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占主导地位。然而PCI后无复流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经皮血栓吸除术能否改善PCI后AMI患者预后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实时心肌声学造影(real-time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RT-MCE)观察PercuSurge经皮血栓吸除术后心肌微循环变化,评价其治疗AMI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Luo Y  Lü L  Li GL  Pi YQ  Zeng C  Pan YZ  Lei XM  Liu Z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8):691-69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的AMI患者228例。MIRI判断标准为AMI直接PCI开通IRA后数分钟内急性发生的严重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或需电复律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IRA前向血流≤TIMI2级且除外因造影可见的血栓、栓塞、夹层或痉挛等所致急性闭塞。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18个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发病时间≤6h(P=0.014)、下壁梗死(P=0.006)和PCI前IRA前向血流≤TIMI 1级(P=0.028)是MI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多支血管病变(P=0.063)和肾功能不全(P=0.067)也是危险因子;而梗死前心绞痛是独立保护因子(P=0.005)。结论AMI发病时间短、下壁梗死、PCI前IRA前向血流≤TIMI1级、多支血管病变和肾功能不全增加直接PCI术MIRI发生的危险性,而梗死前心绞痛则可减少MIR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R)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PCI后心肌灌注以及患者预后影响的价值。方法287例A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依据病史以及入院前是否接受药物和非药物降糖治疗的情况分为糖尿病组(n=95例)和非糖尿病组(n=192例)。所有患者分析心电图STR和MBG,并进行临床随诊。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年龄较大[(65±12)岁比(57±11)岁,P〈0.05]。两组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的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多于非糖尿病组(MBG 0/156.0%比41.1%,P=0.019),ST段回落不全也多于非糖尿病组(43.2%比30.7%,P=0.038)。糖尿病组患者在随诊期间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27.4%比16.1%,P=0.02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R=1.83,95%CI:1.04~3.36,P=0.01)。患者接受再灌注的时间(RR=3.63,95%CI:1.27~10.42,P=0.03)、ST段回落不全(RR=11.71,95%CI:1.53~38.70,P=0.03)以及MBG0/1(RR=1.16,95%CI:1.03~1.38,P=0.01)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糖尿病是AMI患者在成功接受介入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病人的护理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直接PC I且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的AM I患者26例的资料。结果:26例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 I均获得成功。26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3枚,其中4例(15.39%)术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因为正确护理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加强PC I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 I成功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与裸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173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87例)和裸支架组(86例),分析住院期间和支架置入后6个月的支架内血栓、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和死亡)发生率及6个月再狭窄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血管通畅、肌酸激酶峰值、心功能和住院期间心脏事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2例支架内血栓(2.4%比2.3%,P〉0.05)。6个月时,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4.5%比40.0%,P〈0.01)、节段内再狭窄率(6.8%比44.9%,P〈0.01)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8.0%比24.4%,P〈0.01)显著低于裸支架组。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主要心脏事件的减少主要是因为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减少所致(3.4%比11.6%,P〈0.05)。结论与裸支架相比,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AMI患者并未增加6个月内支架内血栓的发生,而显著降低6个月的再狭窄率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冠脉)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回顾性分析我院33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急诊PCI支架置入即刻,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夹层、痉挛情况下,冠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2级为无复流,TIMI 3级为正常血流.冠脉无复流患者42例,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由其余294例急诊PCI冠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5例,为正常血流组.随访6个月,观察有无心脏性猝死和非致命性心脏事件.结果无复流组发生充血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心脏性猝死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无复流组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冠脉血流正常组.结论无复流患者的心肌损害严重,梗死或濒临坏死的心肌范围广泛,强烈提示AMI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18例AMI患者于PCI前及术后15 min分别经左主干或右冠状动脉注射超声声学造影剂,进行MCE实时显影,以视觉评分方式定性分析PCI前后相应心肌节段灌注状况;术后1个月经二维超声评价左心室室壁运动;利用灌注评分指数(PSI)及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分析PCI前后心肌灌注水平对心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术前心肌灌注评分为0分的30个心肌节段中,20个(66.7%)术后1个月室壁运动评分为3~5分;而术前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的11个心肌节段中,有8个(72.7%)1个月时室壁运动评分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前心肌灌注与1个月室壁运动状况有关(P0.05)。术后心肌灌注评分为0分的12个心肌节段中,11个(91.7%)术后1个月室壁运动评分为3~5分;而术后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的22个心肌节段中,有17个(77.2%)1个月时室壁运动评分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后心肌灌注与1个月室壁运动状况有关(P0.01)。结合WMSI及PSI综合评价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AMI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对PCI后心功能改善有明显影响;经冠状动脉MCE可较准确的判断AMI患者微循环灌注范围,评估术后心功能,故可能对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皮血栓吸除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病变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 2 0 0 0年 11月起应用经皮冠状动脉内吸血栓装置 Rescue(美国Boston公司 )对 8例富含血栓性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内血栓吸除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 :8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4 6~ 75岁。均符合 1979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 ,起病后 3~ 12h入院。