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眼人工晶体手术间隔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50例双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间隔时间分为三组,A组:双眼间隔时间>3个月(16例),B组:3-6个月(11例),C组:>6个月(23例)。结果表明两眼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正视力的0.5以上者,双眼分辊为56%和64%(A组:68.8%,B组72.7%、C组:56.5%),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分析结果提示第二只眼的手术效果与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2.
高三尖杉酯碱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高三尖杉酯碱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63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9例29眼,术前局部注射高三尖杉酯碱;B组16例16眼术前局部注射地塞米松;C组18例18眼术前不用药。术后观察其眼部反应、复发率及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9.1mo,复发率分别为:A组和B组分别为3.40%和6.25%(P>0.50),C组27.77%(P<0.05,与A组相比较)。病理结果显示,A组PCNA阳性率(6.01±3.85)%,B组(10.28±4.18)%,C组(11.53±3.62)%.A组与B组、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翼状胬肉局部注射高三尖杉酯碱可以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中采用不同大小切口对术后角膜地形图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80例(160眼)行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的近视患者按切口大小分为3组,A组(切口弧长19.0mm)50眼,B组(切口弧长5.0mm)50眼,C组(切口弧长2.5mm)60眼。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Orbscan-Ⅱ检查模拟角膜镜读数(SimK值)、后表面Diff值、3mmIrreg值、5mmIrreg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3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3组SimK差值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3组间SimK差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组角膜3mmIrreg值、5mmIrreg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3mmIrreg值、5mmIrreg值C组<B组<A组,但仅5mmIrreg值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3组术后后表面Diff值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术后6个月后表面Diff值增加量(后表面前凸)C组<B组<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切口的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在术后角膜散光、角膜规则性和角膜后表面前凸方面都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彗差在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中的临床差异。方法 拟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的患者中,选取瞳孔直径6mm时,全眼高阶像差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值>0.25μm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98例(198眼),随机分为观察A组100例(100眼)和对照B组98例(98眼)。A、B两组中,彗差值≤0.37μm分别为A1组(56例)和B1组(53例);彗差值>0.37μm分别为A2组(44例)和B2组(45例)。A组均接受除彗差外的波前像差引导手术;B组均接受所有像差矫正。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6mm瞳孔直径下全眼高阶像差RMS值,彗差Zernike多项式值,标准、暗及明亮环境下100%、25%、10%、5%不同对比度下的视力。结果 术前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的彗差、总高阶像差(totalhigherorderaberration,tHOA)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A2组与B2组tHO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彗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对比度视力比较:暗背景下对比,A2组与B2组25%对比度下术后1周、10%对比度下术后1个月两组间均有差异(均为P<0.05);5%对比度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亮背景下对比,A1组与B1组术后1周5%对比度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A2组与B2组,10%对比度视力在术后1个月25%对比度下术后1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对比度下术后1周及1个月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35)。结论 彗差值>0.37μm时,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56例(5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给予睫状体冷凝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A组视力提高者10眼(35.7%),不变者16眼(57.1%),下降者2眼(7.2%);B组视力提高者3眼(10.7%),不变者17眼(60.7%),下降者8眼(28.6%);两组视力提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力提高率较B组高。A组手术成功率为92.9%,显著高于B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2周、3个月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均显著低于B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显著低于B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术后眼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浓度的变化与瞳孔缩小的关系,同时比较术前应用两种非甾体类药物(nonsteroidaldrugs,NSAIDs)预防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术中瞳孔缩小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根据手术方式及用药分为4组,其中拟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30例(30眼)为A组;拟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90例(90眼)随机分为3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为B组,术前应用1g·L-1普拉洛芬滴眼液为C组,术前应用1g·L-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为D组。收集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分级、术前充分散瞳后以及完成飞秒激光或手工透明角膜切口后瞳孔直径等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样本中PGE2浓度。