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结肠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瘤内注射携带VEGF—C小分子干扰RNA(siRNA)的腺病毒载体对VEGF—C表达、肿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裸鼠皮下注射Lovo细胞构建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以腺病毒、空病毒、裸siRNA及PBS分别进行瘤内原位注射干预.计算肿瘤体积变化.检测瘤内淋巴管和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其他3组相比.腺病毒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腺病毒组微血管密度(MVD)值为22.65±6.04,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病毒组微淋巴管密度(LVD)值为8.47±2.1,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瘤内注射携带VEGF—C siRNA的腺病毒载体可抑制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肿瘤的生长和淋巴管生成.而对肿瘤血管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区域(前哨)淋巴结转移是肿瘤远处播散的第一步,并且可以看做是肿瘤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近的研究表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细胞转移至前哨淋巴结后,可以继续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首先发现的特异性淋巴管生成因子,许多临床试验表明,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目前又发现了与淋巴管生成有关的其他细胞因子,如VEGF-A.最为重要的是,采用特异性抗体、可溶性受体结构或小的膜激酶抑制剂阻断细胞因子作用的信号途径,可以有效地阻止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这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区域(前哨)淋巴结转移是肿瘤远处播散的第一步,并且可以看做是肿瘤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近的研究表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细胞转移至前哨淋巴结后,可以继续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首先发现的特异性淋巴管生成因子,许多临床试验表明,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目前又发现了与淋巴管生成有关的其他细胞因子,如VEGF-A.最为重要的是,采用特异性抗体、可溶性受体结构或小的膜激酶抑制剂阻断细胞因子作用的信号途径,可以有效地阻止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这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区域(前哨)淋巴结转移是肿瘤远处播散的第一步,并且可以看做是肿瘤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近的研究表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细胞转移至前哨淋巴结后,可以继续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首先发现的特异性淋巴管生成因子,许多临床试验表明,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目前又发现了与淋巴管生成有关的其他细胞因子,如VEGF-A.最为重要的是,采用特异性抗体、可溶性受体结构或小的膜激酶抑制剂阻断细胞因子作用的信号途径,可以有效地阻止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这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评估VEGF-C表达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4例原发结肠癌及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各7例VEGF-C表达,分析VEGF-C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结肠癌VEGF-C阳性表达率为43.2%(19/44),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表达均阴性。结肠癌VEGF-C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3)、淋巴结转移(P=0.002)、Dukes分期(P=0.001)相关。VEGF-C(+)病人的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VEGF-C(-)病人(P=0.0225)。远处转移(P=0.0004)、淋巴结转移(P=0.021)、VEGF-C(P=0.0469)可以作为结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VEGF-C表达在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判断结肠癌侵袭性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淋巴管生成因子与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VEGF-C和VEGF-D在淋巴管生成及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的有关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VEGF-C和VEGF-D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消化道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VEGF-C和VEGF-D可促进血管、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胃癌中VEGF-C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淋巴侵犯、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及低的5年生存率相关;VEGF-C在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以及VEGF-D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的理想靶点,抗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和正常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表达和淋巴管计数,探讨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RB眼球摘除手术标本和15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行VEGF-C和淋巴管染色。结果 RB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率及淋巴管计数明显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临床分期Ⅰ期、分化型、未侵犯视神经及生存期≥2年RB病例VEGF-C表达阳性率及淋巴管计数明显低于临床分期Ⅲ期、未分化型、侵犯视神经和生存〈2年病例(P〈0.05或P〈0.01)。VEGF-C阳性表达RB中淋巴管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结论 VEGF-C表达水平和淋巴管计数可能是反映RB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标记物,VEGF-C可能具有促进RB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反义寡核苷酸对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淋巴管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A组)、错义对照组(B组)和反义VEGF-C干预组(C组),每组10只,寡核苷酸用量为每次10 mg/kg体重,隔日1次,每周3次,共3周。