其中下壁心肌梗死 5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2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 1例。 5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放置了右心室起搏电极导管。2 .手术方法 :按常规方法从右侧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3例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 ,5例右冠状动脉近端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以寻找进一步改善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可能途径。方法根据314例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将其分为死亡组(26例)和非死亡组(2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确定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女性(P=0.017)、年龄>75岁(P=0.004)、3支血管病变(P=0.015)、左主干闭塞(P=0.036)、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13)、并发心源性休克(P=0.000)显著高于非死亡组患者;而PCI成功(P=0.000)、ST段下降>50%(P=0.000)显著低于非死亡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P=0.000)、女性(P=0.029)、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35)是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为进一步改善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未来治疗的重点在于降低高危(特别是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缩短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提高心肌水平的再灌注。  相似文献   

11.
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来我院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202例,发病时间在12h内(其中13例〉12h但〈24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202例患者中195例(96.5%)介入治疗获得成功。202例患者置入263枚支架。13例发生无血流现象,其中5例死亡。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7例,23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术后195例患者症状缓解,顺利康复,无心血管事件发生。202例患者中7例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3.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CI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165例AMI患者中单支病变45例(27.3%),双支病变49例(29.7%),三支或三支以上病变71例(43.0%)。165例患者行PCI,成功率98.8%,共置入支架205枚。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LAD)90例(54.5%),置入支架112枚;左回旋支(LCX)21例(12.7%),置入支架23枚;右冠脉(RCA)54例(32.7%),置入支架70枚。PCI术前出现心源性休克者18例(10.9%),2例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对205例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以区分低危、中危、高危病人,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康复方案。方法:从临床上收集的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205例,分为介入组(79例)和药物溶栓组(126例),在病情稳定后3~6月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查。电脑系统自动描记并分析12导联的心率、ST变化的各种数据。结果:较之药物溶栓组,介入组运动试验阳性病例所占比例明显降低(32.9%:73%),ST段下移最大幅度降低[(0.12±0.06)mV:(0.17±0.08)mV]+总的运动时间延长[(9.2±2.3)min:(7.2±2.4)mini,P均〈0.01.最大运动负荷增加[(8.7±2.5)METs:(6.5±2.6)METs,P〈0.05]。试验结果评定介入组高危2例,中危9例,低危68例,显著优于药物及溶栓组(依次为26.64,36例,P〈0.001)。结论:介入治疗AMI后运动平板试验各参数均比药物溶栓组有明显改善,说明利用平板试验可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以便制定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入选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80例,其中使用抽吸导管后行支架置人术32例(抽吸导管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48例(直接PCI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术后即刻胸痛缓解率、术后1hST段回落≥50%(STR≥50%)发生率和心梗后24h及2周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抽吸导管组即刻TIMI血流2-3级高于直接PCI组(94%比75%,P〈0.05),抽吸导管组无复流现象低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术后1hSTR≥50%、胸痛缓解率均高于急诊PCI组(94%比71%、88%比71%,均P〈0.05);抽吸导管组心梗后24hLVDD低于直接PCI组[(54.2±4.1)mm比(56.2±4.2)mm,P〈0.05],心梗后24hLVEF高于直接PCI组[(57.6+5.24)%比(55.0±4.6)%,P〈0.05],梗后2周LVDD及LV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时联合使用抽吸导管可减少无复流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肌梗死早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1318例,其中老年人338例(25.6%),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老年STEMI 31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两组:PCI组136例(43.0%)和保守治疗组180例(57.0%).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随访2年评价患者预后.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史、家族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壁STEMI、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静脉溶栓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例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多数患者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减轻体质量、坚持运动等,较规律服用预防心室重塑、抗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年随访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人数和1个月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均高于PCI组(分别为17.2%与2.2%,OR=9.224,95%CI=2.756~30.876;31.1%与8.1%,OR=5.132,95%CI=2.568~10.257;8.3%与1.5%,OR=6.091,95%CI=1.369~27.105,均P<0.01).老年STEMI的1年、2年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明显高于PCI组(分别为21.1%与2.2%,OR=11.864,95%CI=3.577~39.349;32.2%与4.41%,OR=10.301,95%CI=4.289~24.736,P<0.01). 结论 PCI可减少老年STEMI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和1个月病死率,尤其是可明显减少1年、2年病死率.因此,早期PCI可明显改善老年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Xia K  Ding RJ  Hu DY  Yang XC  Wang LF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478-481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人选我院2004-2007年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446例,其中经桡动脉介入242例,经股动脉介入204例.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再灌注时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造影剂用量、并发症和近远期预后.结果 与经股动脉介入比较,经桡动脉介入的急诊PCI完成时间延长[(62.1±23.4)rain比(56.8±16.7)min],X线曝光量增加[(2829.4±1365.2)mGY比(2352.3±903.1)mGY]、手术操作成功率下降(4%比0.9%),PCI再灌注时间>60 min的比例升高(7.44%比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手术操作成功率低于经股动脉,影响急诊PCI再灌注时间,桡动脉介入操作困难时应果断更改手术人路.
