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方法记录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月12月31日全年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原发病、血管通路的选择、变更次数、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年血液透析患者157例。新入患者36例,新入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分别为:临时导管26例(72.2%),长期管2例(5.6%),自体动静脉内瘘6例(16.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1例,其中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109例(90.08%),长期管9例(7.4%),临时导管2例(1.65%),人造血管内瘘1例(0.83%)。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主要是血栓形成,肿胀手、肢体缺血,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7%。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主要为血流不足,深静脉血栓,感染;只有3例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本组患者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慢性肾炎(32.48%)、糖尿病肾病(28.66%)、慢性间质性肾炎(16.56%)。死亡前两位原因心血管疾病和脑出血,共占71.4%。结论研究资料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新入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明显高于内瘘,影响血管通路选择主要原因为糖尿病、高龄和透析时机过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MHP)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Cuff血液透析导管置入定位和护理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我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的186例次MHP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生化指标(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等),人体测量指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等),根据置入导管是否有移位分为A组(移位组)和B组(未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56例(30.1%),B组130例(69.9%)。Cuff血液透析导管移位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蛋白质分解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和肌肉组织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是发生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危险因素(OR=1.062,OR=1.206,P均0.05)。上臂肌围、肌肉组织质量是发生Cuff血液透析导管发生移位的保护因素(OR=0.976,OR=0.791,P均0.05)。结论建议高龄、微炎状态、上臂肌围小、肌肉组织质量小的患者在放置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时Cuff距离皮肤出口的距离适当增加或适当延长导管拆线时间。血液透析期间加强患者护理营养干预有助于降低Cuff血液导管移位风险。  相似文献   

3.
背景: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重要补充形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有研究发现,将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患者的死亡率高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还鲜有报道。目的:比较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的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组48例及颈静脉半永久双腔静脉导管组32例,以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检测2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永久插管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内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使用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可进一步加重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实施相关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法分析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经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药物治疗时间、低血压、穿刺次数、贫血及静脉内膜增生是影响患者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影响患者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减少内瘘血栓的发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以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导管组)与动静脉内瘘(内瘘组)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差异,探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肾脏病科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新建立导管组透析患者39例,新建立内瘘组透析患者40例,血管通路均使用3个月以上,随访36~48个月,观察2组透析患者入组年龄、最大血流量及观察终点前一月内每周红细胞生成素总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透析前实验室指标、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io,URR),以及观察期间2组感染、血栓、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导管使用时间(21.5±7.7)月,内瘘使用时间(29.8±10.3)月,导管组与内瘘组患者比较,实验室检测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瘘组透析患者最大血流量、通路使用时间、Kt/V、URR、EF均显著高于导管组(均P<0.05),导管组感染率、血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内瘘组(均P<0.05)。结论导管组与内瘘组患者营养状况相当,均可达到充分透析,尽管导管组血液透析患者有更高的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仍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好坏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心力衰竭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衰原因有水钠潴留、高血压、透析不充分、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贫血等,透析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与动静脉瘘维护质量情况,分析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辅助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效开辟新思路。方法:选择2019年4月1日~2020年4月30日完成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一般自我效能表(GSES)得分分组,自我效能低组45例(GSES评分≤21分)和自我效能高组105例(GSES评分21分),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维护质量情况(血流合格率、内瘘并发症、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内瘘使用时间有效率、护理缺陷事故发生率、护理措施落实率、患者满意度)。结果:150例患者血流合格率94.67%,护理措施落实率89.33%、内瘘使用时间≥4年占比88.00%,均较高;与自我效能低组比较,自我效能高组血流合格率、患者对健康内容知晓率、内瘘使用时间有效率、护理措施落实率、患者满意度情况均较高,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缺陷事故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低是影响患者动静脉内瘘维护质量的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动静脉内瘘维护质量密切相关,临床可考虑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并据此来提高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维护质量,最终达到提高透析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1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其中内瘘组130例,导管组52例,随访2年比较2组全血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C反应蛋白(CRP)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随访开始2年后导管组与内瘘组相比,淋巴细胞(χ^(2)=-2.338,P=0.019)、NLR(χ^(2)=2.347,P=0.019)、CRP(χ^(2)=2.688,P=0.007)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与白细胞(β=0.287,P<0.001)、血小板计数(β=0.944,P<0.001)呈正相关。