建模4周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清和瘤体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反义VEGF-C干预对VEGF-C分泌水平及种植瘤淋巴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A、B和C组血清VEGF-C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37.5±41.5)、(221.5±52.3)、(108.6±14.9)ng/L,C组较A、B组明显为低(P<0.01);3组种植瘤内淋巴管密度分别为13.8±2.1、12.4±1.9和4.2±1.6,C组较A、B组显著减少(P<0.01);3组种植瘤内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7.5±8.7、25.9±4.2和19.4±5.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义寡核苷酸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VEGF-C的表达水平,并对其淋巴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淋巴管密度( LMVD)与结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4例原发结肠癌 VEGF- C和 VEGF受体- 3( VEGF R- 3)表达,计数 LMVD,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结肠癌 VEGF- C阳性表达率为 43.2%( 19/44), LMVD为 10.14± 4.19. VEGF- C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 P=0.003)、淋巴结转移( P=0.002)和 Dukes分期( P=0.001)相关. LMVD与淋巴结转移( P=0.001)和 Dukes分期( P=0.001)相关. VEGF- C表达阳性组 LMVD为 11.34± 4.83,高于 VEGF- C表达阴性组的 9.24± 3.48,但 VEGF- C与 LMVD无相关性( P=0.105). VEGF- C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 P=0.0225), LMVD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 P=0.0036).远处转移( P=0.0004)、淋巴结转移( P=0.021)和 LMVD( P=0.0469)可以作为结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VEGF- C和 LMVD对于判断结肠癌侵袭性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LMVD可以作为判断结肠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CO2气腹对结肠癌生长与转移的影响;探讨CO2气腹及血管生成抑制剂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使用人结肠癌细胞(CC531)悬液分别注入38只裸鼠腹腔,模拟结肠癌腹腔播散种植.将实验鼠随机分成3组:麻醉控制组(A组);CO2气腹组(B组);CO2气腹+血管生成抑制剂组(C组).C组结束气腹后第2天开始给予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2mg腹腔注射+0.6mg/48h皮下注射,共14d,4周后处死实验鼠,将肿瘤组织分离称重,检测38只种植瘤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B组裸鼠平均瘤体重量较A组(P=0.0168)和C组(P=0.0018)高;B组裸鼠结肠癌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A组(P=0.036)和C组(P=0.021).结论 CO2气腹对一定生长状态的结肠癌有促进种植转移的作用,术后早期予以血管生成抑制剂化疗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微淋巴管、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对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5′-核苷酸酶(5′-Nase)组织化学、SABC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3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的微淋巴管、LMVD和VEGF-C的表达,并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结直肠癌、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的微淋巴管均被染成棕黄褐色。结直肠癌组织微淋巴管管腔封闭或无腔,为无功能淋巴管;癌旁组织微淋巴管丰富,管腔大,为功能性淋巴管。(2)癌旁组织LMVD为9.76±2.85,明显高于结直肠正常组织的5.49±.43(t=8.220,P<0.01);也高于癌组织的2.13±0.96(t= 15.118,P<0.001)。(3)结直肠癌VEGF-C蛋白表达阳性率(48.8%)和相对表达量(1.09±1.20)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0和0),与VEGF-C mRNA表达一致;且VEGF-C表达与LMVD相关。(4) LMVD、VEGF-C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与Dukes分期(P<0.0001、P=0.0234)、淋巴结转移(P<0.0001、P=0.0059)和生存期(P<0.0001、P<0.0001)密切相关。LMVD还与分化程度(P=0.0168)和肝肺血行转移(P=0.0088)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癌旁微淋巴管为功能性淋巴管;癌旁的功能性微淋巴管和增高的LMVD及肿瘤VEGF-C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学特征、分子表型和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发病率日益增加,而淋巴转移是导致患者最终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与其特异性的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结合能够促进淋巴管生成,并促进淋巴管转移,并且与肿瘤的淋巴管密度密切相关.近年来对于胃癌的淋巴管的研究正在开展,本文就胃癌淋巴管生成机制、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管密度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此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RNA干扰质粒表达载体pSIH1-H1-copGFP,并评价其转染胃癌细胞后对VEGF-C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VEGF-C基因mRNA序列的3条短发夹RNA及1条阴性对照序列,克隆到pSIH1-H1-copGFP载体,重组构建RNA干扰质粒,并将其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采用RT-PCR分析转染后VEGF-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重组构建pSIH1-H1-copGFP载体经双酶切及插入片断序列分析,表明其成功插入设计位点,并且序列完全一致.3种siRNA质粒表达载体的转染效率均为60%~70%,对VEGF-C mRNA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35.4%、33.8%和81.5%.结论 RNA干扰质粒表达载体介导对VEGF-C基因的RNA干扰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中VEGF-C的表达,可能成为抑制胃癌淋巴管生成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胰腺癌淋巴管生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人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胰腺癌微淋巴管密度(LVD)、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人胰腺癌组织VEGF-C的表达情况,VEGFR-3结合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进行LVD计数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VEGF-C的表达和胰腺癌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呈显著相关(P〈0.05),LVD与胰腺癌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VEGF-C的表达程度呈明显相关(P〈0.01)。