Abstract: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adial artery access versus femoral artery acces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opulation. Methods From June 2004 to December 2006, 446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stenting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 radial artery approach was used in 242 patients, and the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in 204 patients. The success of the procedure, procedure duration, X-ray exposition, volume of contrast,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radial artery and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Results Total procedure duration, X-ray exposition, the immediate success of the procedure and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reperfusion time above 60min a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radial artery acess than that with femoral artery access [(62. 1 ± 23. 4) min vs(56. 8 ± 16. 7)min,(2829. 4 ± 1365.2) mGY vs (2352. 3 ± 903.1) mGY, 4% vs 0.9% and 7.44% vs 2.94%respectively, all P < 0. 05]. Conclusions In non-selected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stent implantation,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radial artery approach is lower than the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and could prolong the reperfusion time. It is suitable to change artery access immediately if abnormality is found via radial artery acces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以ST段回落程度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心肌灌注(TMP)分级等指标评估心肌再灌注状态.患者分为4组:A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B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C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D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以A组代表心肌灌注状态良好者,D组代表心肌灌注状态不良者.分析心肌再灌注不良患者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STEMI急诊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而TMP分级为Ⅱ级以下者占27.3%(237/964),心电图ST段回落小于50%者占30.6%(266/964).11.31%(109/964)的患者发生远端栓塞.A组占总例数的48.9%(425/964),D组占总例数的10.5%(91/964).与A组比较,D组患者在住院期间(RR=64.63,P<0.01)以及随访期间(RR=11.69,P<0.01)均有较高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不到50%的患者心肌再灌注良好,心肌再灌注状态与近、远期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方法 入选668例STEMI并急诊成功行PCI的老年患者,分为无复流组和复流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PCI资料评价无复流,分析评价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 668例老年患者中,发生无复流181例(27.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侧支血流0~1级、PCI前血栓负荷评分≥4分和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随着无复流独立因素数量增加,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升高,分别具有0、1、2、3和4个独立预测因素时无复流发生率分别是10.0%(2/20)、13.7% (32/233)、30.8%(85/276)、38.1%(37/97)和59.5% (2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796,P<0.01)。 结论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入院收缩压<100 mm Hg、侧支血流分级0~1级、PCI前血栓评分≥4分和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相似文献   

20.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起病 1个月内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2例首次AMI患者中 14 6例行延迟PCI术 (执行时间中位数 :发病后 15 .8d)与 6 6例未行延迟PCI术患者住院期死亡和起病 1年内死亡、再次AMI和死亡或 (和 )再次AMI的发生率。结果 :行延迟PCI术的患者与未行延迟PCI的患者相比 ,其住院期死亡 (2 .1%∶2 4 .0 % ,P <0 .0 1)、起病 1年内死亡 (2 .7%∶9.1% ,P <0 .0 1)、再次AMI(2 .1%∶6 .1% ,P <0 .0 5 )和死亡或 (和 )再次AMI(3.4 %∶13.6 % ,P <0 .0 1)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PCI术能独立降低AMI患者住院期死亡率 (OR 0 .0 2 8,95 %CI 0 .0 8~ 0 .112 )和 1年内死亡或 (和 )再次AMI的发生率 (OR 0 .191,95 %CI 0 .0 6~ 0 .6 0 8)。结论 :AMI后 1个月内行延迟PCI术能使AMI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