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岩土坡面植被恢复及护坡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具体工程实践应用,研究了绿化喷播技术在植被恢复和护坡工程中的应用。该技术主要利用特有的喷播组合机械将土壤、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粘接材料、长效肥料等混合干料加水后直接喷射到岩面上,在一定的养护条件下,灌木和草本种子可以在空隙中生根、发芽、生长,为植物的生长和自然演替创造更为有利条件,从而达到快速恢复植被、改善景观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可以解决高陡岩土坡面植被恢复难题,有利于景观恢复,减少坡面水土流失, 对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恢复山地裸岩坡面生态环境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伊春市区北山南坡裸岩坡面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在陡峭裸岩坡面采用土龙卧垒锚固法植草种树措施和预制孔状薄壁拱环网结构锚固法,铺设和固定土壤层。同时介绍了三维植被网垫和水力喷播植草技术措施,针对不同裸岩坡面联合运用上述四种技术措施能够解决山地裸岩坡面的植被恢复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6,(10):115-118
植被覆盖变化状况直接影响流域水文过程,通过对黄土高原植被坡面产流特性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评价植被对水沙调控的作用提供参考。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需求出发,回顾了植被作用下坡面产流特征和侵蚀动力学特性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植被增强土壤入渗能力和减缓径流的作用、植被对坡面产流的影响、植被作用下坡面流侵蚀动力学特性;明确了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植被作用下坡面降雨-入渗非线性过程、坡面产流机制发生胁变的被覆临界、不同产流机制的侵蚀动力参数特性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护坡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护坡和坡面景观工程是以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利用植被,特别是地下根系对岩土的生物锚固作用,进行斜坡表层和浅表层稳定,防止坡面灾害、水土流失,从而达到延长建设工程的使用寿命,迅速进行工程创伤的恢复,是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一项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已成为我国山区交通、城市建设和地产开发景观打造的重要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5.
以郑西客运专线DK297+183至DK298+420的黄土路堑高边坡为试验段,探讨了采用工程防护与植被防护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路堑高边坡进行防护的可行性,从边坡稳定和坡面植被根系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黄土路堑高边坡的适宜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植被防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理坡型,在坡面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并进行植物的合理配置,该植被防护技术可应用于黄土路堑高边坡的防护且有利于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西部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典型试验路段路堑边坡植被防护状况,分析了各植被防护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性。根据植被生长的立地条件,将植被护坡技术分为坡面直接种植植被护坡技术、改造坡面形态的植被护坡技术、植被与工程结合的综合护坡技术3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土路堑边坡植被防护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开发建设中裸露坡面治理和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裸露山体缺口或各类工程创伤坡面,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裸露坡面治理和植被生态恢复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深圳市开发建设当中存在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城市开发建设中的裸露坡面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技术要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论述,并最终提出几种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钱继源  张鹏  袁翔 《人民黄河》2022,(S1):147-148+150
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绿化环保技术,涉及学科多,结合传统的防护加固技术和新型的植被恢复技术,能够应用于45°~80°各类坡面的生态修复,且该技术运用了特定的植被混凝土基材配方、合理的施工工艺等,有助于植被的自然生长,使植被能够在边坡上生根发芽,真正达到永久绿化的效果。本文结合某抽水蓄能电站边坡修复案例详细介绍了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的施工工艺、核心优势和修复效果,提出了部分针对性意见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植被恢复及坡面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实际出发,探讨了延川县水土流失现状、成因、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项目设计目标,分析了植被恢复工程及坡面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类型区,建立试验示范基础,进行了以坡面固土防蚀为目的的人工植被建植及其不同配置模式技术研究,并对不同植被配置条件下的植被恢复与防护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石质边坡生态植被毯防护坡面的水土保持效果,在某高速公路施工现场软弱岩石边坡、碎石边坡段设置植被毯防护区和自然撒播草籽防护对照区,分不同时段对各区植被覆盖度、根系土壤根密度、崩解时间、地表径流量及土壤流失量等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参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软弱石质坡面采用生态植被毯防护技术,可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果明显优于直接撒播草籽护坡。