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采用开口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涂斌  吴浪  余丽 《适用技术之窗》2011,(12):245-247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强度及斜截面抗剪问题是混凝土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性能研究,并展望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有腹筋梁在弯、剪、扭联合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并将各种扭剪比试件的斜拉开裂承载力的无量纲相关关系归纳为一直线;而将极限承载能力的无量纲相关关系归纳为1/4圆曲线,并证明了极限承载能力由混凝土贡献和钢筋贡献两部份组成,且钢筋的贡献与箍筋的配筋率成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梁在弯、剪、扭联合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并将各种扭剪比试件极限承载能力的无量纲相关关系归纳为—1/4圆曲线;从而为有腹筋梁剪、扭极限承载能力的研究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叠合模型梁的承载能力、梁的变形特征、裂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梁中箍筋、纵筋应力变化情况的观测,得到了按斜截面抗剪强度设计的叠合梁的破坏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箍筋所起的影响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参照整浇梁的理论计算方法,二次受力叠合梁的极限抗剪承载力比相应情况的整浇梁要略高,其中箍筋的实际有效作用比由规范公式[1]计算得出的理论贡献值要大;梁的变形特性以及裂缝开展情况与一般整浇梁很类似,其最终破坏形态也与一般整浇梁接近.试验成果为叠合梁的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角钢和缀板焊接而成的空间钢构架替代传统绑扎钢筋骨架形成空间钢构架混凝土结构构件。为进一步研究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的斜截面受剪性能,采用Abaqus软件,建立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钢构架对混凝土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有利,随着剪跨比的减小、配箍特征值的增大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提高。基于已有的试验研究和模拟分析,采用极限平衡原理,考虑空间钢构架的有利作用,建立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以作为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套迭梁弯剪段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方法。计算方法中兼顾了《TJ10-74》规范及新规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震性能,首先进行了5根配置焊接复合箍筋的钢筋混凝土短柱和3根普通箍筋的钢筋混凝土短柱(作为对比)抗震拟静力试验,并对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及耗能指标、强度刚度退化、抗剪承载力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与普通箍筋短柱的抗震性能各项指标两者基本一致或稍有提高,其中破坏过程相似,呈现出剪切破坏及部分剪切粘结型破坏形态,各构件滞回曲线表现出明显的"捏拢"效应,延性、耗能能力及强度刚度退化速度两者相当,同时均为明显的脆性破坏,但其位移延性均在3.58~5.52之间,表现出较好的延性抗震能力,表明焊接复合箍筋可用于工程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碳素纤维布在结构加固和工程改造中的应用是目前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文中进行了5种剪跨比共25根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切试验研究,分析了碳素纤维布加固梁的破坏机理及影响加固效果的因素,试验研究表明,加固后梁的抗剪承载力得到了提高,承载力提高幅度与纤维在梁中主拉应力方向上的抗拉强度有直接关系,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碳素纤维布加固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发挥钢纤维全轻混凝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性能、抗冻融能力等的增强作用,通过在一定高度的钢纤维全轻混凝土上浇筑普通混凝土的方法研发了一种新型钢筋钢纤维全轻混凝土叠浇梁。在承受疲劳荷载作用的情况下,需要明晰钢筋钢纤维全轻混凝土叠浇梁的疲劳性能及其设计方法。为此,进行了钢纤维全轻混凝土截面高度和钢纤维掺量变化的10根钢筋钢纤维全轻混凝土叠浇梁的斜截面受剪疲劳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疲劳破坏特征受疲劳荷载上限值和剪跨段斜裂缝初始宽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疲劳荷载上限值控制了斜裂缝初始宽度和箍筋的初始应力幅,并对疲劳寿命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疲劳荷载上限值的增大,斜裂缝宽度发展迅速,叠浇梁因箍筋脆性断裂而发生疲劳破坏;疲劳过程中超载导致斜裂缝宽度和箍筋应力幅的突然增大,是造成疲劳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考虑受拉区钢纤维全轻混凝土的增强作用,提出了叠浇梁斜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和疲劳次数验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2根均布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约束梁进行了试验,主要研究其屈服后剪坏的性能。