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描述内-外侧移植瓣技术修补鼓膜前部大穿孔或近全穿孔,并评估其效果.方法 总结2009年-2012年50例内-外侧移植瓣技术修补鼓膜前部或近全穿孔者.所有患者接受术前与术后听力测试.掀起位于后方的鼓耳道皮瓣后,剥开前内侧耳道皮肤至鼓环,在鼓环处仅剥起鼓环与穿孔前部的鳞状上皮层,颞肌筋膜放置于鼓膜穿孔后部的内侧和去除鳞状上皮层的前部鼓膜及鼓环的外侧.再将前内侧耳道皮瓣旋转覆盖筋膜瓣和穿孔.术后患者随访6个月.重建鼓膜完整愈合为手术成功.结果 有1例因术后感染失败(成功率98%).结论 内-外侧移植瓣技术修补鼓膜前部大穿孔或近全穿孔效果较好,为临床提高鼓膜修补术成功率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带蒂颞深筋膜瓣在颅脑损伤后颅骨修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996年 7月起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颞肌下减压术时 ,采用带蒂颞深筋膜瓣修复张力性硬脑膜缺损 ,至2 0 0 1年 8月有 12 4例患者再次行颅骨修补术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89例 ,女 3 5例 ;年龄 15~ 69岁 ,平均 47.3岁。 (2 )手术方法 :在行颞肌下减压术时均采用带蒂颞深筋膜瓣修复张力性硬脑膜缺损。减压骨窗部位为双侧额颞部 ,颅骨缺损面积最小 5.0 × 5.0 ,最大 10 × 12 。颅骨修补手术时间 :脑外伤术后切口愈合 3~ 10个月 ,平均 4个月。修补材料选用钛网片。手术按原开颅切口入路 ,分离颅骨缺…  相似文献   

3.
1989年以来,我们用带蒂肌筋膜、骨膜瓣修补复发性脑脊液漏2例,现报告如下。一、手术方法术前行经股动脉颈外动脉造影,以显示息测领强动脉及其分枝(额技与项技),按颞没动脉分校走行设计头皮切口,帽状健膜下分离显露领没动、静脉至末端,游离其主干,达到末端时保留。设计3cm×4cm(也可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的肌筋膜、骨膜瓣备用,一般蒂长可达10~11.5cm。鼻漏者选择扩大的翼点八路,耳漏者选用颞下入路,操作与常现手术同。找到漏口后,将裂口周围的硬脑膜与骨板分离,把肌筋膜、骨膜瓣垫入硬脑膜外(可借助组织粘胶暂时固定于骨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肘关节成形术填充物的选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颜料的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臂内、外侧筋膜,前臂后筋膜的血管来源、分支分布,血管蒂长度及筋膜瓣的切取面积等。结果观测以尺侧返动脉为蒂的臂内侧筋膜瓣,血管蒂长度为(4.0±1.0)cm,可切取面积为12cm×5cm;以桡侧返动脉为蒂的臂外侧筋膜瓣,血管蒂长度为(3.2±1.3)cm,可切取面积为12cm×5cm;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前臂后筋膜瓣,血管蒂长度为(3.2±1.3)cm,可切取面积为13cm×5cm.结论带血管蒂的筋膜瓣血管蒂长、血供丰富、可取面积大、质地坚韧致密,可作为财关节成形术的填充物。  相似文献   

5.
康梦奎  陈菲  孙广通 《武警医学》1993,4(5):264-267
 为探讨鼓室成形术中移植物的选用,对102例鼓室成形术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鼓膜修补选用颞肌筋膜或耳后骨衣移植,两者愈合率相同;听骨链重建选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与听力改进无直接关系.提示在临床手术选材中可根据需要任意选用.  相似文献   

