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住院的1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病史调查及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胰岛素,C肽及相关免疫学检查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90例患者中无血管病变者79例(41.6%),有单种血管病变者52例(27、4%),2种血管病变者35例(18.4%),3种以上者24例(12.6%)。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周同神经病变病程、糖尿病足病史、尿白蛋白、空腹和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与血浆空腹胰岛素和C肽、HDL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皿管病变是常见并发症,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血脂、血糖等多种因素相关,与微血管病变有关。其中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和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超声血管检查能提供无创早期诊断.在临床中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2.
高辉井月秋  张海风 《现代护理》2006,12(16):1473-147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了解胰岛素敏感性与糖尿病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以早期开展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SI),观察胰岛素敏感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程度。结果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52例(29.5%)出现骨质疏松,75例(42.6%)出现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组与骨密度正常组相比,FPG、HbAlC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P〈0.05〉;骨密度下降组与骨密度正常组相比,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P〈0.05);但与FPG、HbAlC无明显相关性(P〉0、05)。同时骨质疏松的发生还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有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胰岛素不足、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骨质疏松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朱文华 《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2):936-93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的关系。方法:测定246例常规尿蛋白阴性糖尿病患者的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以大于2.5mg/mmol,为诊断糖尿病肾病标准,并比较不同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的糖尿病肾病检查结果。结果:共检出糖尿病肾病59例,病程>15年者与病程<5年者比较,糖尿病肾病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化血红蛋白>11%者与糖化血红蛋白<6.5%者比较,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空腹血糖>11.1mmol/L者与<7.8mmol/L者比较,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来诊断糖尿病肾病方法简单可靠。糖尿病病程长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越差者,其糖尿病肾病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总结2000年1月~2001年11月住院治疗的28例糖尿病足(DF)病人治疗情况,并浅谈治疗体会。1对象与方法28例DF病人均为2型糖尿病人,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46~72岁,平均63岁;糖尿病病程5~16年,其中≥10年者18例(64%)。入院时空腹血糖(FBG)(8.0~17.4)mmol/L;入院前未治疗有10例,口服降糖药14例,胰岛素治疗4例。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DR)22例(78.5%),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20例(71.4%),并发糖尿病肾病(DN)者16例(57.1%),合并…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720-2721
2007—01/2007—04我科对糖尿病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院收治住院的糖尿病患者208例,男112例,女96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17:1,年龄35~65(平均59.5)岁,病程0~10a,口服降糖药者占18%,胰岛素注射者占82%,出院时每位患者血糖基本稳定,空腹血糖在7.0mmo|/L以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血压水平及体质量与胰岛素敏感性以及B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0—01/2003—03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男87例,女69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高血压组96例(3次随机血压≥140/90mmHg),血压正常组60例(3次随机血压水平〈140/90mmHg)。(3)根据如下体质量判定标准(超重:男性体质量指数≥25.0kg/m^2,女性体质量指数≥23.0kg/m^2;体质量正常:男性体质量指数〈25.0kg/m^2,女性体质量指数〈23.0kg/m^2)将患者分为高血压超重组(n=68),血压正常超重组(n=36),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n=28),血压正常体质量正常组(n=24)。④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2(m^2)。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评价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公式及改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215;空腹胰岛素/22.5,β细胞功能指数=20x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3.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1/空腹血糖&;#215;空腹胰岛素。⑤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呈显著负相关(r=-0.5816-0.8379,P〈0.01)。②高血压超重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压正常组差异不明显(P〉0.05),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空腹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低于血压正常体质量正常组(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比血压正常者存在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②肥胖比不肥胖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更为严重。(3)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其胰岛素敏感性均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胆固醇、三酰甘油有关。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血糖、血脂、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21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肝脏B超,空腹血糖、血脂,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的检测。