇,设为对照B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的非瘢痕子宫妊娠早产经阴道分娩产妇79例,设为对照A组。比较三组产妇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与对照A组在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入住监护室比例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B组产妇均无一例发生子宫破裂等严重不良事件。两组孕妇在产后出血量、输血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入住监护室比例等方面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B组孕妇的产褥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15.07%vs 3.06%)(χ~2=4.668,P0.05),住院时间也长于观察组[(4.32±0.83)d vs(1.36±0.74)d](t=18.034,P0.0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早产产妇而言,阴道分娩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分娩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再次分娩方式选择及阴道试产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11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产妇行阴道试产成功,将37例设为观察组;8例转剖宫产,即剖宫产81例产妇中随机抽取37人设为对照组。搜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后成功阴道试产相关因素。比较两组产妇产褥感染、产时宫缩乏力、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子宫破裂、胎儿1 min Agpar评分和出血体重等。结果两组产妇在孕周、平均年龄、产前BMI、宫口扩张、孕期胎儿体重管理、临产入院和自然分娩史方面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宫口扩张、年龄、临产入院、孕期胎儿体重管理、产前BMI和有自然分娩史为成功阴道试产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时宫缩乏力比例高于对照组产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自然分娩史、产前BMI和年龄等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成功阴道试产影响因素,与再次剖宫产产妇相比,阴道试产产妇子宫破裂和胎儿窘迫等相关并发症几率不会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4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体位分娩,实验组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结局、产程、生殖道损伤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顺产率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会阴Ⅰ度裂伤、宫颈裂伤以及会阴侧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以及总产程时间均远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可加快产程进展,顺产率高,生殖道损伤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助产士干预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且经阴道试产的10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实施以助产士为主导的责任制助产护理干预。比较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情绪评分、母亲角色适应能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①观察组的阴道自然分娩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更少,其产后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新生儿娩出1min、5min时,观察组的Apgar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产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观察组的母亲角色适应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护理总满意率分别为98%(观察组)、84%(对照组),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助产士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剖宫产,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风险,改善母婴结局,还可有效减轻产妇不良情绪,使其在产后更好地适应母亲角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分娩的11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12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两组头位分娩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等均显著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延缓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骨盆临界狭窄、潜伏期及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与助孕产妇的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且最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单胎分娩的4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405例研究对象设为助孕组,以同时期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单胎分娩的571例自然受孕者作为对照组。分组比较产妇产后出血结局。结果助孕组产妇和对照组产妇在自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及胎儿体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助孕组产妇剖宫产率较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孕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产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助孕组内,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较剖宫产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胎分娩时,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者产后出血发生率较自然妊娠者高,且助孕组分娩时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血浆泌乳素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均为足月初产妇,观察组产妇接受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产妇拒绝接受分娩镇痛。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产程(T_1),第二产程(T_2)、第三产程(T_3)时的疼痛情况,同时观察产妇的最终分娩方式及不良反应,并在产前及产后48h检测血浆催乳素浓度,探讨自控镇痛对血浆泌乳素分泌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各产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48h,两组产妇血浆催乳素浓度均较产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能有效缓解产妇各产程的疼痛,减少分娩疼痛对于血浆催乳素的影响,减少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的发生,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妇待产过程中丈夫陪产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住院分娩病例600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病例丈夫和助产人员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产妇完成分娩至产后2 h.对照组病例只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助产人员陪伴,指导产妇的丈夫在产妇分娩过程中为产妇按摩,协助产妇饮食、排泄,完成分娩至产后2 h.结果剖宫产率的观察组为39.7%,显著低于对照组(56.0%,P<0.01).第一,第二,第三,和总阶段劳动观察组均显著地缩短比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的数量的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抑郁症的速度的观察组为1.5%,显著低于对照组(4%,P<0.05).结论在产程中开展丈夫陪产,可减少难产发生,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了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妊娠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分娩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7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产组和剖宫产组,其中阴道产组53名孕妇,生产54名新生儿;剖宫产组34名孕妇,生产34名新生儿,对比分析两组HIV感染孕产妇的一般资料、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及分娩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两组HIV感染孕产妇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剖宫产组在产程时间、先兆子宫破裂、新生儿感染率方面均优于阴道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孕妇产后并发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率不及阴道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不同,剖宫产可大大降低新生儿感染HIV病毒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全程责任制陪伴分娩配合气囊仿生助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所住院分娩的100例孕妇采用全程责任制陪伴分娩配合气囊仿生助产仪进行助产,并选取同期100例孕妇行自然进展生产,对比两组孕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并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产儿并发症及产后抑郁评分等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情况明显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全程责任制陪伴分娩配合气囊仿生助产能够明显缩短产程,减少产妇待产和分娩的痛苦,降低母婴并发症,是广大孕产妇自然分娩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VBAC评分法在剖宫产后阴道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产科住院的519例瘢痕子宫再妊娠有阴道分娩要求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外的评分方法,即Flamm、Gonen、Grobman、Metz的评分法,进行改良,建立新的评分法,选择与阴道分娩结局相关的各个因素,分为临产前评分及临产后评分两项,利用ROC曲线得到最佳截断值,分析改良的VBAC评分法与试产结局的关系。