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区Z7油藏目前处于压力保持水平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单井产量低的“四低”状态,同时储层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老井改造规模有限,纵向动用不充分,剩余油丰富。通过储层单砂体刻画、隔夹层分布特征以及隔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作用研究,总结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规律,为油藏下一步开发调整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尚堡浅层北区N Ⅳ油组辫状河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识别出泥质、钙质、物性和特殊岩性等多种隔夹层类型。基于储层单砂体构型研究和层次分析方法,将目标区域储层划分为“隔层”、“薄隔层”和“薄夹层”3个层次;该划分方案能精细表征和刻画辫状河储层内隔夹层的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钻资料表明,“隔层”较“薄隔层”对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影响大,“隔层”是控制层间剩余油最重要的因素;“薄夹层”的垂向位置、数量、面积及其与注水井配置关系等是影响层间剩余油分布及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吴起长2油藏内部由12期河道叠加的单砂体组成,在岩心观察与测井岩电分析基础上开展单砂体构型单元解剖,刻画了砂体几何形态及平面展布特征,进一步总结剩余油分布类型,明确了下步挖潜的措施对策,形成了吴起油田单砂体剩余油有效开发技术,对类似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措施挖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层内夹层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剩余油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晰层内夹层分布模式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渤海Y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储层特征参数,分别开展典型夹层分布模式下的水驱和聚合物驱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当注水井钻遇夹层时,受重力分异和夹层遮挡作用影响,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生产井附近和夹层延伸方向区域,而聚合物驱能改善重力分异作用,与夹层形成协同作用,改善驱油效果,夹层分布范围越长,含水上升速度越慢,模型采收率越高,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小;当采油井钻遇夹层时,夹层对注入水的遮挡能力变弱,剩余油富集在生产井附近流动单元上部区域,夹层长度对水驱采收率影响较小,聚合物驱能有效扩大模型纵向波及程度,夹层分布范围越长,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该项研究对海上油田后续开发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分析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北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的砂体内部,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46.5%,因此河道砂本内部非均质的描述将是油田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测井模式、砂体的纵向组合关系及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剩余油与砂体构造的对应关系,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垂向侵蚀切叠型砂体、空间对接、河道砂内夹层及河道分岔部位,为指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内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大部分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大量剩余油受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富集在某些区域,形成的剩余油类型复杂多样。本文主要针对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岔口这一剩余油富集有利区进行研究,结合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实践开发效果,研究分析出河道岔口的剩余油富集特征:(1)砂体厚度相对较大,沿分支河道两侧呈中间薄、两边厚延伸;(2)河道岔口砂体内发育薄夹层,延展范围较短;(3)河道岔口累积水油比越小,剩余油富集程度相对越高。  相似文献   

7.
对大庆萨尔图油田北一区断东葡一组储层进行精细刻画,通过沉积微相、单砂体、点坝内部构型3个层次的研究,逐层深入进行了储层层次分析,总结出一套有效实用的曲流河精细地质研究方法与流程,重新构建地下认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模型,开展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体顶部、注采不完善及分流线部位,分布类型主要以韵律性及夹层控制型和薄差油层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预测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对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作用和构造建模在储层反演与地质建模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实现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4个关键环节,即井-震联合小尺度构造解释、合理设计地质框架、不同尺度网格设计和曲线均一化处理。以大庆萨尔图油田南八区萨Ⅱ7-12沉积单元为例,通过与未进行构造约束的地震反演对比,总结出构造建模约束下地震反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能够提高砂体识别的准确程度,尤其是定位河道砂边界位置效果显著,采用“井点定相、切片组形”的方法,完成了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的修正;②明确主力厚油层及主力砂体接触关系,增加断层附近预测的细节,尤其是断裂两侧砂体明朗化,有利于指导剩余油的挖潜。因此,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技术能够降低反演的不确定性,对油田后续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流动单元控制建立的储层模型为基础,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对NH25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区。根据夹层与油水运动耦合作用,提出了4种夹层分布模式,其中无夹层模式底水快速锥进,远离井筒周围分布大量剩余油;渗滤型夹层开发效果好,剩余油较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极易在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大范围不渗透夹层上下邻层均可形成大量剩余油富集区。物性较差的流动单元及不同物性流动单元的过渡区是剩余油富集区。正韵律储层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反正复合韵律储层顶底形成"汉堡式"剩余油分布区,正反复合韵律储层中部形成"工字型"剩余油分布区。井网不完善区剩余油容易富集。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1.
