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为寻找更多的杀白蚁混配药剂,研究虫螨腈与氟虫胺不同比例混配对白蚁的毒力及联合作用效果。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虫螨腈与氟虫胺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剂对乳白蚁的毒力,用孙云沛法求混剂的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联合作用。结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 h后虫螨腈对乳白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为1.211 mg/L,氟虫胺为16.143 mg/L。氟虫胺∶虫螨腈为5∶1、20∶1和40∶1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75.059、154.158和155.829,有增效作用;氟虫胺∶虫螨腈为10∶1、30∶1、1∶1、1∶5和1∶20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32.810、116.758、100.753、119.261和82.584,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虫螨腈和氟虫胺的混配剂不同比例对乳白蚁的联合作用有增效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虫螨腈、噻虫嗪及2种药物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对白蚁毒力和增效情况.方法 通过室内药膜法,将1ml不同浓度的药液处理滤纸后投入白蚁,持续接触,定期记录白蚁的死亡情况.结果 虫螨腈引起白蚁死亡率较高的时间发生在48~72 h和72~96 h时间段,噻虫嗪引起白蚁死亡的时间主要在24~48 h、48~72 h和72~96 h时间段,在24 h内,2种药物引起白蚁死亡率都不高(<10%).96 h后,白蚁的LC50值虫螨腈为1.854 mg/L,噻虫嗪为386.021 mg/L.虫螨腈和噻虫嗪在复配比例1∶40和1∶80(有效成分比)时,对白蚁的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1411.65和1767.79.结论 虫螨腈和噻虫嗪均为慢性杀白蚁药物,虫螨腈对白蚁的毒力比噻虫嗪高,前者为后者的208倍;虫螨腈和噻虫嗪的不同复配比例对白蚁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0.25%氟虫腈.氟铃脲的复配剂对苏州乳白蚁的毒力传递能力。方法在实验室内进行毒力传递试验。结果氟虫腈:氟铃脲=1∶50时,50和100 mg/L浓度下对苏州乳白蚁的胃毒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3次;0.25%氟虫腈.氟铃脲粉剂对苏州乳白蚁的接触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2次。结论 0.25%氟虫腈.氟铃脲的复配剂在室内试验中对苏州乳白蚁具有较强的毒力传递能力,能够有效的防治苏州乳白蚁。  相似文献   

4.
几种药物复配对白蚁的毒力和联合作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些新型药剂复配后对白蚁是否有增效作用,为科学开发应用白蚁防治复配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先把药物单剂用丙酮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滴加在滤纸上形成药膜,投入工蚁持续接触,定期检查工蚁的死亡率,求出96 h后的LC50,然后把2种药物单剂的最高浓度按等毒比或其他比例进行混配,稀释成系列浓度,求出复配剂的LC50值和共毒系数,根据孙云沛法判定混剂的联合作用情况。结果噻虫嗪、阿维菌素、甲维盐、氟虫腈、虫螨腈、联苯菊酯这6种药剂,96 h内联苯菊酯对散白蚁的毒力最高,噻虫嗪对散白蚁的毒力最低,LC50分别为0.919、111.378 mg/L。对乳白蚁来说,虫螨腈的毒力最高,噻虫嗪的毒力最低,LC50分别为1.868、404.891 mg/L。6种药对散白蚁的毒力均比对乳白蚁的高。虫螨腈、氟虫腈和噻虫嗪这3种药剂两两混配对乳白蚁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320.8~857.4之间。联苯菊酯分别与虫螨腈、噻虫嗪、氟虫腈混配对散白蚁和乳白蚁均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最低的为183.9,最高的为792.9。阿维菌素、甲维盐与其余药剂的混配对散白蚁和乳白蚁的联合作用大多数为拮抗作用和相加作用,个别为少量的增效作用(增效作用的共毒系数为142.6和188.7)。结论药物混配后对散白蚁、乳白蚁的联合作用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轻微的增效作用、相加作用及拮抗作用。复配剂对白蚁是否有增效作用及增效作用的大小,不仅和药物种类及混配比例有关,而且和白蚁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不同浓度的氟虫腈饵剂对德国小蠊的药效和连锁药效,确定氟虫腈在饵剂中的合理浓度。方法通过健康成虫与取食毒饵后的个体接触测定对成虫的毒性传递,通过健康若虫与取食毒饵后的个体的排泄物接触测定对若虫的毒性传递性。结果氟虫腈饵剂的浓度为0.04%、0.03%、0.02%、0.01%、0.005%、0.002 5%时,60 h内试虫平均死亡率均可达100%,LT50分别为6.74、6.99、7.25、7.84、13.48、16.61 h,饵剂浓度越低,杀灭速度越慢。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05%时,德国小蠊成虫二次中毒死亡率10 d内可达100%,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1%时,德国小蠊若虫二次中毒死亡率5 d内可达100%。结论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氟虫腈饵剂浓度高于0.01%时,即有理想的灭治效果和二次传毒效果。  相似文献   

6.