结果改良的VBAC评分法与Flamm、Metz法比较,ROC曲线下面积(0.979)明显大于Metz法(0.711)、Flamm法(0.623),三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的VBAC评分法得到的最佳截断值为16,大于截断值与小于截断值的阴道分娩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分值大于截断值的阴道分娩组与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组的妊娠结局,肩难产、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子宫切除、新生儿窒息、产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侧切、阴道助产例数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VBAC评分法与其它预测方法比较,能较好的预测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控镇痛无痛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产科门诊单胎、初产、足月、年龄25~34岁、早孕期BMI 18~24kg/m~2、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者且早孕期建档并在我院分娩的产妇,无痛分娩组103例、自然分娩组93例,另选择同期初产计划性剖宫产组94例为对照。对无痛分娩组、自然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三组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阴道分娩者记录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产时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等。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的评估:包括盆腔器官脱垂的POP-Q分期评估、1h尿垫试验对产后尿失禁进行评估、利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对盆底肌群Ⅰ、Ⅱ型肌纤维的功能进行Glazer评估,同时按照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对盆底肌进行手测。结果:(1)无痛分娩组盆底肌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高于无痛分娩组(P0.05)。(2)无痛分娩组盆腔脱垂程度较自然分娩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盆腔脱垂程度较无痛分娩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痛分娩组盆底肌力强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强于无痛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无痛分娩组与自然分娩组尿失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镇痛无痛分娩在减轻分娩疼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增加孕妇选择无痛分娩的依从性,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因社会因素而增加的剖宫产率,可能降低将来发生PFD的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间苯三酚用于促进产程进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产科分娩的足月妊娠初产妇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进入潜伏期后以催产素2.5U加入5%的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根据宫缩强度调节滴速。观察组产妇在出现规则宫缩且中等强度时予以间苯三酚80mg静脉注射;对照组产妇不使用间苯三酚。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潜伏期和活跃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第二和第三产程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4例,对照组产妇剖宫产13例,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77,P〈0.01)。观察组产妇的宫颈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65,P〈0.05)。两组产妇软产道裂伤、产后24h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间苯三酚应用于产妇自然分娩中可明显缩短总产程时间,降低了剖宫产率,促进了宫颈软化和扩张,减轻宫颈水肿,不增加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待产方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产后阴道微环境、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西安市第五医院进行阴道试产的152例健康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待产意愿分为水中组(水中待产,n=64)与药物组(硬膜外麻醉待产,n=88)。比较两组各产程持续时间及分娩结局;产后6~8周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测定两组的盆底肌力,并使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评价两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同时检测两组阴道酸碱度(pH值)与清洁度;统计两组产后阴道炎发生情况。结果水中组第一、二产程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药物组(P<0.05),但两组第三产程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中组会阴侧切率(4.69%)显著低于药物组(15.91%),两组剖宫产率、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中组产后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中肌力>Ⅲ级者占比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水中组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率低于药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阴道pH值和清洁度、细菌性及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中待产相对于硬膜外麻醉待产能有效加快初产妇产程进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减轻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损害,且两种待产方式对初产妇产后阴道微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剖宫产对产妇产后性功能和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07例单胎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n=28)、会阴侧切组(n=37)、剖宫产组(n=42)。对比分析三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性功能状况、盆底肌力、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发生率,记录产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三组产妇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组和会阴侧切组产妇产后3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盆底肌力0~2分比例、盆底功能障碍性各疾病发生率、膀胱颈角度异常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P0.05);会阴侧切组产后3个月和产后6个月FSFI总分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3个月FSFI总分、功能障碍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3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3个月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会阴侧切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和盆底功能有较大不良影响,剖宫产有助于产妇产后早期性功能和盆底功能的恢复,但长期来看,与阴道分娩相比不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探讨二次剖宫产术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方法:选择二次妊娠剖宫产孕妇272例(A组),二次妊娠阴道分娩孕妇300例(B组),初次妊娠剖宫产分娩的孕妇350例(c组)。对三组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均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比较三组妊娠孕妇不同分娩方式近、远期并发症情况及新生儿并发症。结果:(1)二次妊娠剖宫产孕妇中有70例(25.7%)发生术后并发症,二次妊娠阴道分娩孕妇有9例(3.0%)发生术后并发症,初次妊娠剖宫产分娩孕妇有42例(12.0%)发生术后并发症,三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2)A、c两组孕妇的近期并发症(产后出血、切口感染、产后发热)及远期并发症(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孕妇的近期并发症(产后出血、切口感染、产后发热)及远期并发症(盆腔粘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胎儿宫内窘迫的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妊娠剖宫产可显著增加产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临床医师应尽量避免无指征剖宫产,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