该技术在同类边坡防护工程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对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是岩溶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云南石林岩溶区为对象,采用1987-2017年的长序列植被指数和气象站点数据,融合Sen's斜率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偏相关分析与Mann-Kendall非参数检测等手段,从时间序列变化的匹配性视角研究岩溶区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波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4种植被类型呈现出减少趋势,均存在约21、11和6a的时间周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突变年份发生在2009年,而石漠化灌草丛发生于2004年;植被NDVI与降水量间呈现为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现为负相关关系,1987-2017年植被NDVI的趋势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是降水韵律所控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3种植被类型的突变由降水量的突变引起,而石漠化灌草丛的突变则由气温的突变引起;石漠化灌草丛较其他植被类型稳定性最差,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较石漠化灌草丛更稳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更强。本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南方岩溶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植被重建模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合理改良与利用红壤侵蚀坡地,本文分析了草本、果树、果树+草、果树+草+农作物和果树+农作物等不同植被重建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养分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重建模式土壤养分效应差异显著,以果树+横坡套种农作物改善土壤养分效应最好,然后依次是果树+草本模式(全区覆盖优于带状覆盖)、果+草+农作物模式、果树+纵坡套种农作物,草本、果树模式改善土壤养分效应最差。赣北侵蚀坡地植被恢复,可以优先考虑恢复果树+横坡套种农作物模式和果树+草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山坡产汇流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以河北省易县崇陵流域典型的土石山区不同坡位点(坡顶、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脚)以及不同植被(油松和侧柏)为研究对象,采用亮蓝染色剂开展了野外双环入渗染色剂示踪试验,研究了山坡壤中流汇流界面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山坡壤中流汇流界面埋深介于0. 6~1. 5 m之间,从坡顶到坡脚,汇流界面厚度逐渐减小;(2)植被覆盖对壤中流汇流界面的影响很大,在相同的坡位处,侧柏的壤中流汇流界面厚度大于油松的壤中流汇流界面厚度;(3)汇流界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的结构和孔隙性、岩石风化层的层次结构,植被通过改变土壤的孔隙性引起汇流界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管理及植被恢复是岩溶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云南石林岩溶区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设置实验样地并开展了2018-2019年两个雨季的野外观测,分别对不同植被类型的降雨分配及汇聚规律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石林地区受到亚洲季风的控制,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具有显著的季风区特征,即高度集中于湿季,特别是5-8月,降雨类型以小雨和中雨占主导,两者在全年降水场次中的比例分别为70%、15%;各实验观测植被类型的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以及截留量均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量的分配特征为降雨量>穿透雨量>截留量>树干径流量;各植被类型的径流系数差别明显,变化范围为0.01%~0.36%,石漠化裸地区径流系数最大而坡耕地最小,但整体来看都非常小;产流的降雨量阈值差别较大,其范围为2.0~6.4 mm,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多,各观测样地的地表产流量也呈现增大的态势。本观测研究结果可以为岩溶区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恢复保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鞍山矿区自然植被恢复条件下的铁矿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测定,研究了铁矿矸石山土壤物理特征.研究表明:土壤容重随着废弃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废弃同期的阳坡由于风化滞后,其土壤容重大于阴坡.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废弃年限的增加呈同步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黄石市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岩质边坡结构特征和地带性本土植被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黄石市黄荆山北麓采石场5号塘口岩质边坡特点、治理难点以及适宜边坡生态修复的综合技术,包括工程工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并进行生态修复效果的跟踪观测,从而为全面推广该项技术提供一个稳定的、科学示范性强的样板。  相似文献   

18.
工程扰动区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了国内外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历程,从生境构筑方法的角度探索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将工程扰动区常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分为喷混类、加固填土类、槽穴构筑类和铺挂类。喷混类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对坡面的要求不高,适用于各类边坡,核心在于喷播基材的配方;加固填土类和槽穴构筑类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可与植被护坡有机结合,前者在景观设计上的前景较好,后者更适用于裸露岩质山体的生态恢复,可改善生态修复工程中乔灌木存活率较低的问题;铺挂类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具有可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的优势,施工简单,适用于稳定性较好的土质或软岩质边坡。研究成果可为工程扰动区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忠县石宝寨三峡库区消落带为典型案例区,探讨了库区消落带生物多样性指数沿坡面的梯级分布格局,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探讨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与环境要素的关联,界定三峡大坝低水位阶段影响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与恢复能力的关键环境因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消落带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坡面高程变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消落带植被的分布与土壤物性、河边距以及海拔等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