结果 A、B、C、D四组中PGE2浓度分别为(48.25±10.52)pg·mL-1、(124.14±8.97)pg·mL-1、(18.28±3.49)pg·mL-1、(19.05±3.13)pg·mL-1;B组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四组术中瞳孔缩小的发生率分别为6.67%(2/30)、20.00%(6/30)、3.33%(1/30)、3.33%(1/30);B组与A、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瞳孔缩小与年龄、性别及晶状体核分级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发生瞳孔缩小者与未发生瞳孔缩小者PGE2浓度分别为(130.74±8.76)pg·mL-1、(120.86±7.27)p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缩小程度与PGE2浓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飞秒激光术后瞳孔缩小可能与房水中PGE2浓度升高有关,术前局部应用NSAIDs能降低眼内PGE2浓度,减少飞秒激光术后瞳孔缩小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56眼)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及肾病在控制血糖基础上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14例28眼)口服安慰剂VitC片0.1g;B组(试验组,14例28眼)口服非诺贝特片0.2g;均为每天3次,饭前0.5h口服,连续用42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的变化、血压、肾功能、24h尿蛋白、尿转铁蛋白、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inla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s1,TIMP-1)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治疗42d后,视力提高32眼,其中A组6眼(占18.7%),B组26眼(占81.3%),两组视力较治疗前改善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9,P<0.05);A组患者较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4h尿蛋白=1.254、tCr=1.302、tBUN =0.539、t尿β2微球蛋白=0.926、tFA =1.026、tFib=0.954、tET-1=1.124、tMMP2/TIMP1=0.982,均为P>0.05);B组24h尿蛋白、肾功能(Cr、BUN、尿β2微球蛋白)、FA、Fib、ET-1和MMP2/TIMP1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t24h尿蛋白=6.739、tCr=8.378、tBUN =6.264、t尿β2MG =5. 542、tFA =7.092、tFib=5.428、tET-1=6.554、tMMP2/TIMP1=8.922,均为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t24h尿蛋白=4.432、t尿β2微球蛋白=5.428、tFA =5.616、tCr=8.821、tBUN =6.482、tFib=5.904、tET-1=9.162、tMMP2/TIMP1=5.342,均为P<0.05)。结论 非诺贝特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可提高患者视力,能更有效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和肾血流动力学,保护眼底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及不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选取89例(9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眼分为两组,A组49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B组49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结构等。结果 A组术后1a眼压为(14.34±3.64)mmHg(1kPa=7.5mmHg),比术前眼压(34.65±6.53)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8,P<0.05)。B组术后1a眼压为(16.26±4.91)mmHg,比术前(35.15±6.27)mmHg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5,P<0.05)。术后1a两组间眼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5)。A组绝对成功30眼(61.22%),相对成功9眼(18.37%),总成功率79.59%。B组绝对成功27眼(55.10%),相对成功7眼(14.29%),总成功率69.39%。两组间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6,P>0.05)。A组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3.24±0.38)mm较术前(2.04±0.31)mm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1,P<0.05)。B组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3.05±0.36)mm较术前(2.01±0.29)mm亦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8,P<0.05)。术后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5,P>0.05)。术后1个月行房角检查:A组40眼前房角全部开放,9眼残留小于45°的锥状或堤坝状粘连。B组10眼3个象限残留房角粘连,19眼2个象限残留房角粘连,20眼有小于1个象限的房角粘连。两组视力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结构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PDR患者共45例(57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术者为对照组,共24例31眼,年龄(51.27±17.15)岁;玻璃体切割术术前3~5d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者为观察组,共21例26眼,年龄(50.34±13.94)岁。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主要比较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前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1,P>0.05),两组术后BCVA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4,P<0.05)。两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提升,χ2 值分别为10.927、18.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d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较对照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4P<0.05),术后3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1,P>0.05)。两组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与7d时比较均明显变薄(t值分别为8.706、5.4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2.75±8.9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1.58±14.7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5,P<0.05)。两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4,P>0.05)。