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考察听障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Q分类问卷,测查父母的养育方式,采用自编听障儿童自我意识问卷测查儿童的自我意识结果①3~5岁听障儿童自我意识的3个指标发展各不相同,自我了解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自尊自信指标各年龄段没有显著差异独立性指标只有3岁和5岁听障儿童有显著差异,4岁和5岁、3岁和4岁没有显著差异。②自我意识的3个指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③听障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父母鼓励支持和鼓励成就的养育方式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父母的高控和惩罚的养育方式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我国听障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核心指标.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六大片区6所高校的238名听障大学生施测,了解听障大学生对生活各领域满意度的主观评价.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听障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核心指标有5个,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这5个指标是稳定的.结论 听障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核心指标按其满意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健康状况、自我决定、社会融合、权利、学业与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对听障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同伴关系量表对152名听障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不同年级、残疾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及父母文化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伴关系在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居多,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依次减少,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型对听障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建立具有积极影响,溺爱、专制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学生同伴关系的建立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听障初中学生的同伴关系特点,探寻改善其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教育建议。方法采用友谊质量.同伴交往感受问卷及同伴接纳社会评定法,对118名上海市聋校初中生的同伴交往情况进行调查,并与普通学校的90名健听初中生进行比较。结果听障初中生在客观上的友谊质量以及主观上的交往感受方面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学生。结论在进行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辅导中,要注意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不仅要提升听障初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技巧,还应该调整他们对同伴交往的感受,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正确率与康复时间的关系,为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方法选取3~5岁康复半年以上的听障儿童104名和健听儿童36名,以《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为测试材料,分析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结果①康复时间1年以上的听障儿童鼻音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②康复时间1.5年以上的听障儿童边音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③康复时间2年以上听障儿童的塞音正确率同健听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④所有康复时间段听障儿童的擦音和塞擦音正确率均与健听儿童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学龄前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习得有一定时间顺序,可能与声母的音高、发音的难度、发音的可见性、发音动作的发育有关。建议听障儿童进行声母康复训练时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高听障儿童声母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全面康复模式下2~5岁听障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家长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33名2~5岁听障儿童家长作为被试,采用家长教养方式问卷施测。结果2~5岁听障儿童家长在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表现倾向存在显著差异(P〈0.05),民主性维度得分最高,其次为专制性、不一致性,溺爱性、放任性维度的得分最低。听障儿童的年龄、助听设备、康复时间、主要照顾人类型及其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对教养方式的某些方面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民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维度上(P〈0.05),听障儿童的性别和主要照顾人的职业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2~5岁听障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具有明显特点,且受家庭、社会环境、康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健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方法 采用调整后的症状自评量表对313名聋人大学生和358名健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不同,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聋人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上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需要对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系统性研究与辅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助听方式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言语韵律组块功能的差异。方法 以58例5.5~6.5岁学龄前健听及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听儿童30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例,双侧助听器佩戴儿童8例,双侧分别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双耳双模式助听的听障儿童10例,采用《儿童言语韵律功能评估工具》中组块评估部分比较其组块功能表现的差异及其输入与输出维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1)听障儿童韵律组块四个板块得分均显著落后于健听儿童(P<0.05);(2)不同助听方式听障儿童中,韵律组块输入维度的两个板块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韵律组块输出维度的形式板块人工耳蜗植入组和双模式组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5),韵律组块输出维度的功能板块人工耳蜗植入组得分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5),其它各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类儿童输入与输出两个维度的评估结果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听障儿童韵律组块输入和输出均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不同助听方式影响听障儿童韵律组块输出的表现,对其输入的影响不大,整体表现为:人工耳蜗...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音乐治疗引入我国,在智障、孤独症、脑瘫等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实践,并显示出较强的应用价值,但音乐治疗在听障儿童康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简要回顾了近期音乐治疗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了音乐治疗应用于听障儿童康复的可行性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以音位构音为主线的语音清晰度训练方案的有效性,为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对12名3岁6个月~4岁6个月的听障儿童进行为期7个月的针对性训练,采用<听觉语言评估>中的相关测试方法,在训练前、后分别对这12名儿童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比较前后两次评估的结果.