VEGFR-3不仅在肿瘤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还在部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结论VEGF-C通过其受体VEGFR-3促进胰腺癌淋巴管生成、区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及良性腺瘤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用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8.7%(27/46),其表达与肿瘤大小(P=0.006)、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年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Her-2表达情况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淋巴管密度(LVD)与临床分期(P=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1)呈正相关性;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密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VEGF-C可能通过信号传导途径促进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进而诱导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旋柠烯对人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方法24只裸鼠乳腺原位种植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建立乳腺癌模型,分成模型对照组、右旋柠烯组和5-氟尿嘧啶(5-FU)组。检测肿瘤体积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结果右旋柠烯组肿瘤体积(0·824±0·31)明显减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率(25·0%)明显减低,与模型对照组(2·178±0·35、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5-FU组(0·758±0·2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旋柠烯组LMVD(13·80±5·91)明显降低,VEGF-C表达(3·54±0·68)下调,与模型对照组(28·59±7·21、5·40±0·89)和5-FU组(25·28±5·35、5·2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均P<0·05)。结论右旋柠烯可能通过影响VEGF-C诱导的淋巴管生成抑制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于瑞金医院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且接受正规随访的大肠癌病例69例;所有病例术后第1、2年每3个月、第3年每6个月、第4年后每年1次接受门诊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胸片、肝脏B超、腹部CT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D在69例大肠癌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的表达;采用抗CD3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价大肠癌MVD;采用Axioplan 2 imaging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定量.结果所有(69/69)大肠癌组织和25%(5/20)正常大肠组织检测到VEGF-D表达,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浆.VEGF-D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大肠组织(P<0.01);VEGF-D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68岁;>68岁)、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VEGF-D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性别、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肿瘤部位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VEGF-D表达与大肠癌MVD显著相关(P<0.05);VEGF-D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显著低于VEGF-D低表达患者组(P<0.05).结论VEGF-D在大肠癌中有异常高表达,且与无瘤生存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可用于判断大肠癌预后.  相似文献   

18.
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特异性识别新生淋巴管的标志物,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远远落后于肿瘤相关血管生成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淋巴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肿瘤淋巴管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许多研究证实了VEGF-C及VEGF-D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作用,使得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开始成为肿瘤淋巴转移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表达及淋巴管(lymph vessel,LV)计数的临床病理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胰腺癌中VEGF-C、VEGFR-3的表达情况和LV计数,并以10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作对照.结果 VEGF-C、VEGFR-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LV计数[54.9%,49.0%,(12.5±4.3)个/HP]高于慢性胰腺炎[20.0%,10.0%,(5.2±2.4)个/HP],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高分化腺癌和未转移病例VEGF-C、VEGFR-3表达和LV计数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和转移病例(P<0.05或P<0.01);胰腺癌中VEGF-C、VEGFR-3的表达具有高度一致性且VEGF-C和VEGFR-3阳性病例LV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结论 VEGF-C、VEGFR-3表达及LV计数与胰腺癌分化程度、转移发生及预后可能有密切关系.VEGF-C、VEGFR-3可能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VEGF—D的表达和MLD、MVD水平。结果(1)VEGF—D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44/80),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则均为0(P〈0.05);ML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2.80±1.31,直肠息肉中为0.50±0.72,正常直肠组织中MLD为0.25±0.44,直肠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MV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80.10±23.18,直肠息肉中为27.00±11.01,正常直肠组织中为10.45±5.34,直肠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2)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D表达和MLD、MV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5)。(3)直肠癌组织中的MLD与VEGF—D呈正相关,随着VEGF—D表达的增高MLD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D和MLD是反映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理想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