对照组术中应用电凝止血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7,P<0.05);对照组术中填充硅油的眼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148,P<0.05);两组术后出血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357,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术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可以提升术后BCVA、加快黄斑水肿消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用巩膜瓣松解缝线减少青光眼术后低眼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45例54只难治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1次使用0.3mg/ml的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其中23例28只眼术中采用松解缝线将巩膜瓣紧密缝合,术后5~55天拆除松解缝线。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7~26个月)。手术成功率、功能性滤过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浅前房、脉络膜脱离、持续性低眼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0.05)。表明本方法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体植入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80例(82眼)老年性和并发性白内障6mm切口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随机选择 常规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组。术后3月矫正视力>0.5以上小切口组79 眼,占96.3%,大切口组有61眼,占75.2%(P<0.05),有显著性差异。术后3月小切口组散光为1.02± 0.65,大切口组2.03±1.51(P<0.05)。提出用手法小切口技术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抗,注射后随访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结果 治疗过程中,行一次注射者17例17眼,两次者32例32眼,三次者7例7眼,平均注射1.82次。治疗后BCVA为0.31±0.36,较治疗前的0.08±0.26明显提高(P<0.05),视力提高及稳定者占87.3%。年龄≥50岁者16例16眼,治疗前BCVA为0.04±0.38,治疗后为0.25±0.31(t=2.238,P<0.05);年龄<50岁者40例40眼,治疗前BCVA为0.18±0.32,治疗后为0.54±0.33(t=3.341,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中心凹下者19例19眼,治疗前BCVA为0.05±0.26,治疗后为0.29±0.37(t=2.319,P<0.05),位于中心凹旁者37例37眼,治疗前BCVA为0.21±0.27,治疗后为0.56±0.31(t=2.981,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治疗前为(365.13±98.77)μm,治疗后为(254.24±54.86)μm(t=3.164,P<0.05)。FFA检查黄斑部CNV荧光渗漏消失者49例49眼;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渗漏面积明显减弱者7例7眼。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方法。方法应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600只近视眼行PRK,术后随机分为A组(228只眼)和B组(372只眼),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应用皮质类固酵激素,随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大于0.8、1·0者,A组分别为97.9%、93.2%;B组为98.6%、93.5%;A、B两组发生过性高眼压分别为2.2%、2·7%,差异无显著性(P>0.05)1级以上角膜雾状混浊(haze)的发生率在A、B两组分别为18.4%、5·4%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合理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能有效地降低PRK后haze的形成及其所引起的近视回退,早期使用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后期使用低浓度的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减少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麻痹肌肌腹下行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对比。方法 收集36例(36眼)斜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B组行A型肉毒素眼外肌注射治疗,每组各18例(18眼)。记录术后1周与6a时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角膜散光、视功能及屈光度变化等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美容性眼位矫正;12例(66.7%)达到功能性眼位矫正;治疗1周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治疗6a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A组术后1周8例患者存在双眼视功能,随访6a14例存在双眼视功能。B组患者术后12例(66.7%)达到美容性眼位矫正;达到功能性眼位矫正者9例(50.0%);治疗1周后及随访6a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1周6例患者存在双眼视功能,随访6a7例存在双眼视功能;两组治疗后1周近视度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a,A组近视度数为(-3.52±2.82)D,B组为(-5.78±3.42)D,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相比,在临床效果、角膜散光、视功能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眶-球硅管连接术是治疗麻痹性斜视的可行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李俊英 《眼科新进展》2015,(11):1080-1082
目的 探讨紫杉醇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的抗增殖作用。方法 选取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眼科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6例(104眼),随机分为4组:A组术中给予0.20g·L-1丝裂霉素C,B、C、D组术中分别给予0.03g·L-1、0.05g·L-1、0.10g·L-1紫杉醇。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的小梁切除术,术后均随访6个月,对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4组患者术前视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与6个月,4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0.000、0.739、1.031、1.083,均为P>0.05)。4组患者的术前眼压、术后1周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与D组间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组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A组有2眼结膜伤口有轻度渗漏,4眼发生浅前房,其余3组均未出现以上情况。结论 紫杉醇用于青光眼滤过术能有效降低眼压,维持滤过泡功能,且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6.