结果 经过康复训练,听障儿童的语音清晰度总体水平有显著提高.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语音清晰度训练方案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聋人大学生的抑郁程度以及抑郁与认知偏差的关系.方法 使用Beck抑郁问卷(BDI)、认知偏差问卷(CBQ),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189名在校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聋人大学生易产生抑郁倾向,程度属轻度抑郁,男女生没有明显差别;②聋人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以社会退缩为典型特征;③聋人大学生中,女生的抑郁情绪与认知歪曲相关性显著,并与其负性认知方式即信息加工方式密切相关;男生的抑郁情绪与认知歪曲相关不显著;④聋人大学女生的认知歪曲可以显著地预测抑郁.结论 在学校教育中,必须重视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抑郁倾向问题,特别要关注他们的抑郁情绪与认知歪曲,帮助聋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绪应对方式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ducation Survey,MBI-ES)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351名聋校教师进行测查.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P<0.01),人格解体与心理健康9个因子的相关最高;聋校教师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都进入了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三者对心理健康都有正向预测作用,人格解体维度解释率最高(30.6%).结论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职业倦怠各维度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提高听障儿童会话流畅度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对20名听障儿童会话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会话流畅度与流畅度问卷得分存在显著相关。听障儿童平均说话次数、平均会话轮替长度(Mean length of turn,MLT)及MLT比率分别为7.8、8.3、.42。会话流畅度与年龄、年级、性别、裸耳听阈及助听听阈没有显著相关。结论预测分析显示,会话流畅度问卷能够预测MLT及MLT比率,因此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应强调会话策略的教学,以期提升会话流畅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读写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听障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2012年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7~12岁有读写障碍的重度感音神经性听障儿童101名,按年龄分为7~8岁组(n=37)、9~10岁组(n=39)、11~12岁组(n=25),分别在读写技能训练前后采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yslexia cheeklist for Chinese children,DCCC)对儿童进行评估,采用学习成绩等级评价反映儿童的学业成绩。结果训练后不同年龄组儿童的DCCC总分均较训练前不同程度下降,7~8岁组、9~10岁组训练前后的DCCC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11~12岁组训练前后的DCCC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不同年龄组的学业成绩均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提高,7~8岁组、11~12岁组训练前后的学业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而9~10岁组训练前后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读写技能训练对提升学龄期听障儿童的学业成绩有积极作用,尤其对学龄晚期儿童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听力损失者借助人工耳蜗重获听力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听力正常人群的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18例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耳蜗组)的心理健康状态及人格特质进行评估,并与45例听力正常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SCL-90评分结果显示:耳蜗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躯体化、强迫、抑郁三个因子的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PQ评定结果显示:耳蜗组在人格特质的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三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人工耳蜗有利于改善重度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人工耳蜗植入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提示在进行听觉言语康复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心理和社会交往状况,以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6.
There are numerous intense sounds in the environment to which regularity.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such noise exposure upon the hearing of persons under 21, a 2-par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Fall of 1968, 2 769 Freshman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were given a modified screening test for hearing. The failure level was established to be 15 dB (ISO, 1964 standard). If a student failed at any frequency, his threshold for hearing was measured for that frequency and recorded on a printed form. It was found that 4.6% of the students failed to respond to a 2 000 Hz stimulus. Failure levels were found to be 6.8, 10.5 and 29.4% for 3 000, 4 000 and 6 000 Hz, respectively. The procedure was repeated in testing 1 410 students in the Fall of 1969. It was discovered, however, that the prevalence of high frequency hearing impairment rose dramatically in this group. Failure rates were found to be 6.3, 13, 14.3 and 54.9% for the 2 000, 3 000, 4 000 and 6 000 Hz signals, respectively. Of the students tested, 7.4% had a hearing threshold of 40 dB or greater for the 6 000 Hz signal. Additional data are presented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easurable high frequency hearing impairment in young persons is tangible evidence of the toll being exacted by high intensity recre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sounds.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are related to previous incidence studies and to histologic evidence of sensory cell damage observe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了解广东省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使用评估工具的情况.方法 自编问卷,对广东省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使用评估工具的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基层听障儿童康复教师评估手段单一,评估技能薄弱,评估与康复实践脱节,现任康复教师急需专业评估技能培训.结论 听障儿童康复教师的评估观念亟需更新,评估技能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