由试验得出,影响构件屈服后剪坏的主要因素是纵筋配筋率,当纵筋配筋率一定时,构件屈服后剪坏的极限转角和延性随含箍特征值的增加而增加。本文给出了建议计算公式和在支座截面负弯矩区,箍筋间距应不大于h_(0/4)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于承受均布荷载作用的梁,塑性桁架模型假设箍筋应力沿着其长度方面均匀分布,直到屈服破坏.协调桁架模型箍筋应力是非均匀分布的,而且从顶部的上弦到底部的下弦应力将线性增加.是塑性桁架模型还是协调桁架模型更适合钢筋混凝土梁抗剪设计,还要通过试验来证明.对两根足尺寸的T型梁做了人工斜裂缝试验发现,应力沿着箍筋肢的长度方向甚至到破坏是非均匀分布的.箍筋的应力对斜裂缝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主要考虑锈蚀率、剪跨比2种水平因素,并通以恒强度电流加速箍筋锈蚀,对4根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和2根无锈蚀梁进行抗剪承载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研究箍筋锈蚀对受弯梁斜截面承载力、裂缝形成及开展趋势、构件破坏机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箍筋锈蚀会引起其屈服拉力减小、对混凝土约束能力降低、斜裂缝开展加快、斜裂缝两侧的咬合作用削弱、剪压区混凝土锈胀损伤等一系列不利影响,并最终造成了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和延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各国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试验结果,对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与美国ACI318M-05规范的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最大和最小配箍率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美国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保证率比中国规范大,且两国规范公式保证率的差距随配箍特征值的增大而增大。通过比较得出,中国规范受剪承裁力计算还存在一止匕不足之处.需要讲一步旁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23根承受均布荷载的弯筋梁和无腹筋梁的试验成果,对均载梁的斜裂缝种类、破坏形态、破坏斜截面的位置和影响抗剪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弯筋梁抗剪强度的建议公式:建议公式一为适用于均布荷载梁和集中荷载梁的通用公式;建议公式二则适用于承受均布荷载的低配筋弯筋梁。对于无腹筋梁,两式也可应用,只要在弯筋梁公式中不计弯筋的抗剪强度项即可。为了保证斜截面抗弯强度,笔者认为只要满足本文建议的构造要求,就可不必进行斜截面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17.
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斜截面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及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13根不同类型的二阶段受力简支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斜截面破坏试验(共29次)、分析了二阶段加荷的叠合梁在叠合前、后受荷阶段剪跨区的斜裂缝开展过程及破坏特征等受力性能,研究了叠合梁的斜截面强度和计算方法,得出了由于叠合前“荷载预应力效应”等的有利作用,钢筋混凝土叠合粱斜截面强度较之相同钢筋混凝土整体梁,一般可提高约10%左右。 在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法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考虑叠合特征参数a_M=M_1/[M_1]、aN=h_1/h影响的简支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斜截面抗剪强度的设计计算公式。计算公式反映了二阶段受力叠合梁的主要特征,概念明确,对比性强,设计计算较简便,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13根再生混凝土梁和普通混凝土梁的对比试验,探讨了再生骨料取代率、剪跨比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梁比普通混凝土梁变形和斜裂缝宽度大;再生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式与剪跨性有关,λ≤1发生斜压破坏,1.5≤λ<3发生剪压破坏;λ≥3.0发生斜拉破坏.再生混凝土梁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抗剪承载力有下降的趋势;随着剪跨比的增加,抗剪承载力减小.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再生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对12根高强钢筋作箍筋的T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混凝土强度、配箍率和加载方式对斜裂缝宽度的影响,建立了计算配高强箍筋的混凝土梁的斜裂缝宽度的实用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大于等于C40时,配高强箍筋的混凝土梁的斜裂缝宽度可以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中裂缝宽度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外部U形粘贴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负弯矩区段斜截面的受力特性.在7根梁的试验基础上,对U形碳纤维条不同粘贴高度和开口端有无压条的不同情况下梁的抗剪破坏特征、受剪承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将试验结果与规程的设计计算值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计算碳纤维应变的修正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