结果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18例,发病率54.63%;与未合并脂肪肝组比较,体质指数、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胆固醇、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肪肝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肥胖、胰岛素抵抗、高甘油三酯血症为其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予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微血管病变已成为糖尿病病人当前的主要死因。笔者对本院1986~1995年10月收治的住院糖尿病患者128例(其中死亡23例)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分析糖尿病死因与并发血管损害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8例,男性93例,女性35例;其中死亡23例,男性18例,女性5例。病死率为18.0%。1.2死因与病程本组病程最短3个月(l例合并肝脓疡败血症),最长38年。<5年病死率82%(4/49),5~10年病死率13.3%(4/30),>10年病死率30.6%(15/49)。其中并发脑血管病变者除病程<5年无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探讨糖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30例PCOS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实验。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 糖耐量低减发生率为26.7%(8/30),2型糖尿病发生率为6.7%(2/30);糖耐量低减和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服糖后1h、2h的血糖、胰岛素值、HOMAIR均高于糖耐量正常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 PCOS患者存在较高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影响其糖耐量的重要因素,口服葡糖糖耐量试验是用于监测PCOS患者糖代谢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睾酮、总雌二醇、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变化,探讨该种变化与男性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3-10/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门诊就诊及住院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9例为男性糖尿病组,年龄40—60岁。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男性66人为男性对照组,年龄40-60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总睾酮、总雌二醇、性激素结合蛋白、胰岛素水平。(3)计量资料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胰岛素与性激素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9例,健康男性66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男性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糖、餐后120min血糖、空腹胰岛素和餐后120min胰岛索、血清总雌二醇、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男性对照组(P〈0.05)。男性糖尿病组血清总睾酮水平明显低于男性对照组(P〈0.05)。(2)血清空腹胰岛素、餐后120min胰岛素与总睾酮、总雌二醇、性激素结合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①血浆性激素是反映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变化的指标之一。②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人体内存在性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其改变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指数与腰臀围(WHR)、体重指数(BMI)及血压的相关性。1对象与方法住院及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病程4个月~23年,年龄34~78岁。符合1985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发冠心病4例、糖尿病肾病9例、周围神经病变8例、脑梗死2例。80例均观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WHR、BMI及血压、胰岛素敏感指数。方法:(1)血清胰岛素测定选用四川原子能研究所提供的胰岛素药盒及标准血清,偏移误差在规定范围内;(2)血糖检测用葡萄糖氧化酶法;(3)胰岛素敏…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女性糖尿病患者月经期的血糖变化,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 对42例正常月经的女性糖尿病患者经前期及月经期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进行监测。结果42例患者月经期FPG显著高于经前期(P<0.01),其中胰岛素治疗患者FBG变化高于口服治疗患者。结论 需注意女性糖尿病患者月经期血糖变化,特别是对胰岛素治疗患者,以便及时予以调整治疗方案,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使病情得到控制。关键词:女性; 糖尿病; 月经期; 血糖;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7-0025-02  相似文献   

13.
肥胖糖尿病患者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肥胖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象为2002—01/12湖南省株洲铁路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12例,其中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22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患者55例;2型糖尿病患者535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空腹c肽、胰岛素、餐后2hC肽、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b)。结果:与非肥胖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肥胖的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高脂血症比例较高(P&;lt;0.05);空腹及餐后2hC肽水平较高(P&;lt;0.05),依赖胰岛素治疗及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较少(P&;lt;0.05);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较小、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P&;lt;0.05);非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短、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均较少(P&;lt;0.05)。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5年应用北京博达生产的光量子治疗仪辅助治疗糖尿病并发感染18例,与传统治疗糖尿病并发感染14例相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l。病例选择用白血光量子仪辅助治疗糖尿病并发感染共18们,作为治疗组,其中男性7例,占38.89%.女性11例,占sl、11%;年龄59岁以下者6例,占33.33%,年龄60岁以上者12例,占66‘67%,l型糖尿病6例,占33.33%,11型糖尿病12例,占66.67%,血糖盈盈.1nco五八,以下者8例,占4刀.44%,血糖11、Zmml/L以上者10例,占55.56%,白细胞10~15x10’八,者9例,占50%,19X10’/L…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经对25例2型糖尿病病人步行前后血糖的监测,发现该类运动方式对降低餐后血糖有较显著的疗效,现予以报道。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按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认定的标准[1],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共25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36~67岁,病程2个月~15年,体重指数(BMI)25.7±3.5,腰围臀围比(WHR)男性0.892±0.041,女性0.845±0.042。本组病例排除了使用磺脲类降糖药、胰岛素以及不宜剧烈运动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严重慢性并发症患者,空腹血糖在16.7 mmol/L以上的患者也…  相似文献   

16.
