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严重匮乏,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卫生健康新策略[1]。因此,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新医改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最关键和最紧迫的问题[2]。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的集临床、预防、康复及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医疗专业学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面向社区与家庭,提供长期的、连续的、负责式的照护服务[3~5]。中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引进全  相似文献   

2.
梅毒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梅毒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几乎可以累及所有器官和系统,其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梅毒在欧洲流行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迅速蔓延.20世纪60年代后,性观念的变化和避孕药的推广使梅毒的发病率显著上升,70年代末,随着AIDS的出现,性传播疾病(STD)逐渐得到重视,而梅毒作为促进HIV传播的因素之一,引起世界各国新的研究兴趣[1-3].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和导致残疾最严重的疾病。欧、美国家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20世纪30~40年代快速上升,至70年代达到顶峰。通过积极采取控烟、降胆固醇计划等预防策略后,90年代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在过去的20年,英国的  相似文献   

4.
推广使用安全套策略及其在防制AIDS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 (UNAIDS)最新报告 ,全球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已经达到 4 2 0 0万人[1 ] ,其中 3/ 4的HIV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2 ] 。在中国 ,专家估计感染HIV的人数可能 >1 0 0万 ,通过性途径传播的比例近几年不断上升[3] 。控制经性途径传播的HIV感染已经成为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1 安全套在预防艾滋病 (AIDS)中的作用AIDS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预防。针对HIV的性传播途径 ,世界各国都在推广使用安全套 ,如针对妓女所实施的泰国的“1 0 0 %安全套项目”及澳大利亚的“89项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干预效果,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条件接近的两个地区作为干预地区和对照地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举办讲座和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资料等。通过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两次问卷调查,了解孕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共完成1 541名孕妇的调查,其中干预组933人,对照组608人。干预前两组对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干预组。实施干预后,干预组孕妇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艾滋病一般防治的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了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提高较为明显,因此,应继续开展综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6.
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1]。健康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个人、家庭和社区,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而且对于其他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健康教育在全球发展很快,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健康教育已渗透到卫生工作的各个领域,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健康教育最适于在群体人群中开展。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围绕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开展有…  相似文献   

7.
<正>健康素养[1]指"在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健康促进领域的获得、理解、评价、应用健康知识的能力"。低健康素养会导致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医疗保健参与性差,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低、病情进展快,甚至影响患者生存率[2]。在北美洲,87. 9%的人群在使用互联网,而在百慕大,这个数据达到了96. 8%[3]。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 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 9%[4],其增长速度迅猛,2000~2015年,互联网使用者在亚洲地区增长了12倍多[3]。80%以上美国互联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抗病毒治疗(ART)作为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手段已经得到认可,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广泛开展。文章对于ART用于预防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ART作为预防的基本原理;2)ART对阻断HIV在高危人群中传播的效果;3)ART作为HIV暴露后的预防;4)ART作为HIV暴露前的预防;5)ART的广泛应用对预防HIV在普通人群中流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1]。1987年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意大利学者Mancia和他的同事Parati报道了BPV与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伤有关[2]。在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的血压领域相关讨论中,BPV的研究再次成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BPV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简称“宣教”)工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国防痨协会作为我国结核病防治宣教工作的倡导者,一直把结核病防治宣教工作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公众的宣教工作重点是开展“不要随地吐痰”宣传.同时,编印一些纸质宣传品和防痨传票进行结核病防治的科普宣传.20世纪70 90年代我国政府和卫生部对结核病防治宣传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结核病防治宣传队伍和充分发挥现代宣传媒体的功能等措施,使全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在全国全面推广实施.进入21世纪后,全国结核病科普宣传工作在原有基础上,重点开展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同时通过启动“全国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活动,加强全民宣传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力度和广度,使我国在2005年顺利实现了全球结核病防治阶段性目标.展望未来,我国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将在“加强结核病健康教育的领导力度和政策倡导;发挥现代宣传媒体的优势;做好‘全国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活动;整合全国结核病健康教育资源和充分发挥中国防痨协会的专家优势”等方面继续努力,为顺利实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 2015年)》中全民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85%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今,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2007年全球约2.46亿人患有糖尿病[1],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将增长到3.8亿[2],而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3年JAMA报道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3]。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普遍认为饮食控制是其根本,20世纪70年代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首次颁布"糖  相似文献   

12.
加强结核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学已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发展为技术服务与知识服务并重,作为卫生知识传播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列为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列为21世纪前20年全世界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13.
<正>近十年来糖尿病(DM)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一大类疾病[1]。在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糖尿病肾病(DN)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主要病因,有资料显示每年新发的ESRD中DN占40%[2]。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DN病理结构的研究,但终未形成统一的病理分级。本文就DN病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入手,阐述DN的发展规律,突出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肾活检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老年女性亚健康状态的运动处方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困扰当今社会的健康问题。“亚健康”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1]通过研究发现,在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这一类“次等健康”状态即“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中间状态”等。继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证实[1,2]:Omega_3 PUFA具有预防或降低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在一些观察性研究中发现,食物中的基础EPA和DHA与心脏事件发生呈负相关[3,4]。欧美心脏病学会一致推荐人群中增加Omega_3 PUFA的摄入以预防或降低CVD的发生[5]。浙江舟山普陀地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阮连生等[6]发现渔区居民特别是出海居民有较低的冠心病发病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本地区居民摄入鱼类有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大脑功能重组和大脑可塑性理论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出现了多种以脑可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康复方法,如强制性运动疗法[1]、运动想象疗法[2]、任务导向性训练等[3]。这些方法较传统的康复治疗有显著的优越性[4-5],但高人工消耗以及操作的复杂性依然难以规避[6-7]。为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机器人辅助技术的研发应运而生。美国机器人协会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  相似文献   

17.
一、心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虽然心脑血管病的病因是复杂的,但实践证明是可以预防的。除了年龄、性别、某些遗传因素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改变或控制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采取了防控措施,这些国家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下降。例如美国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从195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传播控制、人群感染率低的血吸虫病流行形势下,调查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江陵县和公安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的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放、回收有效问卷826份,有效率为100%。97.0%的调查对象听说过血吸虫病,86.3%的调查对象知道经皮肤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高年龄组(41~84岁)对于本地区是否为流行区([χ2] = 57.860)、如何感染血吸虫([χ2] = 87.045)、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χ2] = 27.268)、钉螺传播血吸虫([χ2] = 55.856)的知晓率显著高于低年龄组(6 ~17岁)(P均 < 0.05);男性对于本地区是否为流行区的知晓高于女性([χ2] = 13.442,P < 0.05)。36.6%的调查对象一天多次接触湖泊或池塘水,66.5%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血防宣传活动。结论 荆州市江陵县和公安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对血吸虫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对流行区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高自觉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梅毒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1],20世纪90年代以来,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2]。近10年来,湖北省的梅毒报告发病数不断上升,且梅毒发病在5种监测性病中增长速度居首位,为了解本省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特征,对2008—2017年间的湖北省梅毒流行数据进行分析,为预防与控制对策提供  相似文献   

20.
李绍刚  李必迅 《内科》2007,2(3):436-439
心血管事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在中国,10年来因心血管事件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1倍;20世纪后期,心血管事件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第一位疾病死因[1]。心血管事件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为特征,ARIC研究组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11%的45~64岁的人有过心血管事件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