虫螨腈在〈300 mg/kg浓度时对白蚁没有驱避性,其对白蚁的毒性由本身的施用浓度决定。外界环境(如pH值、有机碳含量、土壤粘性等)也会影响虫螨腈对白蚁的毒性。此外,白蚁的品种、品级也会影响其对虫螨腈的耐受性。高浓度的虫螨腈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会比较长,但在模拟施工条件下关于虫螨腈持效期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虫螨腈可以通过复配或其他方式来达到很高的增效目的。虫螨腈会在一些白蚁群体中进行横向传递。建议利用虫螨腈驱避性小、复配有增效及在白蚁群体中可横向传递的特性来制作白蚁饵剂系统控制白蚁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苦参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蛇床子素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方法采用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试验方法及评价(NY_T 1153-2013)第1部分:农药对白蚁的毒力与实验室药效。在触杀和胃毒作用试验中,所有药剂均设置4个试验浓度,100、500、1 000和2 000 mg/L。结果除虫菊素500 mg/L及以上浓度的触杀处理组,试验第1天白蚁全部死亡;胃毒处理组1 000、2 000 mg/L,试验第4天白蚁全部死亡,500 mg/L试验第7天白蚁全部死亡。鱼藤酮2 000 mg/L触杀处理组,试验第3天白蚁全部死亡,500、1 000 mg/L处理组的最大白蚁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0.00±5.29)%和(98.00±2.00)%;胃毒处理组最大平均致死率为(8.67±0.67)%。苦参碱、蛇床子素对台湾乳白蚁触杀和胃毒的最大平均致死率分别为(2.00±1.15)%、(2.67±1.76)%和(3.33±2.40)%、(10.00±1.15)%。结论 4种植物源农药对台湾乳白蚁胃毒性由大到小排序为:除虫菊素蛇床子素≥鱼藤酮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触杀性由大到小排序为:除虫菊素鱼藤酮蛇床子素≥苦参碱。除虫菊素对台湾乳白蚁有较好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具备开发为台湾乳白蚁触杀剂和胃毒剂的潜力,鱼藤酮对台湾乳白蚁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具备开发为台湾乳白蚁触杀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复配出一种有效灭治白蚁的药剂。方法通过药膜法检测不同氯化铜与茚虫威配比对乳白蚁的毒性。结果氯化铜与茚虫威的复配比例从1∶20到1∶5,120 h时,其共毒系数CTC为0.1~87.6,拮抗作用明显;复配比例1∶1到80∶1,大部分对乳白蚁都有增效作用,其中40∶1与80∶1,在72 h时,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515.4和482.9,增效作用明显。结论氯化铜与茚虫威的比值为40∶1和80∶1时对乳白蚁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验室内,不同温度和不同受粉白蚁比例条件下,了解0.5%氟虫腈粉剂对黑胸散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粉剂传递性生物测定。结果相同温度条件下,白蚁群体随着受粉白蚁比例的增加,死亡速度加快,群体死亡的时间缩短。温度高于20℃时,受粉白蚁的比例为2%的群体全部死亡时间为4~7 d。温度低于或等于20℃时,受粉白蚁的比例为5%的群体全部死亡时间为5~8 d。结论采用0.5%氟虫腈粉剂喷粉灭治白蚁时,温度和受粉白蚁比例对灭治白蚁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当温度高于20℃时,受粉白蚁比例应控制在2%左右;温度低于或等于20℃时,受粉白蚁比例应控制在5%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研究氟虫腈粉剂对散白蚁的毒性传递性。