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油气成藏分析与数值模拟――以乌尔逊凹陷北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成藏作用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模拟技术,同时选取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苏仁诺尔含油气构造为模拟对象,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并进行了成藏作用模拟。认为该区烃源岩经历了3个热演化阶段,即伊敏组沉积期前、伊敏组沉积期和贝尔湖群沉积期,对应有3个生烃高峰期和3个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期是油气聚集的关键时期。认为根据生烃作用、成藏模拟、包裹体分析和圈闭发育史分析,可以深入探讨油气形成与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油气系统的类型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吐哈盆地可划分为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和非煤系类两大类型及托克逊、台北、哈密,南湖4个油气系统。在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中,托克逊含油气系统含油圈闭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期,正与二叠、三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中侏罗世~白垩纪相匹配,在断裂伴随垂向短距离运移的条件下聚集成藏;台北油气系统的储油圈闭形成于侏罗纪中后期,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生烃高峰期和二叠、三叠系烃源岩进入生气期相衔接,构成油气聚集系统;哈密油气圈闭形成于侏罗纪末,与三叠系湖相泥岩烃源岩、中晚侏罗世生烃高峰期相一致,亦可富集成藏。非煤类油气系统虽于中侏罗世及侏罗纪末有二叠、三叠系油气形成,但区域性盖层于白垩纪形成时,已错过二叠系的生烃高峰,且又经历了3次较大的破坏,故不利于油气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地层流体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特点,建立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地层水主要成因类型划分标准,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层排出的沉积-埋藏水与油气运移宏观规律的一致性和其对油气运移的辅助指示作用。综合地层水分布及压力场特征将古近系流体划分为3个流体系统:常压开放流体系统、超压封闭流体系统和过渡带流体系统,分析了不同流体系统内成藏流体特征、成藏动力和流动方式的差异。根据向储集层充注的含烃流体特征和圈闭泄水方式,划分出3种典型含烃流体富集模式。超压封闭流体系统内油富集以高含油饱和度流体充注排挤地层水富集模式为主,容易形成连续型油藏,成藏流体含油饱和度、含烃流体充注压力、圈闭的泄流条件等影响油气的富集程度;常压开放流体系统中的油藏多为低饱和度流体充注-水溢出模式和低饱和度流体充注-水渗出富集模式,充注的含烃流体数量、含烃流体的含油饱和度、圈闭幅度和盖层封油能力等影响油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4.
含油气盆地流体流域系统及其油气聚集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重远  靳久强 《石油学报》2009,30(5):635-641
在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先后有两个孕育和养护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为矿藏的流体流域系统,即水流域系统和油气流域系统.水流域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建造了包含烃源岩、输导层、区域盖层和圈闭体等成藏要素在内的沉积体系,是谓母体系统.烃源岩在母体系统中形成,经由埋藏生成油气,然后油气又返回母体,以其中的成藏要素格架为载体,逆倾向而上形成自己的流域系统,最后在所遇圈闭体中聚集成藏,是谓子体系统.母体系统建造的沉积体系为子体系统创建和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成烃、成藏条件和环境.子体系统以母体系统为依托,在其体内完成了成烃、成藏过程.二者先后有序地发育和其中各种作用的形成及有机匹配,是自然界造就的一个天然程序.从而,根据此程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原理.  相似文献   

5.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以生烃灶质量与生烃有效性为主要依据,结合储集层、盖层、圈闭、成藏历史及构造格局,将北乌斯丘尔特盆地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对各含油气系统的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地质作用过程开展研究及评价,分析了油气勘探前景并指出重点的攻关方向。结果表明:中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已知的)+始新统(推测的)含油气系统规模大,成藏组合关系相对优越,勘探潜力最大,勘探重点是寻找良好的储集体及对圈闭形成时期与生排烃期匹配的评价;另2个含油气系统的勘探程度较低,烃源岩仍是油气成藏的制约因素,上古生界—石炭系(已知的)含油气系统勘探程度最低,是远景勘探领域。研究成果对于明确盆地的重点勘探领域以及寻找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冷湖七号构造成藏分析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成藏系统论的的研究思路,从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对冷湖七号构造的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层不可能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是因为油气在大量生成及运移时,砂体上倾方向没有遮挡,不具备储集功能;深层不可能形成构造圈闭油气藏,是因为油气在大量生成及运移时构造圈闭还未发育而成;浅层形成次生规模天然气藏的可能性不大,是因为在浅层圈闭形成后烃源岩的供烃能力衰竭,而且油气再次分配时缺乏深层来源。圈闭的有效性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利构造圈闭在马海大红沟隆起区和昆北斜坡带,有利岩性圈闭在赛什腾凹陷,潜伏地区是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7.
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叠合盆地深层含油气系统最显著的成藏特征,研究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的有效性和规模性对于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了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变革为主线的盆地级古构造恢复和成藏模拟,研究了烃源灶演化,并恢复了成藏过程,构建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受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灶热演化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灯影组圈闭不断调整改造,烃类运移与圈闭的动态配置控制油气富集。(2)筇竹寺组烃源岩普遍为高—过成熟,经历全过程生排烃,生成的原油发生热裂解生气并作为新的烃源灶;干酪根热解与原油裂解构成的烃源灶接力供烃体系控制着跨重大构造期油气聚集过程中的持续烃类补给。(3)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成藏类型可划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2类:原生型气藏为成油期已具备圈闭条件的气藏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型和岩性型2个亚类4个小类。其中,原位构造型长期继承性捕获油气,最有利于规模成藏;岩性型侧向遮挡条件好,可规模成藏,不受埋深控制;次生型气藏受较晚构造活动控制,可划分为3个亚类。结论认为,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深层、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的基本条件,其规模...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乐亭凹陷油气生成条件及成藏规律,对其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存在丰富而成熟的烃源岩,暗色泥岩分布范围广且具备生烃能力,沙三中、下段泥质岩以及沙一下段泥质岩均具有良好的封盖性;发育有下生上储、自生自储2种生储盖组合形式;存在有断块(鼻)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复合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油气以砂岩疏导层供油、断层供油和不整合面供油3种方式进行运移和聚集;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经历了隆升褶皱变动、断陷、沉降3个主要阶段。以源岩潜量指数(SPI)为参数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指出以侧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式成油组合具备有利的成油条件,以垂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式成油组合成藏条件次之。   相似文献   

9.
泛三江盆地成藏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源、储盖组合、圈闭形成和油气运聚等方面,对泛三江盆地的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泛三江盆地发育以腐殖一腐泥型有机质为主的泥质烃源岩.具有油气兼生的特点;储层以河流三角洲体系的砂岩体为主,煤层具有一定的煤层气资源;三江盆地烃源岩成熟度较低,生烃期在白垩纪以后,鸡西盆地和勃利盆地烃源岩成熟度较高,烃类的生成晚于圈闭的形成,喜山运动的改造对原生油气藏有一定的影响。三江盆地为晚期成藏油气系统.其他盆地具有早期成藏,后期改造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成藏条件及勘探领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分析准噶尔盆地的热史、烃源岩热演化史、圈闭的形成史和油气的早期充注对储集层演化的影响,指出盆地腹部深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准噶尔盆地古地温较高,使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末大部分达到生烃高峰,而盆地腹部的深层圈闭在三叠纪末期或更早就已基本定型,与生烃史有很好的配置关系,因此深层油气在三叠纪末期以前就可聚集成藏;油气的早期充注可抑制孔隙的演化,由于深层具有早期成藏的特点,推测储集层物性应该较好,探讨了深层的油气藏特征,包括油气特征,超高压和成藏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