叶曦  陈晓文 《新医学》2009,40(10):679-680,69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短期强化治疗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空腹血糖等于或超过10mmol/L,糖化组红蛋白A1C等于或超过8.6%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双相门冬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按需配合二甲双胍250mg或阿卡波糖25mg的降低餐后血糖,使患者早、晚餐前血糖平均值控制至4.4—6.1mmol/L,3餐后2h血糖平均值控制至4.4~10.0mmol/L。记录血糖最初达标时的双相门冬胰岛素剂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血糖、体重指数及病程基线不同患者的双相门冬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治疗达标时,所有患者平均餐前血糖得以控制的时间为(7.0±2.6)d,平均餐后2h血糖得以控制的时间为(6.2±2.6)d。双相门冬胰岛素的平均用量为0.44U/(kg·d)。空腹血糖等于或超过13mmol/L组双相门冬胰岛素剂量明显大于空腹血糖10—13mmol/L组;体重指数低于23kg/m2组双相门冬胰岛素剂量明显大于体重指数等于或超过23kg/m2组;病程长者双相门冬胰岛素剂量明显高于病程短者(均为P〈0.05)。结论: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强化剂量平均为0.44U/(kg·d)。在使用双相门冬胰岛素进行短期强化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基线血糖、体重指数、病程调整药物剂量,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30例(糖化血红蛋白≤7%)及控制不良组33例(糖化血红蛋白〉7%);选取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三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发生率。同时测量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血糖控制不良组HOMA—IR、IMT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5),且IMT与空腹血糖、HOMA—IR呈正相关(r=0.624,r=0.458,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高HOMA—IR组较低HOMA—IR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闫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8):3665-3666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接受教育对象为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高胰岛素血症及肥胖者(男性体重指数BMI≥27,女性BMI≥25);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以及一般群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及自我效能,分析影响其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①选择2003—06/12山东省立医院保健门诊患者96例,男84例,女12例,年龄55-89岁。患者均知情同意。在职人员18例,离退休人员78例。糖尿病病程≤5年38例,〉5年58例。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懈患者自我控制行力相关因素及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内容包括影响患者自我控制行为的相关因素;自我效能量表10条目,总分0-40分;自我行为控制量表10条目,总分0-40分,总分达到35分以上为高自我行为控制和高自我效能,20分以下为低自我行为控制和低自我效能。③计数和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X^2和t检验。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控制行为的相关因素分布:不在职人员及每周一两次血糖监测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在职人员和每个月一两次及只在不舒适时进行血糖监测者[78例(82%),47例(49%);18例(19%),26例(27%),15例(16%),8例(8%),P〈0.051。②自我控制行为量表总分:在职及病程≤5年者明显低于不在职及病程〉5年者[(25.78&;#177;3.39),(31.05&;#177;4.33)分;(32.55&;#177;5.08),(36.62&;#177;3.50)分,P〈0.01]。③自我效能量表总分:在职及病程≤5年者明显高于不在职及病程〉5年者[(3533&;#177;326),(3619&;#177;3.41)分;(31.50&;#177;4.77),(32.12&;#177;3.61)分,P〈0.01]。结论:每周测血糖一两次是较为适宜的血糖监测频度;不在职及病程〉5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素玲 《临床医学》2009,29(1):47-49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6例,以同期口服药物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为对照。初诊时空腹血糖(FBG)〉11.1mmo]/L,分别观察治疗2个月后各纽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FBG、PBG、HbA1c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比口服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高糖毒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可能对延缓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进程,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