方法采用NY/T 11532-2006测定强制接触条件下的毒性传递性,采用模拟现场试验测定选择接触条件下的毒性传递性。结果强制性接触时,0.02%、0.06%、0.10%、0.25%、0.50%氟虫腈粉剂的毒性传递级数分别为1、1、2、2、3;选择性接触时,喷粉处理白蚁的数量占群体的比例≥4%,且氟虫腈粉剂浓度为0.1%~0.5%时,毒性能有效传递到2 m外的个体。结论氟虫腈具有一定的毒性传递性,强制性接触时,浓度越高,毒性传递的级数越高;选择性接触时,氟虫腈粉剂的最佳浓度在0.1%~0.5%之间,且喷粉处理的白蚁数量不宜低于群体数量的4%。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校园白蚁危害,探索校园白蚁恰当的防治技术。方法运用饵剂灭治技术、监测控制技术防治校园白蚁。结果应用饵剂灭治技术灭治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其危害率由63.42%下降到3.52%,应用监测控制技术防治台湾乳白蚁、散白蚁属白蚁,其危害率由51.2%下降到1.56%。结论饵剂灭治技术防治土栖白蚁效果较好,监测控制技术防治台湾乳白蚁、散白蚁属白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3%克蚁星粉剂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杀效果,为开发替代灭蚁灵的白蚁灭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胃毒毒性。将克蚁星粉剂按一定比例拌在松木粉中,让白蚁工蚁取食,观察试虫中毒、死亡情况;(2)传递毒性。将克蚁星粉剂粘在一定比例个体的白蚁身上,观察整个种群白蚁的存活情况。结果 克蚁星粉剂对黄胸散白蚁具有较高的胃毒毒性。供试个体取食毒饵10d,致死中浓度为56.1mg/L。克蚁星毒性能在黄胸散白蚁群体间较好地被传递,处理1%~9%的个体可使先后接触的4~9批个体死亡。结论 克蚁星粉剂可替代灭蚁灵用于白蚁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5%吡·氯乳油对台湾乳白蚁、黑胸散白蚁的共毒系数和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毒力测定、击倒法(药膜法)、土壤法和木材试块接触法.结果 15%吡·氯乳油对台湾乳白蚁致死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216.88,0.15%以上浓度对台湾乳白蚁、黑胸散白蚁的击倒速度很快,台湾乳白蚁、黑胸散白蚁不能穿越用0.15%浓度处理过的土壤,用0.15%以上浓度处理过的木材对白蚁有很强的抗蛀能力.结论15%吡·氯乳油对台湾乳白蚁、黑胸散白蚁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白蚁防治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25%甲氰.辛乳油、20%三唑磷乳油、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种杀虫剂对台湾乳白蚁的触杀毒力效果差异,为白蚁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毒土法测定5种药物对台湾乳白蚁的触杀效果。结果供试的5种药物中,对台湾乳白蚁触杀效果以25%甲氰.辛乳油、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效果较好,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三唑磷乳油效果次之。结论通过毒力试验结果表明,25%甲氰.辛乳油和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对台湾乳白蚁杀灭效果良好,值得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试1%呋虫胺饵剂对德国小蠊的杀虫药效。方法利用方箱装置进行1%呋虫胺饵剂室内药效试验,同时测试该饵剂模拟现场药效,连续观察至投饵后第12d。结果 1%呋虫胺饵剂对德国小蠊室内药效半数致死中时(LT50)为0.86d,校正死亡率为97.34%,对德国小蠊模拟现场试验LT_(50)为1.48d,死亡率为96.52%。结论 1%呋虫胺饵剂对德国小蠊具有触杀和胃毒活性,是良好的卫生杀虫剂。  相似文献   

16.