自体角膜缘与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竹林  郭玉敏 《眼科研究》2000,18(4):356-357
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与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病人94例(115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7例(56眼),B组47例(59眼)。手术显微镜下切除胬肉后A组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B组行自体球结膜移植术。观察术后植片生长、角膜创面修复、角膜新生血管及胬肉复发率。结果术后植片成活时间3~5天(平均3.75天);术后角膜创面修复时间A组较B组快(P<0.05)。角膜新生血管A组较B组少。术后12个月胬肉复发率A组(3.8%)较B组(25.9%)低(P<0.01)。结论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移植较结膜移植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蔡丽萍  孟然  张宏 《眼科新进展》2016,(11):1024-1028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对干眼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并比较BMSC滴眼与眼眶注射两种不同应用途径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集BALB/c小鼠双侧股骨、胫骨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纯化BALB/c小鼠BMSC。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5只健康6~8周龄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BMSC滴眼组、BMSC眼眶注射组,每组7只,除正常对照组外的28只小鼠使用2.5g·L-1苯扎氯铵溶液滴双眼,连续滴21d,建立中重度干眼动物模型。造模结束后开始治疗,模型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滴双眼;阳性对照组给予普拉洛芬眼液滴双眼;BMSC滴眼组给予含1×105BMSC的磷酸盐缓冲悬垂液滴双眼;BMSC眼眶注射组给予含1×105BMSC的磷酸盐缓冲悬垂液分别于治疗当天、第4天注射。治疗的第8天检测并比较各组小鼠眼表炎症指数、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filmbreak-up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fluoresceinstaining,FLS)评分结果。第9天过量麻醉法处死35只小鼠,每组随机选取5眼制备HE染色、PAS染色切片,行眼表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进行杯状细胞计数;4眼用于制备冰冻切片,观察有无PK67标记的异体BMSC在眼表组织迁移,5眼用于ELISA测定小鼠眼表组织中IL-10、IL-1β蛋白含量。结果 模型组眼表炎症指数0.31±0.05、FLS评分8.80±1.21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0.01±0.01、0.14±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阳性对照组、BMSC滴眼组、BMSC眼眶注射组炎症指数分别为0.15±0.03、0.18±0.03、0.06±0.02,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BMSC眼眶注射组低于BMSC滴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BM-SC眼眶注射组FLS评分3.93±0.74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SIt(4.00±0.39)mm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6.36±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SC眼眶注射组SIt(5.86±0.54)mm明显高于模型组、阳性对照组(3.92±0.38)mm、BMSC滴眼组(3.90±0.3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BUT(3.00±0.21)s较正常对照组(6.00±0.21)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性对照组(4.20±0.29)s、BMSC滴眼组(4.40±0.27)s、BMSC眼眶注射组(4.79±0.02)s均较模型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眼表组织HE染色:模型组角膜上皮细胞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BMSC滴眼组、眼眶注射组角膜上皮表面平整,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紧密,形态接近正常小鼠,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AS染色杯状细胞数量BMSC眼眶注射组13.80±2.48与阳性对照组13.17±2.09相当,均多于模型组5.20±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冰冻切片:在BMSC滴眼组及BMSC眼眶注射组睑板、结膜下及角膜均未见带PKH67标记的BMSC。BMSC眼眶注射组IL-10蛋白含量(509.80±190.21)μg·g-1明显高于BMSC滴眼组(43.64±43.64)μg·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蛋白含量各组间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局部应用BMSC能使眼表炎症减轻、BUT延长、角膜上皮修复,从而有效缓解干眼的症状。BM-SC眼眶注射更能显著促进泪液分泌、增加杯状细胞数量,疗效优于BMSC滴眼。  相似文献   

18.
王静  李建平 《眼科》1998,7(4):208-211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56例(64只眼)老年性、先天性和并发性白内障施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和散光进行追踪观察。结果:术后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87.5%,1个月者占93.8%,3个月以上者占97.1%。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42±0.89D,1个月为0.84±0.64D,3个月以上为0.81±0.12D。与同期所做5.5mm切口超声乳化及PMMA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比较,术后1周和1个月散光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散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2mm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快,效果好而稳定,角膜散光小,适当的植入方法及慎重选择病例可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晶体核切开法,在6mm切口下对53例56眼白内障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1月,3月,裸眼视力≥4.7者分别为:35眼(62.5%),49眼(87.5%)53眼(94.6%),平均术后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55D(s:1.22),1.11D(s:0.97),0.87D(s:0.75)均较同期10mm切口常规手术对照组为低(P〈0.001)。本文还手术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研究SMILE及LASE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80例157眼,其中中度散光-1.00~-3.00D48例95眼、高度散光-3.00~-6.00D32例62眼。其中SMILE组(40例79眼)和LASEK组(40例78眼)。SMILE组采用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手术切口长度为2mm,位于120°,角膜帽厚度均为120μm,透镜直径6.4~6.6mm,帽直径为7.1~7.2mm;LASEK组行LASEK,体积分数20%酒精浸泡20s,保留角膜上皮瓣。观察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最佳矫正视力、残余残光度数及角膜地形图形态。结果 SMILE组和LASEK组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分别为93.7%(74/79)和89.7%(70/78)、92.4%(73/79)和88.5%(69/78)、91.1%(72/79)和87.2%(78/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裸眼视力均无增加或减少两行及以上。两组的目标屈光度均为0,术后1个月等效球镜及残余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6个月等效球镜及残余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术后两组地形图都以圆形及椭圆形最多,分别为75.9%(60/79)、71.8%(56/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LE及LASEK治疗近视散光均有安全性、有效性,术后角膜形态良好,但SMILE的稳定性及精确性优于LASEK,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