萨尔图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时期,认清剩余油分布状况是关键,而密闭取心井分析方法是认识剩余油分布的一个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在储层细化的基础上,利用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4口密闭取心井水洗特征分析资料对主力区块总体水洗特征和不同储层水洗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储层总体上处于中水洗状况,仍具有较大潜力;河道主体水洗程度较高,以中、强水洗为主,中、强水洗潜力主要分布在河道中部,弱、未水洗潜力主要分布在河道顶部;表内整体水洗程度中等,表外整体水洗程度很低,弱、未水洗潜力主要分布于薄层表内和孤立表外。分布状况表明潜力储层位于河道顶部、河道中部、薄层表内以及孤立表外,是下一步调整挖潜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王集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东北部,是一个岩性和断层共同作用的复杂油气藏。开发后期由于对储层和地下油水关系认识不清,注水和剩余油挖潜效果不佳。鉴于沉积相对储层和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了本区取心井的岩性、粒度、岩石相与测井相特征,并进一步从平面上和剖面上研究了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对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和剩余油挖潜方案调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油田质检站电气配电系统现状,以及系统存在的设备老化严重、故障频繁、系统能耗高、功率因数低、无功损耗大、高压电量计量准确度低等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更换高准确度高压电量计量箱、优化变压器容量配置、采用节能变压器淘汰旧变压器、加装智能动态无功补偿柜和采用封闭式节能配电柜替代原来敞开式落后配电柜等5项节能技术改造措施。介绍技术改造情况及效果,并对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作了分析。实践证明,该项目技术先进,节能效果好,项目实施后电气配电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DTS)能连续实时监测水平井不同渗透率分布及气井产量生产时的井下动态。由于储层渗透率分布和产量对气藏水平井温度影响较大且变化无规律,致使目前基于DTS数据定量解释水平井产出剖面仍是一技术难题。文中基于水平井温度剖面动态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室内模拟实验,在储层恒温情况下分析了不同渗透率分布和气井产量生产时水平井温度分布特征,定量评价各因素对水平井温度分布特征规律,为实现基于DTS测试定量解释产出剖面和储层参数等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油田开发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后,油井经营成本计算对于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油田经营成本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和经济学基本原理,推导出一种计算油井经营成本界限的新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分析,该方法对判断油井有无经济效益、进行油井成本控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开发油藏具有单井产量高、储量控制程度高、经济效益高等明显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建立OTRA油田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井布井、井网及注水等方面进行研究及优化,并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形成了适合该油田开发特点和开发政策的早期衰竭式开采、推迟"顶部"注水的注水开发模式。在方案实施中,依据储层内隔夹层的变化进一步优化调整水平井水平段在空间的分布。从实施效果看,6口水平井均钻遇油层有利部位,并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海上气井水淹后,排水采气工艺的选择必须考虑特定生产环境的限制。以埕岛油田埕北古5井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阶段的产液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海上气井排水采气工艺模式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海上气井经济有效的排水采气工艺。根据历史生产数据,对常用井筒温度模型和压降模型进行了拟合,筛选出基于多层圆筒壁传热机理的温降模型和修正的Hagedorn-Brown压降模型,以此来计算井筒气液两相沿井筒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根据选择的模型,针对埕北古5井对电潜泵排水采气工艺进行了设计,当油管内径为51.8mm,泵挂深度大于2233.5m,选择泵型为Centrilift-GC160系列泵时,水淹气井恢复了生产,并在产液量为152m3/d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生产,该井复活后累积产气量为170×104m3。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常规解堵工艺体系无法有效解除聚合物驱受效井复合堵塞物的问题,运用宏观和微观实验分析得出复合堵塞主要由聚合物、原油等有机物与含铁固相、黏土矿物等无机物层层包裹、相互掺杂而形成。实验表明,螯合解堵剂能很好溶蚀复合堵塞物中的各个无机物组成成分,对聚合物降解效果优于酸液和除过氧化氢之外的氧化剂。通过在渤海S油田20井筒内复合堵塞物溶蚀与降解实验说明,该解堵体系能有效解除这种复合堵塞物。现场应用表明,螯合解堵剂解堵效果优于传统解堵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赵国柱 《石化技术》2015,(2):120+109
奈曼油田奈1区块九佛堂组为本区主要储集层。储层总体特征为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本文主要从储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等方面对九佛堂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该区储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奈曼油田的地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健 《特种油气藏》2004,11(6):40-43
通过综合分析笔架岭构造带物探、钻井、测井等资料,论述了该区构造、沉积、储层扣油藏等特征。该区主要含油层系为东营组和沙一、二段;东营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5个油组,每个油组均有油气分布。该区断裂构造发育,主干断层有3务即1、2、3号断层,具有向北东撒开,向南西收敛呈帚状分布的特征。储集务件十分优越,主要油气藏类型为断裂单斜、逆牵引背斜、挤压背斜扣断阶油气藏。笔架岭地区油气分布主要受主干断层的控制,纵向上沿主干断层呈屋脊状叠合分布,平面上沿主干断层呈斜列分布;含油层位由南向北偏高,层位年代变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