6.
1985年2月~1987年2月,采用阔筋膜张肌蒂髂骨块转位植骨行髂骨延长术1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切口:起自髂嵴中部,向前经髂前上棘并弯向外下至髂前上棘下6~8cm,呈半弧形。(2)切取带肌蒂髂骨块:切开皮肤及筋膜。显露髂嵴和髂前上棘,骨膜下剥离髂骨内板至坐骨大切迹。于切口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42例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其中男41例,女1例,年龄65~81岁,病程 6个月至 9年。经 CT及 MRI检查明确诊断,额颞顶血肿37例,额颞部5例;血肿量大于70 ml 15例,大于100 ml 27例。42例患者分3组采用不同术式治疗,A组13例采用颅骨钻孔冲洗;B组11例进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摘除;C组18例采用B组术式+带蒂颞肌贴敷治疗,方法与B组开颅相同,将颞肌从骨瓣上剥离,骨瓣下1/3切除,把颞肌转移至颅内贴敷脑面颞肌与硬脑膜间断缝合,硬脑膜下置引流管,常规闭颅。所有患者术后每日输等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一般采用额颞顶“?”形皮切口标准大骨瓣开颅,但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如术后头皮切口长期疼痛、咀嚼功能障碍、颞肌肿胀、切口感染和脑脊液漏等.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2011年7月对部分需要行大骨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额顶枕弧形改良皮切口,显著降低了术后头皮切口长期疼痛、咀嚼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钛网加自体筋膜组织移植修复眼眶底部创伤性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金超  胡敏  陈丽洁 《创伤外科杂志》2011,13(5):401-402,406
目的 探讨治疗眼眶爆裂骨折眶底缺损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6例眶底缺损患者,采用下睑缘下入路,显露眶下缘及眶底,将疝出至上颌窦内眶内容物复位;在同侧颞区发际内作弧形切口,于颞浅筋膜下层分离,显露颞深筋膜,切取约3cm×5cm深筋膜条;依据缺损选择适当大小三维钛网1块(0.6mm厚),按缺损区形状塑形后,将筋膜片覆盖于钛网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缝匠肌骨瓣修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中髋臼节段性缺损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初步修复结果.方法 16只成年山羊进行左侧THR,并造成髋臼上方负重区40%的节段性骨缺损.随机分成2组,分别以缝匠肌髂骨瓣和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术中行骨瓣血运、带血管蒂缝匠肌骨瓣活动长度的观察,术后行大体、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中缝匠肌髂骨瓣血运良好,有足够的活动长度;术后X线显示移植骨块及置换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缝匠肌髂骨瓣仍然保持基本正常松质骨结构,与髋臼可以形成类似骨折愈合的连接.结论 缝匠肌骨瓣可以很好地修复髋臼节段性缺损,效果优于游离骨瓣.  相似文献   

11.
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胸肩部电烧伤创面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45岁 ,于 1999年 12月 2 0日不慎被 1万伏高压电烧伤头部、左胸肩部、右下肢后 19h入院。Ⅲ度烧伤面积15 % ,左胸大肌及左肩部三角肌碳化坏死 ,伴肩关节囊外露。伤后 3d在全麻下行左胸肩部清创 ,创面用皮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覆盖。于腋窝顶部背阔肌前缘向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在背阔肌前缘切口近端寻找胸背动、静脉 ,并向近端分离血管神经蒂 ,蒂长 10cm、宽 4cm。将肌皮瓣远端切开并提起 ,切断并结扎进入该肌的肋间血管分支 ,于背阔肌下逆行切取肌皮瓣 2 6cm× 2 0cm。于供区和受区创面之间作一宽松皮下遂道 …  相似文献   

12.
自1976年开始,我们选用腮腺手术切口,解剖面神经颊支,施行咬肌下肿瘤切除术。 一、手术进路 切口由耳屏前0.5cm处开始,向下绕过耳垂,沿下颌支后缘下行,越过下颌角,再沿下颌骨下缘1.5~2.0cm,弧形向前延伸2~3cm,达咬肌前缘。切至腮腺筋膜表面,以筋膜为界,向前锐性分离皮辦,直至腮腺前缘1cm。此时可在口角、耳垂、鼻翼3点连线的三角区的腮腺前缘,找到腮腺导管,以导管为标志,在咬肌筋膜之下,寻找面神经上下颊支,并向前解剖至咬肌前缘。再沿面神经颊支向后分离部分腮腺组织,解剖咬肌表面段的面神经颊支,显  相似文献   

13.
解答:硬膜外血肿多为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出血所致,其次是板障出血,因此,皮肤切口应尽可能将血肿区包括在内。如果血肿位置较低至中颅底,开颅则需保证能直视中颅底直至棘孔。如果血肿清除后脑膜塌陷,则不必在硬膜上切一小口以判断有无硬膜下血肿。一般而言,去骨瓣减压是不需要的。而硬膜下血肿出血来源多为静脉系统,且多位于矢状窦附近或额叶下、颞极或颞叶后部,出血点可能在血肿主体之外,故皮瓣、骨瓣需大些,皮肤切口常为问号切口,内侧线沿着中线,朝后,然后在耳朵上方向前,止于颧弓。常常在颞区做一直切口,快速钻孔后切开脑膜,而后再扩大切口。由于常常合并脑挫裂伤和随后的脑水肿,需要对严重的挫伤脑组织进行清除,必要时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14.
1992年以来,我院应用带血管蒂的骰骨瓣移位治疗距骨颈骨折5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8~41岁,平均31.2岁。单纯距骨颈骨折3例,距骨颈骨折并距骨体脱位2例。1.2 手术方法 取平卧位,作踝关节前外侧切口。切口起自踝关节上外侧,斜行向下,越过距骨体前外侧至骰骨后,沿第4跖骨略向前延伸,切开皮肤,将长伸肌和趾长伸肌拉向外侧,沿足背动脉外侧在距舟关节处仔细寻找跗外侧动脉的起始处,分清骰骨四周边界。此后即可根据受区需要凿取骰骨瓣,骨瓣范围约为2.5cm×1.5cm×1.5cm。若伴有距骨体脱位,则在踝关节内…  相似文献   