随访前后导管组与内瘘组相比,血红蛋白(χ^(2)=2.460,P=0.015)、白蛋白(χ^(2)=4.10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中心静脉隧道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更重,NLR更高,贫血和营养不良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总结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Cuff长期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体会。留置带Cuff皮下隧道长期深静脉置管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7例,发生血流不畅15例次、导管相关感染4例次、导管破损1例次、导管脱出1例次、导管出口皮肤过敏2例次,经给予重新定位、溶栓、抗感染、抗过敏、重新置管等处理后均继续带管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对28例老年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饮食营养、动静脉内瘘、预防感染、心理及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全程的护理管理。结果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营养不良、感染、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内容包括舒适环境、心理护理、动静脉瘘和置管护理、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等。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和依从性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实施舒适护理后患者SF-36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和依从性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可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血液透析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期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效果,总结长期留置导管经验。方法随访自2003年8月至2008年2月68例长期留置深静脉双腔导管的透析患者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结果实施长期深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手术68例,均经右侧颈内静脉一次性成功(成功率为100%);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12.8~7.3个月,退出原因:分别为死亡、感染、血栓形成、导管破裂、肾移植、内瘘;导管使用期限:平均(16.4±8.14)个月,使用时间分别为大于36个月1例,大于24个月8例,大于12个月29例,大于6个月19例,小于6个月11例。长期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透析效果:导管血流量、透析充分性KT/V值和内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适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以达到充分透析;成功的置管,严格的管理,有效处理并发症是延长导管使用期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的各种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38例终末期DN血液透析患者和同期38例相同各年龄段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分别观察血生化改变、存活率、内瘘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DN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6.3%和60.5%;主要并发症是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感染、透析时低血压,与非D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终末期DN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应更早进行血透;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是提高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MICS)现状,分析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进行血液透析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血清白蛋白(Alb)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应用一般健康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应用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估MICS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ICS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组血液透析患者MICS的发病率为100%,根据MIS评分,轻度30例,中度30例,重度30例。MIS评分与SF-36各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MICS影响生存质量,临床应采取措施增强患者的营养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并评价长期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探讨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150例我院长期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定与评价,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血透患者的SF-36指数总评分为38.2~137分,平均(104.53±17.27)分。42.4%血透患者的总分低于平均值。血透患者SF-36量表8个分项目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采用SF-36量表评估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现,患者的健康质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与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我院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89例,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较,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尿素降低率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率值无显著差异,两组透前及透后尿素氮、肌酐及尿酸均无明显差异。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痿患者(P〈0.001),而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01)。结论以带涤纶套经隧道双腔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导管功能不良及相关感染的措施,导管的使用寿命可以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22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及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究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52.01±21.48)分,躯体健康总评分为(48.98±22.77)分,心理健康总评分为(55.80±22.20)分,各维度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和医保支付类型可正向预测生活质量、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年龄和合并其他疾病数目可负向预测生活质量、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较低,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支付类型和合并其他疾病数目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肾移植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早期阶段生存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或6个月以内计划行肾移植且年满18岁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SF-36)进行问卷调查,患者入组评定后随访6个月,再次评估其生存质量。观察期内由透析改为肾移植的归入肾移植组。最后对两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共124例合格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肾移植组79例,血液透析组45例,在观察期内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肾脏替代治疗6个月后,肾移植组SF-36总评分及其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血液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早期阶段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较血液透析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性,为高龄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减少并发症。方法:通过对收治的13例高龄透析患者的特点分析,总结并找出适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的透析并发症减少,导管及内瘘感染率为0,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降低,能主动配合,顺利完成血液透析治疗,生命延长。结论:高龄患者由于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特点,血液透析风险性增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可提高高龄患者透析的成功率,保证血液透析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