氟虫胺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找替代灭蚁灵的高效灭蚁剂。方法:采用瓦楞纸浸液法和点滴法测触杀活性,用滤纸浸渍法测驱避和拒食活性。结果:氟虫胺对台湾乳白蚁的作用速度慢,接触毒性小,驱避活性较弱,但有一定的拒食活性。结论:生产实践中,如应用浓度恰当,氟虫胺可用作毒饵灭治台湾乳白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0.08%氟虫胺灭白蚁饵剂对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实验室内进行0.08%氟虫胺灭白蚁饵剂对2种白蚁的毒性、强迫取食和引诱试验,在现场进行防治2种白蚁群体试验。结果在毒性试验中台湾乳白蚁100%死亡的平均时间为8.4 d,黄胸散白蚁100%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2.8 d;在强迫取食试验中,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在51 h内均100%死亡;在引诱试验中,对台湾乳白蚁的引诱率为57.57%,对黄胸散白蚁的引诱率为47.57%;在现场防治白蚁群体试验中,消灭5个台湾乳白蚁群体所需饵剂量平均为31.2 g、平均时间为58.2 d,消灭2个黄胸散白蚁群体所需饵剂量平均8 g、时间平均为50 d。结论0.08%氟虫胺灭白蚁饵剂对2种白蚁具有良好的诱食效果和缓慢的毒杀作用,能够消灭2种白蚁的整个群体。  相似文献   

18.
灭蚁灵、氟虫胺及吡虫啉粉剂对散白蚁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氟虫胺、吡虫啉和灭蚁灵对白蚁的防制效果。方法 在室内测定不同浓度的3种药剂对尖唇散白蚁的触杀和胃毒作用。结果 3种药剂均为慢性毒剂,药剂浓度不仅决定死亡率的大小,还决定白蚁死亡时间的长短。灭蚁灵、氟虫胺及吡虫咻对白蚁的触杀毒力其LG50分别为14.72%、0.0045%和0.028%,胃毒毒力其LC50分别为0.1208%、0.0008%和0.0097%。结论 灭蚁灵对白蚁的毒力最小,吡虫啉居中,氟虫胺的毒力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10%氯虫苯甲酰胺粉剂对白蚁的野外灭治效果。方法诱集—喷粉法。结果对7处野外场地的灭治结果表明,10%氯虫苯甲酰胺粉剂能有效降低白蚁巢群的密度,白蚁平均侵入率从50.3%降低到1.2%,其中5处场地白蚁侵入率降为0。在第3次喷粉后,如将饵料更换为新的未接触过药物的饵料,白蚁的平均二次侵入率由5.1%提高到35.0%。结论 10%氯虫苯甲酰胺粉剂在野外对散白蚁灭治效果良好,在野外试验中,10%氯虫苯甲酰胺粉剂对散白蚁表现出一定的驱避性,毒效传递性也不如室内试验,其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0.1%氟啶脲白蚁饵剂在野外条件下对栖北散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在白蚁危害区域安装监测装置,并定期检查维护,对引诱到的白蚁投放0.1%氟啶脲白蚁饵剂进行灭杀。结果对野外场地的白蚁灭治结果表明,0.1%氟啶脲白蚁饵剂能有效降低白蚁巢群的密度,白蚁侵入率从57.9%降低到4.6%。结论0.1%氟啶脲白蚁饵剂在野外对栖北散白蚁灭治效果良好,但是防治周期较长,饵剂消耗量较大。建议在野外条件下,灭治白蚁可适当增加氟啶脲饵剂浓度及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