15.
气管造孔成瓣术作为气管切开术的一种新术式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我院自1982年以来采用此术式为25例患者作了气管切开术,优点甚多,现介绍如下。 一、手术方法: 1.患者体位、麻醉、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颈前肌肉之方法同常规气管切开术。 2.甲状腺峡部处理:在分离至甲状腺峡部平面  相似文献   

16.
1 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 :5例患者中 ,男 4例 ,女 1例 ,左侧 2例 ,右侧 3例。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4 5岁 ,平均年龄3 4岁。所有病例均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NFH) ,按照Ficat与Arlet氏分期 ,X线分期为Ⅲ期 2例 ,Ⅳ期 3例。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侧卧位 ,髋关节后切口 ,逐层切开 ,顺肌纤维方向分开臀大肌 ,显露股方肌 ,将其以上诸外旋肌止点切断 ,于股方肌止点周围切开骨膜并钻孔 ,用骨刀凿下一长方形骨块约 5.0cm× 2 .0cm× 1 .0cm ,连同股方肌成为一肌蒂骨瓣。切取肌骨瓣时 ,将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的大转子支也一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迟发性小腿全长肌间血管全部坏死而导致除腓肠肌内侧头以外小腿肌肉全部坏死,仅以皮肤、筋膜、胫骨连足的情况下肢体保留和功能重建的方法. 方法 在去除小腿肌肉、肌间血管和腓骨,小腿全长以皮肤筋膜、腓肠肌内侧头、胫骨连接足的情况下,切取健侧小腿胫后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带蒂转位覆盖患侧小腿4/5长、1/3周径的骨筋膜创伤面,断蒂时完成皮瓣动脉与腓肠肌外侧头轴型肌动脉吻合,小腿创口完全愈合后行踝关节功能位融合和伸趾中立位趾长伸、屈肌腱悬吊固定.结果 通过带血运巨大皮瓣对患肢进行有效覆盖,随着侧支循环的改善,创口愈合,肢体顽固性缺血痛消失,小腿神经感觉逐渐恢复,并重建了小腿承重与行走功能.结论 除腓肠肌内侧头以外全小腿肌肉、肌间血管均坏死被切除时,小腿皮肤、深浅筋膜组织、腓肠肌内侧头肌瓣与胫骨内血供系统在踝以下所构成的网状侧支循环能为患足提供微量血供,延缓足的坏死,但仅凭这一微量血供无法治愈广泛贫血创面和顽固性肢体缺血痛.健侧小腿内侧顺行岛状皮瓣转位覆盖到巨大严重贫血肢体创面后,大大提升了伤肢的成活质量,最终保留了肢体,重建了功能.皮瓣断蒂时的动脉化处理,为患肢重建了一条永久性轴型肢体动脉.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2008年l- 12月,笔者对20例20指断指合并掌侧皮肤及动脉长段缺损的患者行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并断指再植手术.其中男性17例(17指),女性3例(3指),年龄19~36岁.致伤原因:机器压伤、爆炸伤,皮肤缺损面积1.0 cm ×2.0 cm至2.0 cm ×2.5 cm.手术方法:根据创面大小、形状,选择相邻手指的邻侧以指固有动脉为轴心线设计皮瓣.首先作皮瓣背侧缘及蒂部锯齿样切口,在伸肌腱背侧锐性分离,掀起皮瓣达侧方血管神经束.切开掌侧皮瓣缘,锐性分离达血管神经束,分离血管神经,仅保留指动脉与皮瓣相连.根据患指指动脉缺损长度,向远端解剖游离皮瓣内指动脉,保留适当长度后结扎并切断备用.患指侧方亦作锯齿形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形成l cm宽的隧道以容纳皮瓣血管蒂.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至患指后覆盖创面,显微镜下依次吻合指背静脉、皮瓣内指动脉与患指远端指动脉、双侧指神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式剖宫产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下腹部行横弧形切口 ,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 ,横向撕开腹膜 ,肠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 ,不缝合腹膜 ,肠线连续缝合筋膜及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并与同期腹部传统的横弧形切口剖宫产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短、疼痛轻、病率低、胎儿娩出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改良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王静  何晓慧  董兵 《人民军医》2002,45(11):681-681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11月 ,我们行改良式腹部横切口子宫全切术 4 0例 ,发现该术式开、关腹方便 ,不必缝合脏层、壁层腹膜 ,手术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年龄 38~ 5 5岁。均为经确诊的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血、子宫内膜息肉等 ,子宫大小相当于妊娠 3个月以内 ,无明显粘连者。1.2 手术方法  (1)采用改良式Joel Cohen开腹法 ,切口位于髂前上棘连线下约 2cm ,横行切透皮肤至所需长度 ,于切口中央切开皮下脂肪约 3cm ,直达筋膜 ,撕开皮下脂肪 ,将前鞘横切一小口 ,剪开前鞘 ,分离腹直肌粘着处 ,术者与助手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